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定榮
(三明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建 三明 365000)
產城融合,也就是城市與產業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條件,借助產業加快城市建設,并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城市功能的進一步改進完善[1],“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是在新常態下針對產城分離提出的一種發展思路,主要體現在功能融合、要素融合、空間融合[2]。如果沒有產業的支撐,城市再漂亮,也只是空城;如果沒有城市作依托,產業再靚麗高端,也只會空心。產城融合是促進產業園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它體現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居住與就業融合、生產與生活融合、產值與環境融合等方面[3]。產城融合的問題不是產業園區生來就有的,是城市和園區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諸多問題后慢慢顯現出來的,以三明城市物流園為例,在園區發展了多年以后,遇到了一些問題,迫切需要對原有的控規就行調整以更好的指導后續開發建設,由于其區位條件的特殊性,園區進行產城融合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城市和園區的長遠發展,提出更加合理的規劃思路,需要對產城融合的內涵具有一定的理解。
三明城市物流園位于三明市梅列區翁墩后山,東傍高速公路三明北連接線,西依泉三高速公路嶺頭二隧道,南鄰鷹廈鐵路三明東站,北接陳大鎮區,陳翁路橫貫園區,交通和區位優勢突出。總規劃面積2.48 平方公里,建設用地2.32 平方公里,是市、區兩級政府共建的省級重點項目,也是陳大綜合改革試點鎮(三明中心城區陳大組團)的獨立組成部分。預計園區建成后預計銷售收入可達100 億元以上,成為三明市百億園區之一,成為三明市區建設中的重要經濟組團和亮點。
原控制性詳細規劃于2007年開始編制,至2008年編制完成,定位是依托公路、鐵路、水運等交通地理優勢,發揮現有良好貨物運輸基礎,發展城市物流配送和倉儲,拓展完善物流其它業務,成為三明市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基地;以物流園區為主要功能,集城市配送中心、商貿、保稅區、流通加工和少量居住為一體的城市綜合片區。用地布局上以物流倉儲、工業、商業和居住用地為主。

圖1 原三明城市物流園土地利用規劃圖
園區自2008年啟動開發建設至今,已完成投資12.7 億元,收儲土地約3200畝,完成開發“三通一平”土地約1700 畝。目前,已完成簽約68 家,其中建成投產企業36 家、在建項目3 家、完成土地摘牌但未開工建設的19 家、已簽約未土地摘牌項目10 家。
在經濟新常態下,全國正面臨產業結構整體轉型,會造成一些園區的蕭條,三明城市物流園也不例外,園區中東部多年前已開發建設完畢,近年來發展緩慢,大量土地處于閑置狀態,園區商業和工業用地供過于求,另一方面,三明主城區用地空間已趨于飽和,城市急需新的增長空間。在園區用地供需和城市空間擴展雙重矛盾下,三明市城市物流園迫切需要加快產城融合的步伐。
1.4.1 功能定位不匹配
隨著園區開發建設的不斷深入,新的經濟形勢下,三明市區北擴、陳大鎮如何積極融入市主城區都對園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的功能定位與現今園區所需承擔的職能不匹配。
1.4.2 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分離。
園區職工主要居住于三明主城區和陳大鎮區,城與產分離,職與住分割,職工白天在園區工作,晚上又要回到三明主城區和陳大鎮區,園區一半時間冷冷清清,加之道路交通不暢,只有一條道路連接三明主城區和陳大鎮區,使園區欠缺城市生活元素,由此造成產城分裂的問題。
1.4.3 配套設施不完善
園區現狀主要以生產功能為主,生活功能相對滯后,教育、醫療、文體等生活性配套設施主要依托于三明主城區和陳大鎮區,同時園區與三明主城區和陳大鎮區之間交通聯系的局限性,同樣阻礙了園區與周邊區域的融合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具有四個突出的轉變,一是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三是經濟結構由擴能增量轉向挖掘存量、做優增量并重的轉變,四是經濟發展動力由傳統產業轉向創新型產業。三明市面對經濟新常態,要繼續保持經濟發展良好態勢,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供給側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新型城鎮化是解決城市與農村分離,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實施區域城鄉統籌發展的有力支撐,是進一步擴大內需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抓手。要實施好有序推進碧溪流域人口轉移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四大戰略任務,三明城市物流園作為人口轉移的目的地,需要從單一的產業園區轉變為城市新區,以滿足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求。
隨著城市空間不斷向南北兩翼拓展,三明城市物流園是三明市未來空間北拓的重要區域,其定位也逐漸由邊緣區向中心區轉換,中心區內不宜再承擔生產職能,因此,規劃區用地性質應符合城市新區的價值體現,應以居住和商業用地為主。
梅列區政府獲得規劃區一級土地開發權,為了尋找拓展空間,做大、做強梅列區,更好的提升土地價值,增強土地開發的適用性,并以此為契機,通過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生態型、幸福型北部城市新區,推動梅列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對原規劃進行調整。
通過功能、業態、供需三大轉型,力爭成為三明空間拓展和經濟發展的新極點,以宜居宜業為核心,以依山望溪、登高望遠為主旋律,將園區定位為三明北部宜居宜業特色新區。努力將園區打造成為三明市“轉型驅動先行區,新興業態引領區,生態宜居示范區”。
生產和生活功能融合就是要避免原來單一產業園區的“孤島”境地,規劃新增居住、商業、教育、醫療、文體等城市生活功能,以解決務工人員的居住生活和子女就學教育問題。隨著城市新區的不斷發展,單一的城市功能會產生一種集聚的效益,在效益形成后會逐漸擴大,就需要進行相關配套設施的代入,平衡城市新區的發展[4]。

圖2 規劃調整后三明城市物流園土地利用規劃圖
道路設施是園區與三明主城區和陳大鎮區聯系的紐帶,針對園區的山地特征以及帶狀用地形態,適合使用魚骨式的開發模式,通過完善陳翁路的建設,使其成為園區主干道,帶動園區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園區與南北兩側三明主城區和陳大鎮區的通達性。且陳翁路是在原有部分道路的基礎上進行建設,建設投資小、周期短,對于園區開發建設來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除了道路設施外,為創造更加強烈的社區感,從而吸引投資者來園區投資,規劃還配置了街道、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集中的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餐飲店、超市、公園、廣場、公交車站、停車場和菜市場等設施。
單純以房地產來開發,實施難度較大,為加快產城融合,創造和置入新型業態,以打造2.5 產業為主,開發形式可由傳統的統規統建轉變為更加高效更加自由的統規自建,以更低的投入換取相同的服務,才能具有吸引力。同時根據已開發區域產業特點,商業業態上考慮引進二手車交易市場、(搬遷)汽車城、公路港等項目,以盤活部分用地閑置的現象,并為其衍生和發展預留空間。

圖3 業態模式發展分析圖
《三明市城市物流園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于2017年編制完成,已實施2年多。目前包括恒大地產、二手車交易中心等企業相繼入駐建設,從實施情況看,為實現產城融合所提出的規劃思路總體上是合理的。
產城融合是在很多產業園區出現了空心化、配套設施不足、土地閑置等問題之后提出來的,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部分產業園區對城市的發展造成了阻礙,特別是區位優勢明顯,而產業又比較傳統的,導致產城融合在客觀上實現難度較大,對城市空間的拓展和園區自身的轉型升級帶來困難。因此,對于產城融合,應做到先規劃后建設,為城市和園區的長遠發展做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