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弘 唐春林 顏明華



2020年11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舉行了一場文藝晚會和優秀村民表彰大會。這一天是十八洞人的大日子——自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考察以來,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都會舉行這樣的慶祝活動,感恩黨的扶貧政策。
十八洞人沒有理由不載歌載舞。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1668元,2019年已躍升至1466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由極度虛弱增長到126.4萬元。與此同時,十八洞村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諸多殊榮于一身,成為全國“精準扶貧”的樣板村。
十八洞村的故事,從一副對聯說起。
有一種幸福叫感恩
村民楊冬仕家的小院,有一副對聯。
上聯:“習主席握手溫暖人心。”
下聯:“共產黨領導福澤萬代。”
橫批:“幸福人家?!?/p>
這副對聯和楊家小院,已成為十八洞村導游必講、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楊冬仕乘勢辦起釀酒坊,來來往往的客人很快把他的釀酒生意帶火了。
楊冬仕“偶遇”總書記的故事也被傳播開去。
那是2013年11月3日下午,正要外出辦事的楊冬仕剛跨出門,突然看見一群客人走了過來——他一下愣住了!
作為十八洞村最有學問的人——楊冬仕是村里唯一一名退休教師,此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走在前面的,不是經常在電視新聞中看見的習近平總書記嗎?楊冬仕還沒回過神來,一雙溫暖的大手就伸了過來,緊緊握住他。
來客正是習近平總書記。
就在這一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在村民施成富家院壩召開的座談會上,總書記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在這里,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7年來,在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引領下,中國的扶貧事業開啟了一場深刻變革。十八洞村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十八洞村,處處都有感恩的場景。飲水思源,成了十八洞村最生動的風景。
村里辦起了餐廳,取名“思源餐廳”。
村里辦起了山泉水廠,商標上印著“飲水思源”。
村公路旁邊,隨處可見巨幅標語:“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鼓足勁,加油干,奔小康?!?/p>
村里的房前屋后、導游牌、文明提示牌……到處可見十八洞人感恩的表白。
摘下窮帽的十八洞人,時時銘記黨恩,時時感受幸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原來窮得叮當響的十八洞村民自發捐款3萬元支援湖北武漢。
總書記在十八洞村看望的第一個貧困戶石拔專,當時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電器是一盞5瓦節能燈。靠村集體經濟分紅、銷售文化產品脫了貧的石拔專大娘,一人就捐出1200元。她說:“我也要為他們出點力,希望早點將錢轉給武漢人民?!?/p>
脫了貧,光棍漢還要“脫單”。通過舉辦相親大會,十八洞村已有33名超過35歲的單身漢順利“脫單”。村民隆先來“脫單”后,生的女兒取名“隆施恩”;施六斤“脫單”時已45歲,他娶了位縣城姑娘,生的兒子取名“施澤恩”。
有一種力量叫自強
“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013年11月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施成富家院壩同干部群眾座談時,這樣為鄉親們打氣。
如今脫貧致富的十八洞人,回過頭來再體味這句話,不免感慨萬千。
“你們準備給我們發多少錢?”2014年初,縣委派駐的精準扶貧工作隊剛進村,就遇上村民這樣“直截了當”的提問。
入駐十八洞村之前,工作隊隊員聽聞過貧困戶把扶貧款拿去買酒喝的事情,但剛進村就遭遇這樣的尷尬還是始料未及。他們深有感觸:“說實話,十八洞村要脫貧,最缺的不是錢,而是從根本上改變‘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p>
缺什么就補什么。在十八洞村,扶貧先扶志,轉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成為精準扶貧的第一要務?!澳莻€時候,村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富起來,讓他們鼓起脫貧斗志太重要了!”駐村工作隊隊員回憶。
