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西鄉土文學“山藥蛋派”作家馬蜂的作品《呂梁英雄傳》和《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分別反映了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山西農民的斗爭和生活。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作品的人民性,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關鍵詞:馬烽 鄉土文學 《呂梁英雄傳》 《我們村里的年輕人》
《電影傳奇》是崔永元制片并主持的獻給中國電影一百周年的系列紀錄片。在這部專輯中,源于山西鄉土文學作家、山藥蛋派領軍人物馬烽之手的電影就有三部:《呂梁英雄傳》 《我們村里的年輕人》 和《撲不滅的火焰》,其中尤其以前兩部最為著名,代表了中國鄉土文學電影的最高成就。
一、呂梁英雄天下傳——戰爭背景下的農民英雄譜《呂梁英雄傳》
馬烽(1922—2004),山西省孝義人,1938年參加革命,曾獲省“人民作家”榮譽稱號。代表作有《呂梁英雄傳》《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村仇》《一架彈花機》《三年早知道》和《我的第一個上級》等。他與作家西戎合著的《呂梁英雄傳》是抗戰時期山西獨特風情和呂梁革命史的真實寫照。1950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將此小說改編為電影《呂梁英雄》,2004年,導演何群等人將該小說改編為同名電視劇,2006年,獲得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
(一)從故事到小說——英雄傳奇式的新型章回體小說 小說《呂梁英雄傳》以新型章回體的形式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呂梁山地區康家寨民兵奮起斗爭、保衛家園的故事,描寫了晉綏地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民兵組織,實行勞武結合,反對漢奸維持會,配合八路軍共同抗日的英雄事跡。
對此,崔永元《電影傳奇》之《民兵的故事》如此解說: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提出發動群眾擠敵人,就是用群眾戰爭的辦法,把敵人逐步地往外擠。在部隊打運動戰、反掃蕩之外,民兵斗爭在晉綏解放區有著非同一般的故事。1944年冬,晉綏邊區第四屆群英大會召開,《晉綏大眾報》的記者馬烽和西戎采訪了一批被表彰的民兵英雄,寫出了《呂梁英雄傳》。小說最初是以故事的形式在《晉綏大眾報》上連載,其精彩故事使讀者對每期報紙都翹首以盼。因為當時識字率很低,小說出版后,不僅被選作公民課的輔助教材,老師講給學生聽,也有學生回到家里讀,甚至睡在被子里還給大人讀,還有領導在民兵大會上對大家宣講,非常受歡迎。小說從事跡到故事,再從故事到小說,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傳奇。茅盾曾經說過:人民英雄的傳奇故事,不僅可以讓讀者認識、檢討、提高自己,還可以使人克服悲觀情緒,增強信心,以此感召更多的人,使得大家團結起來,人人皆可為英雄。
(二)從文字到影像——敵后抗戰的主旋律是人民戰爭 1950年,剛剛成立的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呂梁英雄》。半個世紀后,為向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獻禮,山西作家張石山、馬烽的女兒夢妮、編劇張挺,秉承馬烽先生遺愿創作了《呂梁英雄傳》電視連續劇劇本,2005年8月30日,22集電視連續劇《呂梁英雄傳》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隆重推出。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廣闊的鄉村是侵略者的葬身之地。電視劇《呂梁英雄傳》的片場大多都選在了呂梁的山村里,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該劇保留了原著中的人物:民兵領袖叫雷石柱,民兵的臥底叫康明理,維持會長叫康順風……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學的臉譜化名字;保留了原著中鮮明濃郁的山西地域特色,黃土坡、土窯洞、土臺灶、石條凳、石碾子、石馬廄、破瓷碗、煤油燈、旱煙袋……無一不展現著六十年前呂梁抗日戰場的原始質樸風貌,使觀眾不僅體會到那段悲壯的歷史,還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山藥蛋”氣息,是當年眾多同題材影視劇中的上佳之作,轟動一時。《呂梁英雄傳》真正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
二、人說山西好風光——和平年代的桃花源《我們村里的年輕人》
郭沫若有詩:“杏花村外賈家莊,紅旗高舉在汾陽。”賈家莊名氣之大,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從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紅旗,到1979年經濟總收入達到102萬受到國務院嘉獎,到如今成為擁有村史展覽館、馬烽紀念館、圖書館、村報村歌的全國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這一路走來,都與一個人息息相關——馬烽。
(一)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作家是人民的口舌 1958年前后,馬烽掛職汾陽縣委副書記。兩年中,他一輛自行車,一副鋪蓋卷,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胳膊、臉被曬得黑紅,看上去就是個憨厚樸實的山民。
賈家莊人武士雄,是《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主人公高占武的原形,他回憶馬烽:“他那時候就住在我們村,我是團支書,我們青年團有三個任務:宣傳婚姻法、宣傳糧食統購統銷、成立合作社。他總和我們一起開會,一起搞宣傳,不僅和農民們同吃同勞動,還要進行文學創作。白天干農活,晚上點著麻油燈,叫我們去聊天,我們是閑聊,他是記錄。聊完了,他就招呼我們休息,他繼續寫。他和人都處得好,小孩他也不嫌臟,看見就要抱起來逗逗。”
