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進平,王 飛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廳 水土保持處,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2.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水土保持監測分站, 新疆 伊寧 835000)
新疆伊寧縣麻扎鄉庫魯再克溝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區,位于庫魯再克溝下游的河道兩岸,南至S315省道,沿沖溝向北6 km至庫魯再克溝的出溝口處,規劃治理面積20 km2。沖溝上游較狹窄,下游寬闊。項目區地形北高南低,由東向西南傾斜,地貌單元屬于低山丘陵區,丘陵溝壑梁峁連綿,坡面面積占50%~60%,溝壑面積占40%~50%。
項目區屬水力侵蝕類型區,侵蝕形式以面蝕、溝蝕為主,平均侵蝕模數1 500 t/(km2·a),水土流失面積20 km2。庫魯再克溝季節性洪水對中下游沖刷比較嚴重,在省道S315北側,沖溝最大下切深度達到20 多m,對省道S315沿線的耕地和居民點有較大威脅,水土流失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威脅著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地群眾通過治理水土流失實現脫貧致富的意愿強烈。
該工程于 2019 年5月開始實施,2019年10月全面完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14 km2,其中:營造水保林7 hm2、經濟林654 hm2,完成封育改良800 hm2(含部分草場、荒地和新造經濟林),共建設谷坊84座(其中植物谷坊60座、格賓石籠谷坊24座),治理程度達70%,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90%以上,完成總投資 1 300 萬元,于 2019年 11月底通過了竣工驗收。項目建設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民收入,顯著增強了項目區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初步形成了 “適宜地塊修梯田、坡耕地塊種牧草、發揮優勢興產業、生態經濟兩促進”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項目區人均收入比當地平均水平提高20%以上。
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后,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群眾經濟收入明顯增加,全鄉整體實現了脫貧。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19 678.49萬元,農牧民人均增收802元,達到11 754元。在綜合治理過程中,經濟與生態效益并重,在完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經濟作物面積,優化和調整了產業結構,項目區共計種植杏樹面積523.5 hm2,其中改善面積130.5 hm2。經相關專家評估,工程實施后,項目區多年平均年增加凈收益982萬元,可解決項目區約900人的勞動力就業。
監測表明,項目實施后,治理區植被明顯恢復,林地面積增加近660 hm2,谷坊內淤積明顯。項目的實施一方面攔蓄了泥沙,有效遏制了溝道侵蝕的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溝道兩岸植被狀況得到好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水分狀況得到改善,項目區林草覆蓋率由之前的6%提高到約40%,促進了水資源合理和高效利用。工程建設把項目區打造成了具有多功能、多目標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把導致水土流失的降雨徑流通過徑流調控體系和徑流開發利用體系變為調整產業結構、改造低效劣質侵蝕土地、發展農林牧業生產的有效水資源,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1)科學統籌規劃,發展產業經濟,注重治理效益。在工程開工前,認真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發展了大片優質山杏經濟林,使項目建設與當地產業發展相銜接,以合作社帶村、以村帶流域,促進了項目區農民增產增收脫貧。在水力侵蝕區修建植物谷坊,把坡面治理與溝道治理相結合,著力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建成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
(2)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嚴格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暫行辦法》《伊犁州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細則(暫行)》有關要求,實施水土保持項目建設。伊寧縣成立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副縣長擔任,辦公室設在水利局,辦公室主任由水利局局長擔任,項目領導小組是項目實施的領導和決策機構,負責制定有關項目建設的方針、政策。依據《伊犁州水土保持規劃(2018—2030年)》,伊寧縣出臺了《伊寧縣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在項目立項前期,領導小組根據伊寧縣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為重點,積極開展項目前期調研、選址等基礎性工作;加強協調督導,盡快完善項目的各項審批手續,促進重點謀劃的前期項目盡快具備落地條件;組織審查項目設計和實施方案,就項目地塊落實及項目區種植種類等重大問題作出決策,并負責協調解決各有關部門的關系。為保障項目的順利推進,縣委、縣政府領導對分包項目總負責,一包到底;相關鄉鎮、縣直部門作為項目的承辦單位,迅速摸清重點項目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職能,責成專人協調盯辦,確保盡快辦結;項目業主單位作為項目的具體責任人,主動與分包領導、承辦單位搞好對接,倒排工期,細化、量化目標任務,確保項目與當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具有較強的示范性,便于推廣和示范。
(3)科學文明施工,保護生態環境。為使該工程順利實施,工程效益滿足水保項目要求,造福當地百姓,嚴格按照規范文明施工。圍欄和牧道盡量利用,合并原有牧道,科學合理布局,不因工程實施而造成生態二次破壞;簡易沙石路面建設嚴禁在牧道兩側取土,均要求在項目區內的廢棄料場進行取料,對取料后的廢棄料場進行土地整治并種植適宜牧草,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項目區原有生態環境。
(4)規范管理,強化監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嚴格執行有關水土保持項目管理辦法,落實各項管理制度,規范工程招投標、合同、監理、施工等管理,落實項目責任主體及設計、施工、監理等參建各方責任,建立施工單位控制、監理單位保證、建設單位負責的質量控制體系。
(5)建管結合,落實管護,確保工程持續發揮效益。項目運行期的組織管理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采取項目所在鄉(鎮)及村(隊)兩級負責管理,縣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的模式。在工程完工移交時由伊寧縣水利局監督,項目法人與伊寧縣麻扎鄉人民政府及村(隊)兩級簽訂移交手續,管護人員工資和管理經費由麻扎鄉人民政府辦公經費列支。明確各方責任及義務、檢查制度、處罰辦法、移交工程范圍及數量等,確保工程持續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