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藝術史的地理學維度

2020-01-20 05:33:32王臻真
當代文壇 2020年5期
關鍵詞:藝術

王臻真

摘要:地理學元素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各個藝術門類的創作題材與創作過程,主要體現在創作主體對地方印象及地方想象的闡釋、評價與提及。而地理學元素對中國藝術理論的影響遠比西方更為突出,這一點在山水詩、山水畫與山水園林中都有所體現。在“世界之中國”時代,需要開展地緣藝術史寫作,在參照西方藝術史范式的同時,更需要基于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與觀念,書寫能夠體現中國話語體系特質的中國藝術史。

關鍵詞:藝術史的地理學維度;中國藝術史;地方印象;地方想象;地緣藝術史

這里的藝術史,不是指通常的主要研究視覺藝術歷史的美術史、設計藝術史,而是指跨藝術門類、跨藝術媒介和跨藝術學科等意義上的、研究多種藝術門類史之間共通性或普遍性的“廣義”藝術史。這種藝術史作為藝術學成為獨立學科門類以來的二級學科方向之一,尚處于學科開創期。盡管如此,這種藝術史的寫作歷史還是可以上溯到久遠的年代以及若干藝術門類史的寫作實踐之中。本文嘗試探討的問題是,假如今天的中國藝術史寫作可以有多種學科維度的話,例如,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經濟學、地理學等維度,那么,中國藝術史的地理學維度應當怎樣鋪設。

一 ?地理元素與藝術創作

之所以在藝術史寫作中引入地理學維度,直接的理由在于:地理元素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各個藝術門類的創作題材與創作過程,例如地點、環境、景觀、情景、物品、民風民俗等,以及抽象的環境觀念與地理思想。這在文學、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劇、美術等藝術門類中都是如此。

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產生過視覺沖擊力的油畫作品《山村小店》(1981)向觀眾展示了一幅四川“山村小店”特有的地理生活世界:在一座山村有家小布店,身穿藍白花紋衣服的女售貨員正在接待背對著觀眾的四名鄉村姑娘,從背影看,她們穿著淺色花紋上衣、藍青色長褲,正趴在由寬厚的木板做成的柜臺上,四雙眼睛齊齊射向一排排整齊豎立著的花布上,想必心中正在比劃、盤算著哪一種布匹是自己的最愛。她們中三人依舊習慣性地仍舊肩背四川鄉村常見的竹篾條編制的空背篼,一人把空背篼放在地上,一只小狗繞在她們腳邊。她們看起來像是剛剛去集市賣掉土特產,然后有了進店買布做衣服的想法。尤其是這種上大下小的竹編背篼,是專門為適應四川山區的地理條件而編制的,村民們身背沉重的背篼時也能爬坡下坎,包括攀越陡峭的山路。居于陡峭山區的鄉村小姑娘產生了愛美的愿望,這為畫家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感性的、出自地域特點的勃發緣由。這幅畫作通過對地域特色物件與事件的對比式描繪,展示出特定時期、特定地域人民的精神追求:一個是被姑娘們眼光齊射的目標物花布,這件工業物品凝聚了她們的城市生活的夢想;另一個則是顯示她們的共同身份的背篼,這一件手工業物品表明這群身居山村的姑娘都還處在艱難而又貧困的山區生活環境下,就連做一身花布衣服也還是一種奢望。這里的無論是花布還是背篼,都顯示出主人公們的生存狀況:生活環境艱苦的山民亟待脫貧。正如藝術批評家王朝聞所指出的那樣,“《山村小店》……的顯著優點,在于它對生活的反映和常見的那種記錄式或圖解式的作風大不相同。它那生動的形象表現了舊事物正在轉化為新事物的矛盾,形象的生動性主要表現在反映了新與舊的對立及其發展趨向。前年我經過四川山區,所以覺得這幅畫反映了生活的真實。山區如今還比較窮困,這幅畫真實地反映了山區生活的簡陋狀況。然而包括四個背向觀眾的女孩子,不只使畫面充滿了喜悅的氣氛,而且預示著人民的物質生活以至精神生活的光輝的未來。”①身處貧困山區的人民對未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充滿憧憬,這恰恰記錄下改革開放時代初期普通人身上蘊藏的導致社會變革產生的物質和精神動力源。

