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醒 付強
“秀色蘊于險峰之頂,瑰寶必藏于艱險之地,北大荒是祖國的一片寶地。”著名作家聶紺弩如此描述這一塊黑土地的神奇。如今,這塊黑土地上,人們看到沃野千里、艱險不再;更令人驚艷的是在墾荒北大荒后的第72個年頭,黑土地上孕育出的繁盛的文藝之花。
北大荒,是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周邊大片荒原地帶的統稱。這片荒原既是孕育生命的搖籃,也是埋葬生命的墳墓。如今,在早已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北大荒八五三農場,人們還是常常回憶起建設農場之初的艱苦歷程,10萬解放軍和復轉官兵們用他們的青春甚至是寶貴的生命為農墾事業、為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描繪出了人類墾荒史上最為英勇的壯美畫卷。
雁窩島便是北大荒開發建設的一個縮影。1957年春播時節,6臺拖拉機陷進雁窩島沼澤地,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轉業軍人任增學主動請纓,冒著生命危險3次扎進冰冷刺骨的泥漿中,終于將絞盤機的掛鉤掛在了拖拉機上。這就是著名的“潛水掛鉤”的故事。這些動人的故事和場景,給北大荒的版畫家們豐富的藝術靈感,他們一刀刀地將北大荒的恢弘、曠遠刻進了版畫里。
北大荒的艱苦給了他們深刻的靈魂震撼和精神滋養。在北大荒生產勞動的日子里,版畫家晁楣開啟了北大荒的版畫時代。《荒原春夜》是晁楣來到北大荒后的第一幅版畫作品。依舊寒冷的春夜里,兩頭黑熊一只低頭尋嗅一只站立眺望,似乎對人類的農機感到十分好奇和新鮮。而《第一道腳印》則是晁楣參加生產勞動最直接的心聲表達。雪地里艱難前行的腳步,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辛苦,但每一步都有耕耘的收獲。而之后從北大荒走出的版畫家們,無一不將北大荒人開墾建設的故事和絕美的風景記錄下來。在物資極度匱乏、自然與人文環境十分嚴峻的年代里,晁楣和其他戰友刀耕不輟,堅持創作。
1956年,以晁楣、張禎麒、張作良、杜鴻年、郝伯義等為代表的黑龍江北大荒版畫在全國版畫展上嶄露頭角,便引起了強烈轟動。自此,北大荒版畫作為全國三大版畫流派之一,以展現獨特的人文自然風貌來到人們的視野中,蠻荒之地中強大的自然浪漫主義與當下的實干精神相交融。在北大荒版畫家中,無論是十萬轉業官兵來此產生的第一代,還是百萬知青赴北大荒產生的第二代、兵民子弟們產生的第三代,《麥海》《歌與夢》《幽幽原野》……都講述著建設者對于北大荒亙古不變與翻天覆地的強烈對比中的認識和理解,也給觀畫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

受到晁楣感召而來到北大荒的張朝陽,曾經這樣向人們介紹他的版畫作品《始土》的創作感受:“在這幅畫里,我傾入了我對北大荒的全部情感。”《始土》中,一片神秘的光焰照射著的濕漉漉的土地上斜躺著一位體態豐盈的少女。壯闊而肥沃的土地和少女兩個同樣充滿著孕育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符號激烈碰撞,令人印象深刻。短短幾十年間,來到北大荒的人們不僅將莊稼的種子播下,文化藝術的嫩芽也在此扎根生長,北大荒迎來了真正的新生。
琴聲錚錚、鼓聲隆隆,歌聲悠遠,畫筆飛揚……每一個走進雁窩島小紅花藝術學校的人,想必都會心生羨慕。在一個可與大自然十分親近的地方學習生活,并有那么多藝術小伙伴共同徜徉在詩書畫中,實在是難忘的童年記憶。
雁窩島位于八五三農場第四管理區,由王震將軍親自插棍選定場址。清新的空氣、秀美的風光,一切都美好得宛如童話之鄉,這就是雁窩島的自然風貌。雁窩島小紅花藝術學校,是由王震將軍題寫校名的少年兒童業余綜合文化藝術團體。這個小小的藝術團體曾經到北京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21場,舞蹈、長笛、古箏、書法等專業在省、國家舉辦的各類賽事中屢獲獎項,更有許多小小少年從這里走出,考入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而今,小紅花藝校不斷豐富教學人才,形成了集詞曲創作、舞蹈編創、樂隊配器、音樂制作、美術書法創作、體育賽事于一體的較為完整的青少年藝術體育教學體系。在這里,不僅有本場部的孩子來上課,附近十里八鄉的孩子們也來此學習。《南方》雜志記者來到小紅花藝校時,恰逢家長們來接孩子們下課,當詢問起上課的費用時,家長說道:“一節課大概20元。孩子們的樂器、服裝需求我們家長也盡力滿足,有專業老師指導,我們很放心!”
