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在黨的歷史上首次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深刻闡述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黨的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黨治理的能力與水平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位置,貫穿于國家治理體系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制度安排之中。這一重大部署,確立了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統領地位,抓住了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正是因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取得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初步確立走向逐步完善、從探索前進走向更加成熟發展。《決定》把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的統領性地位,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需要在不斷推動制度創新、完善治理體系上下功夫。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牢記初心使命、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完善全面從嚴治黨等六個方面,對黨的領導制度建設作出新的安排,覆蓋了黨的建設各領域、各方面,抓住了加強黨的領導制度建設的關鍵和要害,是全會一大重要創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必將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
制度是定國安邦之本,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科學、是否先進,主要看是否符合國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擁護。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步確立并鞏固了國體、政體、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于中國大地、深得人民擁護的科學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著眼于黨成立一百年、二〇三五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三個重大歷史節點,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實現了與黨的十九大戰略安排部署的緊密銜接。全會從十三個方面部署了推進制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提出了制度執行的具體要求,確定的三個時間節點,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確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內合理、有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這三個“有機結合”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也勾勒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框架。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和價值所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從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從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到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不變初心與使命擔當。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大顯著優勢。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新中國砥礪奮進的七十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充分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的訴求為出發點,以匯聚民智民力、贏得民心民意為著力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之路才能不斷獲取賴以發展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