而通過對地理環境的描繪來展示作者心理活動的藝術品也有很多。就文學作品來說,一首詩如《望廬山瀑布》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里出現了日照、香爐峰、紫煙、瀑布、掛前川、飛流、三千尺、銀河、九天等有關地點的詞語,通過一連串對地域特色環境的描繪來側面呈現詩人的心理活動;一部戲曲作品如《牡丹亭》,其主人公杜麗娘生活的世界有著“姹紫嫣紅開遍”“斷井頹垣”“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等極具想象力的環境描繪,為故事營造出獨特絢爛的舞臺背景;一幅《溪山行旅圖》呈現出山峰巍峨高聳、巨瀑飛瀉而下、山腰云遮霧罩、山腳旅人行色匆匆的景象,讓觀者無不因產生共情而心生環境敬畏。

地理條件也能影響藝術家的創作狀態。“我去盧佛爾博物館,坐在維納斯像前,一坐一兩個小時,面對這樣的雕像,我的心象被微風吹拂的湖面,清澈、安靜。可是,當我走進另一些畫廊,我的心,就象著了火。”②中國現代畫家龐薰琹記述自己青年時代在巴黎學畫的經歷,在盧浮宮面對維納斯雕像的寧靜感受,與在其他畫廊的熱烈躁動心態之間,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盧浮宮及其珍藏的經典作品與其他畫廊展出的前衛之作之間,或許正存在著由特殊的地理場所及其展出的特殊作品所共同烘托出的美學氛圍的差異。

二 ?藝術理論與藝術史中的地理學視角

中外藝術理論家、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等早就對藝術作品的地理世界有著自身的探索和思考。中國古人對人與環境的互動和諧有著強烈的向往,這種環境觀、創作觀比西方早幾個世紀就以作品與創作論述的形式呈現了出來,即使在當今的世界藝術史當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山水畫就是對這一觀念最為直白的闡釋,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山水畫是關于地方印象的藝術實踐,與真實的環境體驗密切相關。無論是到目的地進行實地采風之后再創作山水畫,還是臨摹前人作品,抑或是將寫生與參考資料整合起來形成的半原創繪畫,都是對某一地點的地方印象進行的藝術加工。例如,王履的《華山圖冊》就是一部典型的實地寫生作品集,作者在作品的跋中也論述了對“師法造化”的推崇:“余自少喜繪畫山,模擬四五家三十余年,常以不得逼真為恨,及登華山見奇秀天出,非模擬者可模擬,于是屏去舊習,以意匠就天出則之,雖未能造,然天出之妙,或不為諸家畦徑所束。”③這相當于標舉畫家的親身經歷并獲得地方印象這一過程在繪畫創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南北朝時期的山水畫論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也對能夠將自然萬物之“神”寄于山水畫之“形”的作品進行了高度評價,強調了因有形的山水描繪而達成的、畫家與觀者之間的環境態度共鳴,即“圣人之道”:“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亦誠盡矣。”④另據余輝推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描繪的是畫家從福州游歷至開封途經鄱陽湖、廬山時看到的景觀,但畫面中并不全是寫實的全景描繪,而是融合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在多個地段進行寫生取材,再進行整理加工而成。這種巧妙的處理手法讓畫面跌宕起伏,趣味層出不窮,呈現出如同孟浩然詩一般的意境,將生活中的現實與理想中虛幻有機地融合為一體。⑤

第二,山水畫是關于地方想象的藝術實踐,與對環境的主觀愿望、主觀評價密切相關。中國古代有很多關于想象空間的畫題,例如桃花源圖、瀟湘圖、想象中或真實存在地點的想象圖、想象或真實人物的移居圖等。還有更多山水畫作品沒有對畫中景象的真實性進行說明,但畫面卻充分流露出各個時代與流派的畫家對美好景觀的不同偏好。這些都體現出中國古代藝術界對“理想人居環境”境界的長久追求。