馬烽的女兒夢妮說:“為了讓不識字的農民接觸到描寫農村生活的文藝作品,父親創作了很多電影劇本。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認識原型的人,一看作品中的人物,就知道說的是誰。”“他們那代人當年奮斗為了啥?就是為了打出一個新中國。作為新中國的參與創建者,他怎么能沒有感情!沒有誰要求過他,他自己就主動變成一個社會工作者,覺得就應該服務于社會,當國家政策與農民之間的橋梁。他們那一代作家,深入基層不是句空話。”而《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就是這樣誕生于黃土地的民族之花。
(二)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1958年,馬烽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汾陽的土地上再次開創了自己文學生活的第二個輝煌時期,先后有五部電影劇本奉獻于觀眾,拍攝外景地均為汾陽,其中《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成為建國十周年的十大獻禮片之一。
《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以賈家莊為藍本,講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孔家莊村民們自力更生挖通水渠,營造美好新生活的故事。村莊缺水,但遠處的山頭卻泉水汩汩。高占武復員回鄉,立志改變山村面貌,率領一群年輕人劈山引水,使清新的泉水終于流入了干渴已久的村莊。在建設家鄉的勞動中三對年輕人建立了戀愛關系,最后在全村歡慶豐收的日子里喜結良緣。生活,勞動;青春,愛情,匯成了和平年代的桃花源。
另外,為影片錦上添花的還有兩首插曲。開頭一曲《人說山西好風光》,奠定了全片純美歡快幸福的格調。詞作家喬羽是真正的民歌圣手:“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這是最具有新社會新生活氣息的時代歌聲。第二首插曲《幸福不會從天降》,詞作者張棣昌。影片結尾,甘泉過鄉村,山村沸騰,云水歡笑。歌聲響起:“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歌詞運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典雅天然。如今這兩首歌都已成為中國民歌的常青樹。
一位作家,一部電影,兩首歌曲,已然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電影傳奇》之《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如是說:“影片的導演是蘇里,片子要開拍的時候,像樣兒點兒的演員都出門了。蘇里找來從未演過正面人物的李亞林,老實得像青年農民的梁音,朋友的媳婦楊光,剛進廠才五天的金迪,還有孫羽、劉增慶……東拼西湊的隊伍從長春廠出發,來到山西汾陽的拍攝地賈家莊,住在破廟里,拍出了新中國的青春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
三、鄉土文學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首先,鄉土文學的歷史價值,在于它具有豐富的文化滋養。作為民眾文化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鄉土文學,不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著民眾的歷史,而且作為其發生背景的山川風物,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都是得天獨厚的育人教材。讓他們從中汲取營養,陶冶情操,用鄉土文化的精華來滋養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讓祖先的文化血脈綿延不絕。
其次,鄉土文學有利于我們深刻地了解百姓生活與民族精神。在階級社會里,廣大人民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同時也是許多民族文化財富的生產者。他們是社會生活、斗爭、思想、感情和希望的親身體驗者和創作者。他們的文藝傳統充分表現著民眾的痛苦和希望。國風、樂府、四大民間傳說都是證明,這就是鄉土文學能夠體現鄉土情結和民族精神的原因之所在。
文學是生活的折射。馬烽們用青春、理想和信念承載著新中國歷史上最有激情的那一段歲月,創作了一系列具有山西鄉土氣息的紅色經典作品,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20世紀中國的歷史波瀾壯闊,經過一百年的驚濤駭浪,中國人終于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步入充滿陽光和希望的21世紀。沒有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堅持不懈的奮斗,沒有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沒有文化工作者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沒有五千年一脈相承的燦爛的民間文藝和傳統文化,便沒有今天中國的一切。
參考文獻:
[1] 宋劍華.論新中國十七年文學的藝術追求與經驗教訓[J].社會科學輯刊,2004(1).
[2] 夏美祥.紅色經典電影中的抗日敘事[J].華章,2007(5).
[3] 饒軍.新中國“十七年電影”之我見[J].電影評介,2006(15).
[4] 王廣飛.“十七年”山西鄉土電影評析[J].當代電影,2010(4).
[5] 孫獻民.試論山西鄉土資源與歷史教學的結合[J].新課程,2013(3).
[6] 張平.馬烽,在我們心里[N].文藝報,2004-2-24.
[7] 沉痛悼念人民作家馬烽[N].新華網,2014-5-29.
[8] 李牧.人民作家馬烽[N].呂梁新聞網,2008-2-20.
[9] 孟祥武.縱觀以魯迅為宗師的鄉土文學[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5(6).
作 者: 徐亞軍,山西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