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盤
據澎湃新聞報道,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虎的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于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蠶絲硬盤,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等,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相關成果 8 月 11 日發表于知名國際期刊《自然納米技術》上。
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稱,蠶絲硬盤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可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能根據設定,制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可控消失。它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保存信息。
陶虎表示,這款硬盤不畏強磁場和強輻射。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后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盤的存儲能力已可達每平方英寸64GB。2018年,他們還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上發表論文,將蠶絲做成可降解且降解速率可控的骨釘。
生態環境部:移動源污染成大中城市空氣污染重要來源
據央視網報道,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0)》。《年報》顯示,移動源污染已成我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年報》統計,我國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已連續11年成為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2019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48億輛,比2018年增長6.4%,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81萬輛。2019年,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量初步核算為1603.8萬噸。其中,一氧化碳排放量為771.6萬噸、碳氫化合物189.2萬噸、氮氧化物635.6萬噸、顆粒物7.4萬噸。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提升移動源環境管理水平,降低移動源污染物排放。
“稻田養蝦”變成“蝦田種稻”?
據微信公眾號“半月談”消息:截至2018年,我國小龍蝦養殖總面積1680萬畝,其中稻田養蝦面積1261萬畝,占比75%,超過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的四成;2020年小龍蝦養殖面積可能達到2000萬畝。
2015年以來,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所聯合多家科研院所和專家,對我國典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進行了調研。研究發現,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等稻漁共生模式不但可清除雜草、控制蟲害、培肥土壤、改善水質,還可促進水稻生長。但近年發展迅猛的“稻田養蝦”多為非共生模式,對糧食安全、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產生了以下負面效應:一是擠占基本農田,減少越冬作物種植面積;二是影響水稻生產,部分水稻“種而不收”;三是長期水淹破壞土壤,威脅“藏糧于地”戰略安全;四是加劇水資源緊張,威脅水環境安全。
部分地方稻田養蝦無序發展,由“稻田養蝦”變成“蝦田種稻”。報告同時警示,應避免“重蝦輕稻”,要稻蝦兼顧,不可一味追求小龍蝦產量,在水稻生長期經常灌深水,從而造成稻田人為澇害,導致水稻嚴重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