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烹飪各種菜肴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到營養素的保護問題。要想辦法減少食材的營養素流失,或者盡可能做到不流失。這樣更能夠體現烹飪與營養的完美結合。
菜葉營養價值高,好好利用是個寶
在整理食材過程中,尤其是植物性原料在修整、擇剔時容易造成浪費,同時導致一些較重要的營養素丟失。如擇菜時丟棄菜葉(如蔥葉、青筍葉、芹菜葉、香菜葉等)會造成營養素的浪費,因為蔬菜葉所含的營養素往往高于菜心,如青筍葉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青筍本身高3-4倍,除老黃的葉子不能食用外,其余葉子可以炒、拌、涮等。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保護原料,做到物盡其用。
淘米次數越少,營養素保留越多
日常食用的精白米,本身所含的水溶性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就比較少,若多次反復淘洗,恐怕最后營養素所剩無幾。
經淘洗后的大米,維生素可損失30%-60%,礦物質損失約25%,蛋白質損失約10%,碳水化合物損失2%。而且米加工越精,淘米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水溫越高,營養素的損失越大。應盡量減少淘洗次數,一般為2-3次,不要用流水沖洗或用熱水淘洗,不宜用力搓洗。
蔬菜不能浸泡時間太久,營養素易流失于水中
蔬菜不要在水中長時間浸泡,洗的次數不宜過多,洗凈泥沙即可,以防止營養素流失。以新鮮綠葉蔬菜為例,先洗后切其維生素C僅損失1%,而切后浸泡10分鐘,維生素C損失達16%-18.5%,且浸泡時間越長,維生素損失越多。
對氧和光敏感的維生素在初加工過程中也容易損失。動物性原料在加工過程中應避免長時間浸泡在水中,以防止營養素分散于水中。動物性原料加工成片、丁、絲、條、塊等形狀后不要再用水沖洗或在水中浸泡,以避免營養素隨水流失。
另外,漲發干貨原料或漂洗原料也存在浸泡時間越長,用水量越大,水溶性營養素流失越多的情況。
搭配不合理,還會影響消化吸收
搭配不合理容易造成營養素的損失或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消化吸收。有些原料中含有的一些抗營養因子,若配菜不當,會造成營養的損失,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如將含鞣酸、草酸、植酸多的原料與含蛋白質、鈣類高的原料一起烹制或同食,則可形成鞣酸蛋白、草酸鈣、植酸鈣等不能被人體吸收的物質,從而降低了食物的營養價值。如“菠菜豆腐”“蔥拌豆腐”等,菠菜等原料中所含草酸容易和豆腐中的鈣結合形成草酸鈣,從而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