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中國現代化史上會是一個挺重要的年份,因為兩個數據。第一,2020年是全面小康年。第二,我們的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時候,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呢?
1. 產業轉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必須要加速離開,這個國家的制造業面臨脫胎換骨式的升級。
2. 出現新的消費人群。新的審美、新的消費趣味、新的消費領域和品類如何全新出現?
3. 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時候,財富加速理論就會像魔鬼一樣生效。怎么能夠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公平?
回望40年前,那時的美國處在滯脹之中。1980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超過10%,經濟增長率-0.2%。如果大家對今天的中國不太滿意,1980年的美國,同樣面臨產業轉型、消費升級、社會公平的問題。
美國怎么走出經濟滯脹的呢?不是通過依循于工業革命所完成的技術、邏輯、規律,而是期待一個新的文明形態的出現——信息革命。
中國是工業革命最后的獲益者,當美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需要把他們的工廠遷移到成本更低、稅收更優惠的國家的時候,1978年中國開始打開國門,我們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同時也非常有幸地趕上了互聯網革命的頭班車。過去20年,中國是被互聯網改變最為徹底的國家。
今天,當中國吃掉了工業革命的所有紅利,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當中國成為全球互聯網最令人激動的實驗場的時候,我們發現奇跡也面臨著結束。我們必須期待一個新的浪潮到來。
我們暫且給它定義一個名字,叫做“科技智造時代”。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內,將發生剛剛過去的二十年里互聯網改造世界那樣的變化。我們的產業和消費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我甚至懷疑十年后,各位的身邊可能沒有一個愛人,但會有一個機器人,這就是第四次浪潮。
2018年,我們請過一些經濟學者對2019年的經濟做過信心預測,不久前我們又拜托他們對2020年做一個信心預測。我看了這些數據,變化挺大。
宏觀經濟層面。2019年60%的經濟學者對經濟是悲觀的,2020年這個人數已經減少到了34%。而認為經濟會持平發展的人由30%增加到了54%,也就是說這批經濟學者普遍認為2020年的經濟會比2019年稍稍好一點。
再來看A股。2018年這個時候,認為A股會上行的占33%,持平的占33%,下行的占20%。關于2020年,認為A股會上行的占58.7%,認為持平的占到33.3%,加在一起超過90%。2020年的A股市場大概率是值得期待的。
貿易摩擦。2019年認為中美貿易摩擦會激烈對抗的占到33%,認為會達成協議的只有3.3%,認為對抗會趨緩的占50%。2020年,58.7%的人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抗會趨緩,認為仍然會激烈對抗的學者從33.3%減少到了8.7%,28.2%的人認為會達成協議。
關于樓市和人民幣匯率,學者們的觀點挺對立的。認為樓市在2020年會持平的占59%,37%的人認為會趨冷。2020年樓市政策的波動,限購限貸的放松或新政策的出臺,是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不確定因素。
關于匯率,更加詭異,是一個平均的大餅。30%的人認為會升值,30%的人認為會貶值,30%的人認為會持平。匯率的數據比樓市更加叵測。
2010年代這一輪的新國貨運動,并不是第一次,在中國現代化史上,已經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1904年-1937年。第二次國貨運動發生在1984年。1984年以后,以輕工業為主的中國產品開始不斷地出現。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商品開始以另外一種面目,叫做Made in China,向全球輸出制造能力。第二次國貨運動是以亞洲金融危機和加入WTO為節點終結了。第二次國貨運動的結束意味著Made in China黃金十年的開始。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第三次國貨運動,它和第二次國貨運動的最大區別就是審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新中產會成為這個國家消費的主力,而這部分消費主力的本土文化意識會大規模地崛起。
小米有品是今天中國非常優秀的精選平臺,也是新國貨品牌的孵化器,上面有超過6000個商品,很大部分是80后、90后、00后喜歡的新奇產品。我們一方面在小米有品等市場看到越來越多的國貨,中國人愿意買中國產品。同時在全球市場,我們也看到中國公司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這就是Made in China的2.0。
2013年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了“工業4.0”。2016年我去參觀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德國某公司的展臺上看到了一臺1886年的紡織機。他們的工作人員給我講解,這臺紡織機上裝了幾個傳感器,紡織機一搖,后面傳感器的數據就開始發生變化。通過傳感器,讓先進技術和跟一百多年前的機器形成了一次連接和對話。
2019年,很多公司把中國所有的紡織機通過傳感器連在一起,實現一張局域專業的物聯網。通過一個機器和傳感器產生數據,拆解訂單,最后形成一個動態產能,整個供應鏈在未來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今天在中國的制造行業,出現了一個五層協作體系。過去的四年里,在全球的制造業和生產車間中,中國是被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得最為徹底的。
在過去四年里,中國在大工業生產和柔性化制造領域的改造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傳統意義上的制造優勢和能力,在新五層寫作體系下被瓦解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