要致富,強支部。2014 年以來,花垣縣盡銳出戰,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隊長進駐十八洞村,并將其黨組織關系轉到村黨支部,全力支持村“兩委”工作。在換屆選舉中,一批講政治、有文化、帶頭能力強、群眾信任的能人被選進村“兩委”班子。
班子“換血”,黨員變樣。全村組建41個互助小組,黨員成為“領頭羊”。村里修路占地沒錢補償,黨員龍太金一句“從我家的地里先挖”,這條致富路不到半年就建成了。
光是黨員帶頭還不夠,村“兩委”創新推行“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對全村16歲以上的村民從支持公益事業、遵紀守法、家庭美德等6個方面進行公開投票,并根據得分評星,對星級較高的村民給予表彰。
在一項電網改造工程中,電線桿要立在一戶村民的田里,遭到他家的反對。在隨后的星級評選中,這戶村民因不熱心公益事業,只得了60多分。二星級農戶的標牌掛在門上,全家很不自在。此后,這戶村民的當家人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幫著村干部跑前跑后,還為游客當起免費導游……
在時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龍秀林眼里,這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村里興辦公益事業,主動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少,村民的心氣兒順了,精氣神也提振起來了。
2020年11月6日這天清晨,村委會精準脫貧展示廳“脫單榜”上有名的龍先蘭,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看了升旗儀式。
這位曾經闖進脫貧攻堅現場會“砸場子”,嚷著“要飯吃、要老婆”的單身漢,在扶貧工作隊幫助下牽頭成立養蜂合作社,不僅掙了錢娶了老婆,還帶動周邊村寨118戶村民一起養蜂致富。
有一種幫扶叫融合
十八洞村有一家特殊的銀行——長沙銀行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十八洞社區銀行。這里既能存款、貸款,還有一臺自助存取款機。更特別的是,這家“微銀行”設在村民施俊的家里。
施俊是銀行經理兼職員。2015年,施俊大學畢業后前往浙江發展?!熬珳史鲐殹睉鹇愿膶懥怂娜松壽E。
近幾年來,在十八洞村的脫貧攻堅戰場上,社會扶貧是一支重要的促進力量。根據村里的產業發展需求,長沙銀行湘西長行村鎮銀行設立了十八洞社區銀行,為村民提供家門口的金融服務。
銀行招聘職員,有文化、懂苗語,土生土長的施俊成了最佳人選。施俊將自家房屋進行了簡單修繕,一個像模像樣的銀行便開張了,他也實現了“在家里面創業”。
以同樣的模式,郵局進村了,湘西州第一個村級辦稅服務點也進村了……對于曾經鮮有生人造訪的十八洞村來說,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曾經的“不敢想象”正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生活場景。
2017年4月,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王填在十八洞村調研扶貧工作,發現村里有兩口上好泉水,便決定與村集體聯辦山泉水廠。2019年,村集體通過水廠獲得66.4萬元分紅。
針對有自然資源無社會資源、有產業資源無企業資源的現狀,十八洞村堅持專項、行業、社會大扶貧格局,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匯聚于此的社會力量激活了曾經冷清的村寨。
24歲的施林嬌2019年從浙江音樂學院畢業后,已在外省擁有一份穩定工作。去年她辭職返鄉創業,與另外兩位返鄉大學畢業生一起在村里拍視頻、做直播,在擁有近10萬粉絲的“湘西十八洞施林嬌”抖音號上,把村里的美景、美食、民俗文化“賣”得風生水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施林嬌通過直播平臺幫助村民們銷售了上千斤臘肉、3000多單酸蘿卜。
在村民施成富家院壩召開的那次座談會上,有村民說,除了貧困,村里光棍漢多,娶不上媳婦。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要加油干,等窮根斬斷了,日子好過了,媳婦自然會娶進來。
幾年后,在十八洞村精準脫貧展示廳,“26名大齡男青年結婚成家”成為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們津津樂道的新聞。如今,年輕人回來了,外地媳婦嫁進村了,連外地女婿也“上門”了——遠嫁外地的閨女帶著老公回來了,他們在村里辦餐飲、開民宿……
“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人的心兒也回來了。”如今,村民用充滿詩意的苗語,來描繪村里的新景象。
有一種資源叫品牌
曾經,“十八洞”是貧困的代名詞。如今,“十八洞”是一塊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座談時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p>
村民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村寨群山環繞,抬頭是山,低頭是溝,人均耕地0.83畝,種什么?在哪里種?