另外,由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出游,“臥游”這樣一種采用想象與聯想來滿足環境體驗的活動開始出現。借助誦讀山水詩文、觀看山水畫、漫步山水園林等人工創作物,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體驗到足夠多的景觀信息,從而達到精神上的環境體驗。《宋書·宗炳傳》記載了宗炳老年時的“臥游”活動:“(宗炳)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與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⑥意為(宗炳)年老體衰,恨不能親歷名山大川,便將平生游歷過的山水,一一畫了下來,懸之四壁,隨時游覽欣賞。有時興之所至,還會“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明代畫家沈周也在其《臥游圖冊》中對前人宗炳的“臥游”理念表達了向往,并采用小幅面的“冊頁”代替了大幅面的“畫軸”:“宗少文四壁揭山水圖,自謂臥游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這一繪畫媒介的改造也為“臥游”活動在更廣泛人群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間接為中國近代大眾旅游產業打下了文化基礎。⑦

還有的藝術理論家索性將山水畫境界設計與旅游者的行走、觀賞乃至居住等實際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呈現出更加明確的地理學維度。郭熙《林泉高致》指出:“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占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⑧這里對繪畫作品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等“四可”美學要求,體現了明確而又強烈的地理學視角,務必要引導觀眾產生出在其中可旅行、可觀賞、可游歷和可棲居等地理體驗。

旅美中國藝術史家巫鴻則將中國山水畫的部分獨特之處歸納為“超驗意義”“大觀小卷”與“點景人物”,分別體現了中國繪畫中“對天人合一的向往”“一山而兼數十山之意態”以及“重自然而輕人物的人地關系理念”。⑨而這些思想與中國古人在特定地理環境中旅行時所見所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應當看到,西方的風景審美思想與中國的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與中國畫中對風景和出游活動的描繪熱忱在世界文明范圍中都是極為獨特的不同,歐洲直到16世紀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風景畫(landscape painting)”,而西方人普遍能夠進行風景審美的時間則要推遲到19世紀印象派畫家開始外出進行風景寫生之后。有了這個對比,西方美術史界對大自然形象在中國繪畫中具有的不同尋常比重極為驚嘆:有的肯定風景畫是中國對世界藝術所作的最偉大貢獻,⑩有的進一步說中國繪畫中的風景有著與西方藝術中的人體可類比的作用,兩者都是永恒的主題,也都承載了人類視覺和感覺的無限變化。11也應當看到,正是意大利人瓦薩里在《名人傳》(1550)中首度開創性地集中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藝術家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其中就盛贊佛羅倫薩地區的繪畫藝術勝于其他地區,流露了一種后來受到批評的地理優越感。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的《古代藝術史》(1764)以“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去表述古希臘藝術的美學特質,并著力論述這種希臘藝術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希臘人在藝術中取得優越性的原因和基礎,應部分地歸結為氣候的影響,部分地歸結為國家的體制和管理以及由此產生的思維方式,而希臘人對藝術家的尊重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地傳播和使用藝術品,也同樣是重要的原因。”12在這里歸納出的幾條重要原因中,特定的地理氣候有利于“美”的生長,以及生存于這種地理環境中的希臘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愛傳播和使用藝術品,這兩條與地理相關的原因顯得引人矚目,對后世書寫藝術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法國的丹納就在《英國文學史》《藝術哲學》等著述中強調地理環境對文學藝術的重要影響。

在藝術史的概念構建并成為獨立學科之前,早就有了關于藝術和建筑的地理學維度的討論。自古希臘至今,在藝術史中能梳理出諸多對于藝術地理學的描述。其中,關于身份、區域、中心、大都會、傳播、流通、交流的形式以及融合等問題,最為受到關注。當代的藝術地理學研究者,反對提出包羅萬象的原則和一般性法則,重新開始關注曾經處于邊緣的區域。當代的一些新方法,意味著存在建立藝術地理學乃至世界藝術史的新視角。13

