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11月15日,一名年輕女子急匆匆走進位于忠縣縣城的一家醫院。
“爸爸,我來看你了。我是瑗瑗啊,我調回來了,再也不走了……”隔著病房的玻璃窗,女子淚流滿面。
這名女子叫范遠瑗,是忠縣以“家”為媒,面向全國回引的第一批87名縣外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崗人員之一。
這家醫院主要收治自費代養精神病患者和社會“三無對象”。礙于父親的病情,范遠瑗暫時未能進入病房,但就是這隔窗一望,她也足足盼了3年。
一份“回家”公告
5月7日,忠縣縣委組織部、縣委編辦、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發出《忠縣面向縣外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征集回忠工作意愿公告》。
《公告》稱,凡是忠縣籍縣外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崗人員,配偶或父母為忠縣籍、配偶或父母在忠縣工作的縣外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崗人員,符合回引基本條件的,可以申請調回忠縣工作。
今年26歲的范遠瑗,是忠縣石寶鎮人,2017年大學畢業后,考入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第一中學工作。
“我家現在只有奶奶、父親和我3個人。奶奶在農村老家,父親因病長年住在醫院,我遠在河北,沒法照顧奶奶和父親,心里很是放心不下,工作時常常分心。”3年來,范遠瑗經常以淚洗面,總想調回老家工作,卻毫無辦法。
在范遠瑗一籌莫展時,一位同學給她轉發了家鄉的這份《公告》。
40歲以下、大學本科、年度考核稱職(合格)……看完《公告》,范遠瑗格外興奮,迫不及待地提交了回縣任教的申請資料。
“沒想到,8月下旬,忠縣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給我打來電話說,縣里已經同意我調回。”范遠瑗激動不已。
在忠縣與張家口市有關方面的溝通對接下,范遠瑗順利辦理了調動手續,很快就調到忠縣忠州中學任教。
“現在我在縣城里教書,學校還給我安排了住宿,下班后去醫院看望父親,周末回老家陪陪奶奶。”范遠瑗說,“我回來后,父親的病情已有明顯好轉,我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回報組織的關愛。”
近幾年,忠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特色中等城市,急需大量人才。
“一方面,有的干部想調回來與親人團聚,卻找不到‘回家路;另一方面,忠縣發展急需‘永久牌人才,卻找不到意中人。”忠縣縣委副書記袁德祥說,“針對這種情況,縣委決定回引人才,既讓想回來的干部有‘回家的渠道,又有效補充各類急需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
一個“人才庫”
一份《公告》,迅速成為熱搜,點燃了在外工作干部“回家”的希望。
“截至11月底,我們已經收到365名干部的調動申請,覆蓋全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黨政干部和醫療、教育、企業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忠縣人力社保局局長楊天甫說,“我們將這些信息匯總后,分專業建立了一個人才庫,事業發展急需,就立馬啟動調動程序。”
曾小東就是第一批回來的干部之一。
曾小東是忠縣白公街道人,學的是會計專業,2018年大學畢業后考入國家稅務總局阜新市稅務局。
雖然阜新市是沈陽經濟區的重要城市之一,自己也在稅務稽查部門工作,但看到《公告》后,曾小東還是心動了。
“我的家人都在忠縣,每年春節才回家,平時總擔心父母身體健康。”曾小東說,“每年回來,看到家鄉的親人,看到家鄉的變化,就想回來工作。”
雖然原單位一再挽留,曾小東最終還是得到領導的理解和支持,及時提交了回縣申請。
“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后,我們緊缺會計專業人才。”忠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副書記田海濱說,“我們從這個人才庫中發現,曾小東不僅學的是會計專業,還有紀檢工作經驗,于是把他調回縣紀委監委工作。”
“第一批回引的干部,全部實現了專業對口、人崗相適、人盡其才。”忠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公務員局局長王雪蓮說。
一條“陽光道”
親人,是游子永遠的牽掛。無論是忠縣籍干部,還是直系親屬在忠縣工作的非忠縣籍干部,“回家”總是最美期盼。近3年來,忠縣從縣外機關事業單位調回130多人,但遠遠滿足不了縣外干部“回家”的心愿。
“過去由于沒有公開透明的通道,有的干部想‘回家卻找不到門路,有的回來了專業不對口,有的走了很多冤枉路。”忠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郭建偉說,“我們就是要給干部‘回家搭建一條‘陽光道,讓想‘回家的干部回得來、用得上、留得住、盡其才。”
于是,忠縣建立“八步工作法”工作機制——發布公告、網絡報名及資格審查、雙向選擇、確定考察對象、考察、確定回引人員、最終審議、調動,為干部“回家”搭建一條“陽光道”。
“在回引人才中,我們堅持六項原則,即平行調動、競爭擇優、有序投放、五個優先、五類慎重、公開公正。”郭建偉說,“對忠縣急需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電子商務、電子競技、金融學等專業人才,我們優先回引。”
人才儲備各地都需要,忠縣在回引人才時做到五類慎重,即對在特殊地區工作的人員慎重選擇;對市內同一區縣報名人數較多的慎重選擇;必須在本單位職級職數限額內回引,對級別較高的人員慎重選擇;對因回引造成新的兩地分居的人員慎重選擇;對基層服務期未滿的人員慎重選擇。
成功回引讓回引干部和用人單位兩心相悅,可其他想回又不來的縣外干部怎么辦?
忠縣連續發出的三封信,讓更多縣內縣外干部安心、安身、安業。
第一封信致成功回引的干部,鼓勵他們發揮才智,建設家鄉;第二封信致因條件限制暫時無法回引的縣外干部,希望他們在外地安心工作,家鄉隨時向他們敞開懷抱;第三封信致不具備相關條件的縣外干部,感謝他們關心家鄉發展,更祝福他們在縣外努力工作、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