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挺穎 庹解語
城市環境衛生包含街道清掃保潔、園林綠化、垃圾分類等工作,是一項不那么引人矚目,卻分毫不可或缺的服務。自疫情暴發以來,啟迪城市環境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啟迪城服”)的近10萬名環衛工人堅守崗位,全力以赴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收運廢棄口罩,消除可能存在巨大風險的潛在傳播源。他們不顧自身安危,扛起保衛環境、抗擊疫情的重任。
8月3日,《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采訪了啟迪環境副總裁、啟迪城服總經理郗華女士,聽她介紹啟迪城服環衛人在抗疫期間的英勇表現,以及啟迪城服在城市環衛綜合服務方面的創新。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國人揪心,疫情防控戰也隨之打響。郗華向《環境與生活》記者介紹道,啟迪城服作為城市環衛工作的引領者,主動肩負社會責任與使命,積極響應國家防疫號召,堅守環境衛生一線,做好防控疫情的“后勤保障”。
城市環衛一刻也不能停
疫情暴發之初,全國各地都采取了相應措施,封城封路,商鋪關閉,街道上少了往日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城市環衛工作卻一刻也不能停止,反而比平日擔負了更多重任。
“疫情對于整個城市環衛行業是一個大考。”郗華告訴記者。為全力配合各地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減少新型冠狀病毒對公眾健康造成的危害,啟迪城服啟用了重大事件應急機制,強化預防工作,并緊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組,快速部署管轄區域的環境巡查、環衛作業防控、廢棄口罩處置等工作。
為避免病毒二次傳播,啟迪城服在全國各區域的項目公司還成立了獨立的消殺小組,采購消毒液、配置專門的消殺人員,重點對環衛作業車輛、全國城鄉垃圾收集點、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公廁、垃圾桶、果皮箱、辦公場所等環衛設施每天進行噴灑消毒,從環境衛生各環節重點消殺防治,最大強度降低病毒二次傳染。同時,各項目合理調度清運車輛,增加清運頻次,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確保無污染殘留,抓實抓細消殺工作,最大限度切斷病毒傳播途徑。
此外,各項目還專門設置廢棄口罩收集點,宣傳引導居民將廢棄口罩科學投放到專用垃圾桶中,統一收集的廢棄口罩由專車運到專門的處置設施進行安全無害處理。郗華介紹,與普通垃圾桶相比,“口罩垃圾專用箱”貼有醒目的“廢棄口罩專用”標識,并內設塑料袋內襯,避免廢棄口罩與容器直接接觸,保障了環衛工人的作業安全。
垃圾分類迫在眉睫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城市環境衛生越來越受重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也在此特殊時期迎來了特殊挑戰。郗華耐心解釋道,“疫情嚴重時,全國各街道社區口罩、防護服等使用量大幅上升,用過的防疫設備可能攜帶大量病毒、細菌,存在很大感染風險。”因此,這些“危險垃圾”如果在源頭處理不當就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這種情況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壓力劇增,如何在垃圾處理的源頭斷絕疫情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疫情期間的“特殊有害垃圾”,啟迪城服各垃圾分類項目迅速行動,在擔負起“引導”、“宣傳”任務的同時,還迅速制訂、執行了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應急措施,盡最大努力在源頭控疫,防止二次危害。
各地的垃圾分類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如啟迪城服的杭州垃圾分類項目,就針對春節期間社區人員流動大、密度高的特點,提高了生活垃圾分類清運的頻次,加強垃圾桶、垃圾集置點、設備設施的殺菌消毒工作。
垃圾分類的“啟迪模式”
從國內疫情最艱難的時刻到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當下,垃圾分類員在保證安全作業的同時,也大大加強垃圾分類回收設備的消殺工作,為居民的生活環境提供防疫安全保障。啟迪城服垃圾分類嘉興項目在防疫“隱形戰場”上馬不停蹄,工作從未間斷,不斷推進 “小綠桶”的普及。
郗華講解道,廚余垃圾擁有易腐爛、易生菌、氣味重等特點,是垃圾分類中的一大難題。所謂的“小綠桶”,就是放置于小區中,用于收集廚余垃圾的綠色小桶,每一個小桶,都能對應到單獨的住戶。一線保潔員將每戶居民定時放置在廚余垃圾收集站上的“小綠桶”進行收集、記錄、清洗消毒、歸位,并通過桶底“芯片”將采集的廚余垃圾重量數據和分類質量傳送到生活垃圾智能管理平臺。社區工作人員通過該平臺直接了解整個小區的分類情況,做到源頭可溯,對垃圾分類全天候、實時、無縫監管,從而有效破解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混投的難題。
“我們可以在生活垃圾智能管理平臺里看到每戶人家的廚余垃圾量,如果哪戶人家近日數據一直異常,街道工作人員和勸導員都會有針對性地上門了解情況,從而提升了勸導精確率。同時,‘小綠桶也兼有社區關懷的功能,如通過廚余垃圾的投放頻率,了解小區中獨居老人的健康狀況。”郗華介紹道,“鑒于‘小綠桶模式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街道計劃將試點范圍繼續擴大,爭取在轄區推廣。”