三 ?全球化語境下的地緣藝術史

由上可知,藝術創作、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等都必然地蘊含著地理學維度,從而為當前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的藝術史寫作提供了有力的啟示。當前從地理學維度去叩探中國藝術史或探討藝術史,一個必由之路就是展開地緣藝術史寫作。這里的地緣藝術史,是指基于地理學緣由而理解的藝術史,或者說是從地理學緣由角度去探究藝術發展歷史的藝術史寫作路徑。我們知道,藝術史的發展是可以有多種緣由或動力的,例如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經濟學的等等,而地緣藝術史則不過是對藝術史中的地理學緣由的探究。

當代中國藝術史學者要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拓展中國地緣藝術史寫作,其研究方法和路徑可以多種多樣,這里不妨從地理學思維與現代史學思維之間的一個結合點上去探討,而這就要借鑒梁啟超于1901年提出的“三個中國”說。在他看來,人們常說的“中國”實際上可以梳理出三次歷史性巨變:一是“中國之中國”,“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爭競、自團體之時代也。”二是“亞洲之中國”,“自秦一統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頤競爭最烈之時代也;又中央集權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專制政體全盛之時代也。”三是“世界之中國”,“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又君主專制政體漸就湮滅,而數千年未經發達之國民立憲政體,將擅代興起之時代也。”14對梁啟超的上述“三個中國”之說的具體內涵固然可以作深入分析和評論,但這樣的觀察本身對今日從事中國藝術史的地理學維度的開拓是有啟迪意義的。因為,隨著“三個中國”的逐漸展開,“中國”的地理學內涵事實上在發生著不斷的拓展、延伸和深化,這無疑會給生活在這些不同地理環境下的中國人帶來宇宙觀和人生觀的變遷,以及相應的體驗、思想、情感、理性、想象等的沖擊,并在他們創作的藝術品中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投影,從而銘刻下特定的地理學—心理學等的綜合印記。

“三個中國”之說至少表明,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本身的地理狀況以及它與周圍世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對“天下”的理解和體驗,其實一直是在不斷變遷過程中的,而正是這種變遷給予中國藝術創造及中國藝術史寫作以深刻的影響。在“中國之中國”時代,身處地球東半球的中國,展開的是中華民族自身內部各個部落、團體、群體或諸侯國等之間的生存故事,而早期中國藝術如巖畫、神話傳說、詩樂舞結合的《詩經》等所記述的正是這樣的地理環境下的“中國”故事。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觀賞周王室樂舞,發出即興的評論:“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15季札對周王室樂舞的評論就分別點出了其中呈現的與周代多個諸侯國即“豳”“秦”“魏”“唐”“陳”相關的地理學意義,表明藝術批評家是高度關注藝術品的地理學維度的。而那時的藝術史寫作,往往就附麗于《左傳》等史書中而未能分開進行。在隨后的“亞洲之中國”時代,“中國”與周圍的亞洲各國(如印度、日本等)展開新的競爭,而君主專制政體也進入全盛時期,此時的中國藝術隨著“天下”版圖的地理學拓展而發生了微妙而又重要的變遷,攀升到中國古代藝術的高峰時段。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兩方面的地理學意義:一方面由于吸納和融化印度和西域各國等外來亞洲文化而使得中國藝術發生深刻的變遷,另一方面則將包括本土化了的禪宗在內的中國文化與藝術傳播給周圍亞洲國家及更遠的歐洲,從而將中國古代藝術推進到自身發展的最高峰,在世界藝術高峰之林中獨樹一幟。假如沒有對于印度和西域各國文化和藝術的開放式吸納和創造性轉化,那么當代人所津津樂道的中國古代藝術中的代表作如“魏晉風度”“盛唐之音”、敦煌石窟藝術、琵琶及二胡等可能就會是另一番模樣、甚或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了。這個時段的中國藝術史寫作就包含在劉勰的《文心雕龍》、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和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等古代藝術史著述之中,形成了藝術理論、藝術史及藝術批評之間不分家的中國古典傳統。