縣、鄉、村三級干部不約而同想到了當地特產——獼猴桃。
村干部帶領村民代表遠赴武漢拜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專家,引來先進的獼猴桃種植技術;為破解人多地少的困局,十八洞村創造性地在鄰近的道二鄉流轉土地1000畝,通過“飛地經濟”模式,與縣里一家專業合作社共建獼猴桃基地。
產業發展的資金又從哪里來?
十八洞村在征得貧困戶的同意后,將各路扶貧資金集中起來參股專業合作社,每年給貧困戶分紅。如此,既解決了資金問題,又保證了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入。2019年,十八洞村的千畝精品獼猴桃基地給入股農戶帶來人均1600元的分紅收益。
除了獼猴桃,十八洞村還發展起水廠、鄉村旅游、苗繡、黃牛養殖、勞務經濟等產業。村集體引資入股建設的山泉水廠,2019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6萬元;創辦的十八洞村旅游公司,2019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是2018年的兩倍,帶動幾乎家家戶戶或辦起民宿,或賣起當地的特色農產品。
產業做起來了,名聲更要響起來。
近幾年,十八洞村的戰貧傳奇在國內國際產生了廣泛影響。村集體意識到這里面蘊藏商機,便申報了品牌保護名錄,在蔬果、飲品、日用品以及交通工具等35個類別上注冊了“十八洞”商標72件,使“十八洞”成為村里的無形資產,使那些“十八洞”品牌山貨一進直播間就自帶流量。
事實證明,品牌強村戰略讓十八洞村走得更遠。各種以不同形式聯辦的服裝廠、農家樂、文旅公司、種養合作社等新興企業主體,在十八洞村空前活躍起來。
有一種希望叫遠方
十八洞村有個大溶洞,據說溶洞里面還有18個小溶洞,“十八洞村”由此得名。這個天然溶洞群是一座旅游資源富礦,但因為不通公路,一直“養在深閨”鮮有人識。
過去的十八洞村基礎條件差。沒有自來水,用電不穩定,通行條件更差,從村里走路到鎮上,一個來回要近4個小時。
一場脫貧攻堅硬仗打下來,現在村里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放心電,升級改造了村小學和衛生室,新建了村級游客接待服務中心、村級電商服務站、苗寨特色產品店、村級金融服務站和村級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寬敞平坦的柏油公路也修進了村。
2016年11月,十八洞村向鎮里遞交退出貧困村申請書。2017年2月,湖南省扶貧辦宣布:十八洞村脫貧摘帽!
不過,十八洞人并不滿足于此:他們打贏了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還要向下一個目標進發——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十八洞村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十八洞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硬是在這窮鄉僻壤書寫了脫貧攻堅傳奇,成為中國扶貧事業中的靚麗風景,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學習考察或觀光旅游。
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成為“風光”——鄉村旅游,成為十八洞村最具帶動性的產業。
近年來,十八洞村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保護性改造苗族村寨,于2018年組建了十八洞旅游公司,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
村里還成立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對全村農家樂和賓館實施統一接團、統一分流、統一結算、統一價格、統一促銷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引導旅游產業有序提升、集群發展。
十八洞村的山山水水變成了景區,但十八洞村還想在現有景區的基礎上“景”上添花,把天然溶洞群建成一個新的景區。為此,他們馬不停蹄,加緊建設連接天然溶洞群的公路和橋梁。
而今,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十八洞村,滿懷信心邁開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今年10月13日,十八洞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婦聯主席石順蓮出現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中外記者見面會上。
“十八洞村已經不是原來的窮樣子了!”面對中外記者齊刷刷的目光,石順蓮自信滿滿地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苗繡產品。
早在2014年卸任村黨支部書記后,石順蓮就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傳承人,她全身心投入苗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這幾年來,苗繡專業合作社帶領300余名苗族留守婦女開發苗繡產業,闖出一條既可以傳承苗家優秀文化遺產,又能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可持續之路。
2020年11月11日,部分央媒和全國40余家黨刊社100余位全媒體記者采訪十八洞村時,村文化廣場上正在舉行一場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文藝演出,其中有一首歌這樣唱道:“苗家住在金銀窩,境內自然資源多,精準扶貧來領航,戶戶脫貧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