八五三農場宣傳部部長張傳文向《南方》雜志記者介紹道:“八五三力求以文化凈化人們的心靈,開啟智慧。期待以文化來提升競爭力,少年宮也是傳承和光大北大荒文化的重要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北大荒雁窩島小紅花藝校和雁窩島版畫院已經成為北大荒文化的兩朵藝術奇葩,2010年,藝校和版畫院入駐農場投資建設的少年宮。無論是熱愛藝術的孩童,還是醉心于套色木刻的成年人,都有了更好的施展才華的藝術平臺與基地。
北大荒經過一代代奮斗者的辛勤耕耘,不再是千古荒原,成為富饒的北大倉。在這里扎根的人們更將文化藝術的種子播種、培育,為北大荒不斷增添著新生力量。島上的雁鳴、鷗歌自此不再孤單,有了琴聲、歌聲、讀書聲,雁窩島也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
辦一場晚會,唱幾首歌、跳幾場舞,在八五三的群眾看來并不是什么難事。他們為了迎接“砥礪奮進走龍江—2019全國黨刊龍江行”聯合采訪團來到八五三,聚集各自的伙伴和小紅花藝術學校,給記者們、廣大場部干部群眾獻上了一場內容豐富的晚會。在這場晚會里,十幾支舞蹈隊伍演出的節目都是自己編排和安排化妝服裝。盡管群眾們的舞蹈不能和專業演員相比,但從他們的演出來看,無論是藝術審美上還是舞臺表現上都已經體現出專業的樣態。從他們熱情洋溢的舞蹈、歌聲中可以感受到積極生活的狀態和奮發向上的精氣神。孩子們的演出更是顯示出了高水平的專業能力。這樣一臺演出,演員們并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就能集聚起來表演節目,充分說明了在日常的生活中,北大荒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開展類型多種多樣,更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和參與。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臺精彩紛呈的演出背后,是八五三農場活躍著的十多個準專業的演出團體,而整個八五三農場僅僅有4萬人。
“一日雁窩島,千年北大荒。”從八五三農場和雁窩島的蝶變,人們可以看出北大荒精神在此的凝練。當年,老鐵道兵們開發雁窩島的動人事跡和有趣故事被劇作家范國棟創作成話劇《北大荒人》,隨后,這部話劇又被改編成電影,風靡全國。從此,黑土地上的人們有了一個響當當的稱號:“北大荒人”。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感慨北大荒建設的不易:“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吃。”在這種精神感召下,北大荒人不斷夯實生產基礎,70年來,累計種出了3900多億公斤糧食,也在這片土地上種出了豐碩的精神文明成果。
曾經,王震將軍對北大荒充滿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生活期許。如今,這早已成為北大荒人的日常生活。北大荒的變化翻天覆地,但不變的是歷代北大荒人創造并不斷傳承發揚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這種精神不僅照耀著北大荒的生產建設,也為北大荒這個響亮的名字增添更多文化內核、時代內涵。
70年滄桑巨變,70年砥礪奮進,在黑龍江省這片土地上,有流血深重的革命歷史,有永不言棄的建設故事,而更多的是不斷繼承傳揚著先烈前人精神豐碑的后來人。他們講述著更多的龍江故事,也描繪著更加精彩的追夢藍圖。
(原載廣東《南方》雜志201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