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正確是我們要堅持的立場,善良是我們要堅持的品格。如果兩者不可兼得,你該如何選擇?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矛盾和糾結,也常常有讓我們遺憾的結果。
這一現象引發了你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自定,標題自擬;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病文展示
何嘆明月照溝渠
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生前接受采訪時,曾問了一個問題:“善良究竟是什么?……是否只是一種巧言令色?”她的追問未能得到答案。在她草草離開人世時,一定滿懷著無解的痛苦和遺憾。
那么,善良是否真的只是一種巧言令色?林奕含大約是知曉的,否則她也不會背負著罪責感“屈辱地書寫”,用盡生命的全部力氣,描繪一座失樂園。她知道自己所為未必正確,必將被人詬病、污蔑,所以只有求助善良,為其掙扎而不得出的過往蒙上人性中偽善的紗幔。于是,她和思琪一同隱藏在復樂園最后的筵席間,長久地凝望著。我們讀她的文字時,亦可隱約聽到那縹緲的抽泣聲——自憐犯下的不可原諒的過錯,以及被善良蠶食的最后尊嚴。
正確與善良,皆應為我們堅守的原則,又常常難以得兼。所以林奕含選擇了正確,她不愿也無力承擔善良背負的譴責,只能借自殺,逃離這個矛盾的解構。我不禁想到古人曾生發的慨嘆:“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同樣地,當我們“心向正確”時,也必然清醒地知曉,堅守正確必定要付出代價,或許是舍棄身外之物,或許是背離善良的品格。就如“明月照溝渠”般,擁抱光明,也要準備直面黑暗。
所以,當我們為正確堅守時,也不必為失去所謂的“善良”而喟嘆;心向明月,便無須嗟咨“明月照溝渠”。正如月光的華彩,襯托出溝渠的骯臟,選擇了正確,也必將借此揭開善良“巧言令色”的面目。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拋卻善良,橫沖直撞地前行。有取必有舍,但當善良全無,我們又怎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呢?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為了掙脫莫須有罪名而越獄的主人公是正確的,因為他是為自己正名,可是又有誰會說,他揭發典獄長丑惡嘴臉的行為是不善良的?若他是不善良的,又怎會救贖同樣落難的瑞德?
當我們選擇心向“正確”時,必然將失去些什么,即使這代價是所謂的“善良”。我們可以響亮地回答林奕含的問題:既然心向正確,便無所懼,無所憂,又何嘆“明月照溝渠”?
●病文診斷
本文從“善良”入題,能較好地扣住論點和材料,從中引出善良和正確的選擇指向,且適度拓展,層次也較為清晰。但作文說理欠缺,語言跳躍性大,名句和觀點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句。語言的敘事過于單一,句子成分不搭配,作文內容不夠連貫。
●升格建議
針對作文存在的問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升格:一是斟酌用詞,理順邏輯,使作文的表達更順暢,內容銜接更緊密;二是強化議論文的說理層次,細化論點,使議論更充實,更有內涵;三是拓展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談人生,將矛盾作為重點,深化作文主旨。
在以上材料中,“選擇”是關鍵詞,“善良”“正確”是選項,且只能是單選。選擇“正確”還是“善良”?這是一個生活難題,也是一個人生難題。當二者不可兼得時,我們就要從中做出取舍。考生考慮的重點,除了“選擇”,還要明辨“正確”與“善良”的辯證關系——它們不可得兼,就意味著二者產生了矛盾,運用矛盾辯證法分析清楚矛盾的焦點在哪里,主旨的指向是什么。
升格佳作
何嘆明月照溝渠
一考生
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生前接受采訪時,曾問了一個問題:“善良究竟是什么?……是否只是一種巧言令色?”她的追問未能得到答案。在她草草離開人世時,一定滿懷著無解的痛苦和遺憾。她的痛苦,正指向心靈的兩個方向——正確與善良。(從“由頭”引出問題和觀點。)
那么,善良是否真的只是一種巧言令色?林奕含大約是知曉的,否則她也不會用盡生命的全部力氣,背負著罪責感,“屈辱地書寫”一座失樂園。她知道自己所為未必正確,必將被人詬病、污蔑,所以只有求助善良,為其掙扎而不得逃出的過往蒙上人性中偽善的紗幔。于是,她和思琪一同隱藏在復樂園最后的筵席間,長久地凝望著。我們讀她的文字時,亦可隱約聽到那縹緲的抽泣聲——自憐犯下的不可原諒的過錯,以及被善良蠶食的最后尊嚴。
正確與善良,皆應為我們堅守的原則,又常常難以得兼。所以林奕含選擇了正確,她不愿也無力承擔善良背負的譴責,只能借自殺,逃離這個矛盾的漩渦。我不禁想到古人曾生發的慨嘆:“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一味的善良,常會遭遇漠視,甚至被打入冷宮。同樣地,當我們“心向正確”時,也必然清醒地知曉,堅守正確就必定要付出代價,或許是舍棄身外之物,或許是背離善良的品格。就似“明月照溝渠”般,選擇擁抱光明,也要準備直面黑暗。(正確和善良不可得兼。此處提出關于取舍的嚴肅性問題,點出作文主旨。)
所以,當我們為正確堅守時,也不必為失去所謂的“善良”而喟嘆;心向明月,便無須嗟咨“明月照溝渠”。正如月光的華彩,襯托出溝渠的骯臟,選擇了正確,也必將借此揭開善良“巧言令色”的真面目。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拋卻善良,大唱“正確”的贊歌,橫沖直撞地前行。有取必有舍,當善良全無,我們又怎能做出合乎情理的正確抉擇呢?在《肖申克的救贖中》中,為了掙脫莫須有罪名而越獄的主人公是正確的,因為他是為自己正名,又有誰會說,他揭發典獄長丑惡嘴臉的行為是不善良的?如果他不善良,又怎會救贖同樣落難的瑞德?正確和善良的選擇,要符合正能量的要求,既有原則,又講方法,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進一步指出取舍的條件和方法,深化理論內涵。)
我們選擇心向“正確”時,必然將失去些什么,即使這代價是所謂的“善良”。做出正確的選擇,又符合善良的品性,我們就可以響亮地回答林奕含的問題:既然心向正確,便無所懼,無所憂,又何嘆“明月照溝渠”?(加上過渡句,語義更明確,觀點更有力。)
●升格點評
作文經過修改潤色后,論據充實,論證有力;語言凝練,表達精準,有以下特點:(1)作文內容緊扣材料,表達更加周密;(2)作文層次之間承上啟下,轉合更加自然;(3)語言表達更加嚴謹明晰,自然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