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興
(廣西梧州市工人醫院,廣西 梧州 543099)
冠心病為現階段臨床高發性病癥,其患病率及致死率正以升高趨勢呈現,成為危及人類生命安全的疾病類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被視為冠心病的診斷標準,但因其具有創性特征,且醫療費用較高,臨床推廣受阻。因此,找尋更具安全性、有效性的鑒別方法至關重要。多層螺旋CT為現代化醫學發展的直接體現,其時間、空間辨識率隨時間推移不斷升高,同時對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的診斷精準性亦有積極影響,特別是陰性預估值呈現較高數值,提示其可被視作其他冠狀動脈病癥的有效篩查技術,以取代以往冠狀動脈造影。然而,隨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造影運用率提升,大大增加了電離輻射致癌風險,所以,如何改進其掃描劑量,降低輻射風險極為重要。
在冠狀動脈檢查中,多層螺旋CT冠狀成像是經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利用造影劑、容積成像等手段于三維工作站中將冠狀動脈主干、分布狀況予以呈現的一個過程。在具體的多層螺旋CT鑒別過程中,加入適宜的造影劑,且將其掃描參數設定良好,即可獲得理想資料,借助影像資料進行檢查結果的進一步分析。
這種情況也成為冠脈變異,一般見于尸檢、CAG,是誘發心源性猝死等重癥病癥的關鍵因子。結合能否誘起心肌缺血可將其劃分成無癥狀、有癥狀兩種冠狀動脈畸形表現,有癥狀的冠狀動脈畸形主要有右冠狀動脈于左冠狀竇方向開口、冠狀動脈源自肺動脈等。因畸形冠脈其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使心肌局部供血不足,最終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對冠脈異常誘發源頭亦或是走行方向實施精準判斷是臨床制定診治方案的基礎。限于生理解剖因素,既往造影檢查偏重于多種投射角度,仍有部分無法顯示,增加操作難度。而CT冠脈動脈成像可進行數幾種冠脈變異的有效顯示,隨著該項技術運用率的提升,冠脈變異測出率明顯提升,為心臟介入、搭橋手術等奠定堅實基礎。
在冠狀動脈斑塊鈣化進展程度評價、鑒別方面,電子束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術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因其空間辨識度不高,故其精準性欠佳。同時,在檢查中通
常見于冠狀動脈近段、中段的評估,進而使該技術在硬化斑塊形成中無法做出有效評價。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隨空間辨識度逐步提高,可進行冠狀動脈分支機構中存有纖細鈣化的全方位分析。經加強小層面重建,能實施反復檢查。有學者指出,在斑塊平穩性、鈣化進展程度等評價中,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具理想應用價值。
冠心病介入診治方式為支架植入術,相比單一球囊成形術,其再窄小率更低。當下,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于冠脈支架再窄小評價中應用面積愈加廣泛,能夠對支架位置、形態加以清晰顯示,針對相距支架一端不足5mm管腔,其評價難度不大,但對支架內再窄小而言,受支架金屬偽影等因素影響,其評價難度較高。鑒于此背景下,臨床多借助肉眼勘察、支架管腔CT數值的定量分析等方法進行腔內狀況的評定。冠狀動脈搭橋術是現階段臨床對冠脈窄小血運實施再構的重要舉措,但術后依然存有血管再閉塞的可能,特別是靜脈橋血管,通常再窄小出現位置為近端、遠端吻合口,所以,對橋血管的隨訪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現階段,冠狀動脈橋血管常采取選擇性血管造影對其狀態實施判斷,但因其有創性特征,且危險性較高,患者及家屬難以接受。而64、128層設備使得冠狀動脈搭橋術橋血管檢查變得更為便利。
這一控制技術旨在心動周期掃描進程中,參考心電信號進行管電流的自動調整,在既定期相中,射線依據既定最高數值輸出,在其他期相,需按低數值輸出,如此一來,降低輻射劑量。既往心電門控技術使得心動全周期均形成X射線暴露,收集了心動周期的所有數據,而圖像重塑所涉及的數據僅僅在一個固定時相上,而不是所有數據都要參考,因此,輻射劑量較高。研究表明,借助此技術,在確保圖像質量的同時,可將輻射劑量下降至20%~50%。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中,掃描前需維持患者心率穩定,以免因波動過大影響圖像質量。
自動曝光技術指的是借助X、Y平面亦或是順沿掃描方向進行電流調節的一個過程,依據人體解剖特點實施掃描,可在不影響圖像質量前提下最大化減少輻射劑量。一項研究表示,對患者分別采取AEC進行16層及64層CT動脈成像檢查,發現其輻射劑量下降至42.0%,與其他文獻報道一致。
管電壓與輻射劑量之間呈正比例關系,當前,CT掃描儀所設定管電壓數值為120kV、140kV,以此獲取滿足診斷所需的圖像。研究表示,多層螺旋CT動脈成像分別采用100kV、120kV管電壓,相比于后者,前者輻射劑量降低了25%左右。但近年研究顯示,體質量低于25kg/m2患者,對其采取恒定管電流時,可借助調整管電壓方式進行輻射劑量的大幅度降低,同樣,不影響圖像質量,但在圖像對比度噪聲及信噪比方面,效果欠佳。在具體使用中,值得注意的是,需依據受檢者BM指數對管電壓實施調整,如受檢者體質量低于25kg/m2,應降低管電壓至120~100kV;針對兒童亦或是青少年,其體質量位于20kg/m2以下,建議管電壓數值為80kV。有報道稱,受檢者體質量正常情況下,將管電壓降至80kV對圖像質量是無影響的,亦可減少輻射劑量,由此可見,實踐運用中可借助調整管電壓進行輻射劑量的降低。
盡人皆知,輻射劑量和螺距之間存有負相關關系,考慮與掃描時Z軸某一點受照頻率及時間發生變化有關。多層螺旋CT動脈成像一般應用的小螺距為0.16~0.2,能獲取各心動周期容積數值,相應地,亦能產生數個區域重復掃描,誘發高輻射劑量顯露。伴隨雙源CT逐步發展,其所具備的128層探測儀及探測器較好寬度,使時間辨識率大幅度提高,能夠參照心率快慢進行螺距的自動選擇,心率越高,其螺距越大,進而實現降低輻射劑量的目的。研究指出,雙源CT采取大螺距冠狀動脈成像時,可對80%以上動脈節段實施評價,但其輻射劑量低于1mSv。依據大螺距及較寬探測儀遮蓋,檢查時間可明顯縮短,即從原來的5~10s縮短至0.25s。所以,實際操作中需結合不同心率進行螺距的準確選擇,基于保證圖像質量前提下,盡可能采取大螺距,從而減少輻射劑量。
多層螺旋CT動脈成像于數多種冠狀動脈病灶鑒別及評價中均有重大意義,且能夠通過相應的技術在確保圖像質量的前提下使檢查輻射劑量降至最低,進而保障患者安全,但研究所選樣本較少,參考資料有限,所以對其還需從更多的方面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