此外,啟迪城服還設立了天津“小綠袋”、農村“干濕分離”等創新型垃圾分類模式。郗華坦言,啟迪城服未來將繼續協助政府實施城市垃圾的精細化管理,從源頭開始、以社區為切入點、創新垃圾分類體系,進行垃圾控量、指標分解和考核等;通過“一城一案”,“一地一策”,針對城鎮、農村、機關單位、商場、街邊商戶等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量身定做”,逐步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
戰“疫”第一線的橙色身影
也許很多人不會注意到,一年365天,環衛工人起早貪黑,從不間斷,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清掃街道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無怨無悔地為城市遮風擋雨,為美化城市環境做出奉獻。可以說,垃圾桶是最臟的地方,是病毒和細菌滋生的溫床,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地方。疫情當前,面對肆虐的病毒,身著橙色工作服的他們依然走在戰斗的第一線。
“疫情期間,城市環衛的工作會比以前更加嚴峻,而我們的環衛工人不懼時艱,勇擔責任,對工作沒有絲毫松懈。”郗華介紹,“城市環衛包括病毒消殺、公共場所消毒、垃圾分類,尤其是醫療廢棄物處理等等,是防疫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認識到這份工作的重大意義后,環衛工人們都覺得‘實現了自我價值,很幸福。”

2月4日晚上9點開始至5日凌晨,湖北宜昌在全域范圍內集中噴灑消毒措施,嚴防疫情的擴散,噴灑消毒范圍包括主次干道、居民小區、農貿市場等。
面對被隔離小區日益增多的狀況,啟迪城服蚌埠項目對蚌埠經開區7個封閉小區進行垃圾收運、清運工作。宜昌項目的工作人員身著最簡易的防護裝備,深入到隔離人員家中收運垃圾,他們也是疫情攻堅戰中最美的逆行者。
郗華感慨地說,為了廣大居民的安全與健康,環衛工人們化身戰士,不畏艱難,義無反顧沖上前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奉獻了一己之力。
復工復產潮又是新挑戰
春節過后,啟迪城服人又面臨復工復產潮帶來的挑戰。
郗華以深圳為例予以介紹,深圳外來人口眾多,有1800多個城中村。其中,深圳市龍華區擁有富士康等一批大企業和第二住宅小區等一批上萬流動人口城中村的“難點區域”,龍華區街道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春節過后,他們很快就面臨30多萬人復工復產的防控壓力,具有疫情防控經驗的啟迪環境青和物業主動請戰,配合政府部門和社區行政管理機構,切實落地各項防護舉措,為深圳的返工高潮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疫情的交叉傳播。
啟迪城服依托清華大學,高新技術與環衛的結合也有獨到之處。郗華介紹了大數據在本次抗疫中展現的優越功能。郗華說,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數據等高新科技在疫情聯防聯控、精準施策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小到社區,大到部委相關部門,都將大數據技術作為不可或缺的防疫工具。如果說,醫院是戰“疫”的主戰場,那么大數據就是戰“疫”斗爭的“隔離墻”。為確保社區疫情可防、可管、可控,啟迪環境青和物業通過線上線下、軟硬件聯動,打出科技創新“組合拳”。郗華說:“根據現場情況,緊急調撥了一批遠紅外智能化測溫設備和人臉識別設備,避免人群聚集,保證人員安全。人員經過首次注冊,通過線上云平臺技術,可實現大數據防疫,便于數據收集與分析,形成防疫數據庫,并通過可視化界面全面呈現。”
城環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人們傳統印象中,環衛工作的技術含量并不高,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城市環衛服務作為大范圍、全體系的工作,涵蓋了許多城市資源的循環,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可以極大提升城環服務的效率和效益,郗華強調,“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是每個城環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據郗華介紹,啟迪城服通過數年的發展,積極與清華大學等國內一流研究機構對接,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技術與經驗。“依托強大的云計算能力,啟迪城服得以統籌管理全國數百個項目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可對環衛作業流程進行優化,不斷對作業環節進行調整,實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效果。同時,啟迪城服的云計算能力可向相關部門提供共享數據,提高監管效率,實現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無縫對接。”
郗華告訴《環境與生活》記者,“環衛是一項很特殊的行業,其中設備成本只占20%至30%,而人力成本占50%,且所有的資源都處于‘可移動的狀態,監管難度不言而喻。如果能夠對這些資源進行高效管理,成本的降低還是十分顯著的,為此我們在環衛工和環衛設備監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技術研究。”郗華說,啟迪城服一線環衛工人大多佩戴了智能手環,多輛環衛車已經安裝了智能管理盒子。在環衛云平臺的調控下,環衛工人可在第一時間抵達某個指定區域進行清掃。
在專訪的最后,郗華展望未來說,啟迪城服作為創新型環境綜合治理科技企業,緊握“新時尚”脈搏,堅守“務實創新”之本、善用“大數據系統”之利,將清華大學及全球領先的技術,通過全產業鏈平臺實現高效能轉化,把具有特色的“社區垃圾分類”成功實踐不斷向縱深推進,逐漸實現智慧化管理、一體化運營、生態化經營、平臺化發展。
(實習生王之遠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