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林

中國菜的概念是多元的、寬泛的、延伸的,是可以在不同的范疇中和歷史的緯度上去詮釋的。因此,從飲食的角度上,中國菜是中國的菜肴,包括面、飯、點,是中國人的飲食之物。在中國烹飪文化的范疇中,它是在中國烹飪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中國烹飪的工藝手段所制作出的各類產品。在歷史上,中國菜是以黃河流域文明為主干的中原烹飪文明的產物,是中國的、漢族的。在現代,中國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內各民族的菜肴的總稱。從社會學的角度上,中國菜及其組合與食用方法是中國人獨有的生活方式。在人類文明的范疇中,中國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然而,在如此多元的情況下,在整個世界各民族文化深度交流和碰撞的背景下,對中國菜的了解、認識、定性,必須是在中國烹飪文化的概念下才能準確、全面、多維度地完成,才能把握住中國菜在不同范疇中和緯度上存在的意義和地位。這是我們確立文化自信、堅持中國自己的文化道路,保證中國菜的屬性不變,特色不改,讓中國菜走向世界,發揮中國菜文化影響力的基礎條件,是讓中國菜繼續為中華民族存續、發展發揮作用,讓中國菜發揮引領整個人類的健康與未來的唯一途徑。
從狹義和技術的角度上而言,中國烹飪是中國人生產、加工和處理食物的方式。指導這種方式的理論主要為三個方面。一是膳食結構組成,二是原料的物性所在,三是調節與和諧的理論。首先,中國人的膳食結構是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個以谷物為主食,以果、菜、畜為輔助的膳食配伍在《黃帝內經》問世前和問世后的數千年中指導、左右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雖然在現代曾多遭詬病,但其真理的光輝卻難以掩蓋,并被中國社會生活實踐中因大量食用動物性原料帶來富貴病所佐證。其二是對原料物性的認識,對各類原料溫、熱、寒、涼之屬性和甘、酸、苦、辛、咸氣味的判斷與區分,決定著烹飪工藝的走向及施加,其雖然沒有西方營養學的精確計量分析,卻是如何安全攝取食物的準則和圭臬。在上述的兩個前提下,中國烹飪通過自己的工藝手段完成了鼎中之變,這個變是依照氣候的變化和人體的需要,根據不同原料的物性、氣味,運用多種烹調方法,通過相生相克、量變質變、肯定否定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這是度的把握和烹飪的辯證法。
所以,泛稱的中國菜,包括菜肴、面、飯、點具備如下特點,這就是:廣采博取、選優用精,工藝精湛、追求完美,五味兼備、和諧適中。所謂廣采博取,是我們對于烹飪原料使用的廣度和深度。雖有養、助、充、益之分,但不論是動物、植物、礦物,天然或種養,在通過烹飪、食用的甄別后都在采集之列,這是廣度。而一旦列入食譜,一動物之筋骨皮肉、臟腑器官,一植物之根莖葉花果,勢必充分利用,無有遺棄,這就是深度。所謂對食物之敬畏,對自然之尊重本出于此。而選優用精是指辨優劣,去糟粕和異味的過程,同時也發揮著對種植養殖業提升質量和產量的作用。工藝精湛、追求完美是中國菜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應該說,工藝水平的不斷提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但中國烹飪某些原料中老、韌、硬、干、粗的質及腥、臊、膻、臭的氣味則是必須有精湛的技藝才能應對,同時精湛的刀工、火工又保證著菜肴色、香、味、形的完美,而對完美的不懈追求又刺激著工藝水準的提升,互為動力,共同提高,使中國菜肴的工藝水準達到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諸多現代工業的設備、工具也難以企及。五味兼備、和諧適中則深諳中國政治、哲學之精髓,是中國烹飪文化的核心體現,是中國菜獨具的魅力與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