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具有顯著優勢。因此,堅守“人民立場”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廣泛、真實、管用的人民民主必須遵循的政治初心,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歸宿。國家治理應體現人民對自身利益的實現和發展,國家的一切治理活動,都應堅守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國家治理實踐源于人民,我們從人民的內涵出發,在解讀人民與國家的關系中可以尋求“初心”的本源。人民是指在公正的法律下,為了人生的共同福利而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政治社會或政治體的一群人。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初心”就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主線,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訴求和價值歸宿。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實踐證明,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追求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有效推進、人民民主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得以穩步堅定前行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觀的理論依據決定了在實踐中始終關注人類貧困問題、經濟不平等問題以及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問題。黨中央治國理政,其實踐訴求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從“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為本”,“人民立場”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條主線,貫穿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全過程。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建構的歷史表明,針對我國制度建設實踐,我們黨不斷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以推進制度現代化來更好地服務于人民。“人民立場”是對理想制度形式構建的理念和規范,更是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和規范,只有堅定制度現代化的方向,形成共享發展制度,提高共同富裕程度,才能使人民有更多獲得感。通過相關制度安排、加強頂層設計,使國家制度不斷改進與完善,才能推動“人民立場”這一理念從理論形態逐步走向實踐樣態。
政府治理體現人民利益是服務型政府的出發點和歸宿。人們對好政府有兩點要求:一是有限、二是有效,即政府不應當在市場上有自己的利益,應當給市場提供秩序、提供條件而不應當去處理微觀經濟活動;同時政府應當廉潔奉公辦事有效率,提供公共產品要做到低成本。服務型政府就是為社會提供基本并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不斷滿足廣大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訴求,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因此,政府有效治理需是服務導向、公正導向、工具效用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需是合作與信任相結合、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需是具有回應性的前瞻性政府。也就是說政府要將人民利益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以此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因此,政府治理應體現人民意志,彰顯人民民主價值,做到以人民立場為起點,優化治國理政。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人民立場”理念,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有效治理實現人的現代化、全面發展和福祉。為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切實保障人民利益,應健全國家治理體系,構建多元治理主體與復合治理結構,使人民群眾能夠積極參與國家治理,并對政府實施監督。
堅持以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衡量指標和發展標準,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性思想。是否堅守人民立場,其評價標準要依據人民的“獲得感”。“獲得感”體現了人民性發展理念,是準確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穎工具,更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良政基準和善治標尺。對“獲得感”的重視和強調,是對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衡量,這不僅為評價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提供了民意標準,更為衡量人民群眾幸福感提供了根本方向和核心坐標。因此,要持之以恒改善民生,凝聚人心。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而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人民立場思想在歷史演進中不斷得到繼承并豐富完善,人與社會發展也由片面發展轉為全面發展,體現出了新時代黨和政府的工作核心——“人民立場”的歷史性、實踐性、現實性、科學性及其蘊含全面發展的特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真正把握住了國家治理的初心維度,宣示了要堅守人民立場不動搖。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