權中先 四川省廣元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
環境監測的良好應是能有效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的改善,環境應急監測是貫穿突發環境事件的全過程中,解決與環境突發事件有關的問題,為決策提供依據。環境應急監測系統分析環境系統的相關措施和環境保護標準,制定合理的應急監測解決方案,制定可行的標準程序,實施人、經濟、物質和環境監測的相統一。
環境監測工作,可以有效定位污染物,并通過檢測、分析,得出污染物種類、范圍等相關數據。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中,所有的科學決策必定優選所獲取的監測數據,所采取的應急措施和生態修復活動均參照這些監測控制得到的數據來開展。從整體上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明確污染物種類,初步獲得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等級,處置措施有效性的診斷數據。后期通過對取得大量應急監測數據的分析,則進一步明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圍,影響周期、危害程度、生態修復的效果,及時到達現場,及時開展環境監測應急工作,及時上報應急監測數據等一系列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立即響應,能有效的避免污染擴大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應急監測系統是世界各國都有建立。國內外實踐,特別是國內實踐經驗表明,應急事件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往往需要采取聯合行動來處理和解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環境應急工作盡管出臺和制定了一些標準,但仍不成系統,特別是涉及大氣方面,幾乎是空白。而多數環境應急事件是有其他事件如安全事件或安全事故引發.而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孤島現象的存在,導致了監測部門往往到達現場時,不能第一時間抓住污染團的源頭,當前我國在應急系統標準的制定上,開始采取有效措施,部門間相互配合協作,解決相互間信息孤島不能第一時間共享的問題,.與應急管理部門的標準相比,它們的標準體系更加明晰,怎么使生態環境系統的應急標準特別是應急監測標準更加體系化,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已提上日程。但短時間內各部門在技術體制上仍有一定的差異,導致區域之間信息共享的難度增加,數據的可靠性也大大降低。
無論是基層還是上級的環境監測部門,各區域機構都需要積極應用新技術,提升在現代化環境背景下提升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出于分管機構、區域統籌發展程度的差異,各地區基層的環境監測部門一般情況下都會單獨開展環境檢測工作。雖然基層環境監測部門可以有序開展環境質量檢測、環境污染應急等工作,采集到的數據準確性也較高。但基層環境無專職應急監測專業隊伍,全是兼職,專職應急監測人員的缺少,加之部門和區域間的信息數據不能及時溝通與共享。一旦出現跨區域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各部門難以針對問題快速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方案。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環境監測系統是傳感器信息監測技術,它是由計算機、網絡和自動電子控制信息數據發展起來的。計算機作為應用技術的平臺,利用網絡、信息、通信、電子、自動化等技術對平臺進行監控和模擬,應用智能技術開發環境監測應急系統,對于突發環境事件的快速發展效應明顯。但是部分地區對于上述技術手段的應用能力不足,仍以人工監控為主導,嚴重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可能造成上下級部門決策傳達不及時等問題。
建立及時有效的應急環境監測系統程序,使程序建立的預警系統標準明確,任何污染問題都能快速有效地得到解決。系統應包括報警和緊急監控模塊包括分析模塊。預警模塊的目的是根據周圍的物理環境進行合理有效的測試和分析,確定數據內容,進行有效的統計分析。預警級別按級別分類。通過單位和企業采取的預防措施,合理分析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污染問題,準確分析監測單元,檢測診斷周圍環境數據,分析需要及時監測的標準監測單元和數據元素。
對突發性污染的準確分析是基于環境現實的。需要根據有效預警標準對污染進行評價和處理,確定實際可能發生的污染類型,確定根據有效預警標準可以實際確定的相關因素。根據污染的程度、規模和原因,可以合理判斷有效的措施和方案。作為應急準備管理的一部分,需要明確界定可行的檢測標準,通過有效的檢測點合理計算分析相關數據,完善有效的應對措施,協助中心正確分析能夠在實踐中有效運用的方法。
在應急指揮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業務標準。顯然需要制定短期資格預審標準,并最大限度地處理人力和物力等數據。通過指揮系統應急準備,合理分析需要理解的標準要素和原因。分析原因、時間、地點、環境等。從應急指揮系統出發,確定可能產生的實際后果,盡可能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確定運行中返回的數據,對指揮系統進行監督,制定有效的對策。
污染物不必達到高濃度就能對環境和生命造成危險。許多高毒性污染物在非常低的濃度下對環境和生命是危險的。因此,我們的環境監測技術必須提高檢測精度,監測微觀和超微觀,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存在和濃度以及對環境和生活的影響,從而制定污染物控制方案。
建立災后評估系統,也是環境監測應急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系統可以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狀況進行統計,并根據環境破壞現狀,制定合理的恢復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而現在這部分往往是割裂的,應急監測和損害評估往往是不同單位進行,從而導致早期應急監測因子的脫漏,評估往往事后才進行,導致事發初期對環境的損害特別是生態系統的損害往往偏小。
當前社會發展階段,環保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突發環境應急事件,因其突發性,繼續沿用傳統的環境監測系統及處理辦法,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變化需要,也不能切實滿足社會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測應急系統,建立統一的系列標準,通過智能化的應急系統,可以提升基層與上層監測單位數據傳輸、信息交流的速率,有利于部門和區域流域的數據交流,對于各類環境污染緊急突發事件,可以快速反應,快速處理。應急處理系統,將環境保護的防治與應急工作和現代科技以及大數據進行了高度的融合,提升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實現了對環境狀況的及時動態監測,既有利于上級機構正確決策,又有利于同時提升對日常監測數據的處理工作有效性,切實保證了社會經濟、自然生態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