今天的中國仍處在“世界之中國”時代。這個時代的地理學特點在于,新的全球化觀念取代了過去的“亞洲之中國”觀念和更早的“中國之中國”觀念,中國人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生存在由“萬國”組成的新型“天下”。此時,一個新的地理學對象赫然成為晚清以來中國人生活世界以及藝術世界的焦點,這就是“西方”。來自“西方”的地理學沖擊絕不僅僅體現在地理學領域,而且迅即轉化成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巨大撞擊。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之說,恰是要為在西方文化沖擊下喪魂落魄的現代中國人找到新的精神家園;康有為、陳獨秀和徐悲鴻等正是有感于西洋畫的沖擊,才發出中國畫面臨危機的感慨;劉天華將過去被視為“下里巴人”樂器的二胡命名為“國樂”,也是要回應鋼琴、提琴等西洋樂器對民族音樂的壓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借鑒西方教育而開創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過程中,中國人以來自日本和歐洲的藝術門類史寫作為范本,借鑒新的現代歷史觀,面向現代大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教材之需,急切地開始了中國文學史、中國美術史、中國戲曲史、中國舞蹈史、中國音樂史等藝術門類史著作的寫作歷程。

當前的中國正面臨近年來人們常說的百年未有之巨變時刻,“世界之中國”時代雖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但某些微妙而又重要的變化需要予以正視:隨著全球世界地緣政治及地緣文化藝術格局的變化,多元化、多極化已經成為新的世界潮流,中國也已經和正在當代世界上發出比過去百余年來更加強有力的聲音,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此時,中國地緣藝術史寫作就面臨新的調整時刻:要在藝術史寫作的西方話語體系之旁,樹立起新的體現中國話語體系特質的藝術史范式及其地理學維度。所以,重要的不再是仿效西方藝術史話語范式去寫作中國藝術史,而是在參照西方藝術史范式的同時,基于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與藝術觀念,書寫體現中國話語體系特質的中國藝術史。這時,中國藝術史就不僅應當是多元的,而且也應當是多學科、多視角的。如此,有理由讓中國地緣藝術史成為多元、多學科或多視角的中國藝術史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

不過,“世界之中國”時代的中國地緣藝術史,也需要適度反思地繼承“中國之中國”時代和“亞洲之中國”時代的地緣藝術與藝術史傳統,并且讓它們沉落到自身之中,從而形成一種既富于往昔地緣歷史感、又體現當代地緣歷史境遇、實現了古今歷史視界融合的中國地緣藝術史觀念。

注釋:

①王朝聞:《看四川油畫》,《美術》1982年第4期。

②龐薰琹:《學畫》,《美術》1981年第4期。

③王履的畫中引文和有關討論見江錦世:《從<華山圖>看王履的寫生觀》,《文藝研究》2007年第12期。

④宗炳:《畫山水序》,載《畫山水序·敘畫》,陳傳席譯解,吳焯校訂,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頁。

⑤余輝:《<千里江山圖>卷的實景與詩意》,《紫禁城》2017年第11期。

⑥《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宗炳傳》,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 2279 頁。

⑦李曉愚:《從“澄懷觀道”到“旅游指南”——“臥游”觀念在晚明旅游繪本中的世俗化轉向》,《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⑧郭熙:《林泉高致》,周遠斌點校、纂注,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頁。

⑨ 巫鴻:《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版,第212-262頁。

⑩ Sickman,L.,& Soper,A.(1957).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

11Watson,W. (1963). Handbook to the Collections of Early Chinese Antiquities.

12[德]溫克爾曼:《論希臘人的藝術》,載《希臘人的藝術》,邵大箴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頁。

13[美]托馬斯·達克斯塔·考夫曼:《藝術地理學:歷史、問題與視角》,劉翔宇譯,《民族藝術》2015年第6期。

14梁啟超:《中國史敘論》,載吳松等《飲冰室文集點校》第三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6-1627頁。

15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三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162-1163頁。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責任編輯:劉小波

猜你喜歡
藝術
抽象藝術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06-03 09:07:18
西方現代藝術的興起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4
身邊的藝術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2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美在《藝術啟蒙》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紙的藝術
決定的藝術
英語學習(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66页| 欧美日韩第三页|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狠狠色综合网|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免费在线a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成人一级|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 久久动漫精品|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在线无码九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免费aa毛片|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有专无码视频| 久久亚洲天堂|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第一页|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男人天堂伊人网|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色99|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福利片|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5在线 |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视频欧美|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91伊人国产| 国产色网站|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