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前不久,四川一位任姓民企負責人致信媒體,稱雅安市蘆山縣“4·20”地震發生后,為支援家鄉災后重建,已在成都有了穩定產業的他,毫不猶豫地將資金投向了震后重點項目—蘆山管道天然氣工程,并為此成立了獨立法人公司。然而在項目籌備、建設階段和后期運營過程中,項目團隊在當地遇到各種人為的、非常規的刁難和掣肘,種種“怪現象”讓回報家鄉父老的赤子之心,一涼到底。
譬如:按照國務院規定,上述項目只需在縣級發改部門辦理備案手續即可立項。但是,蘆山縣發改局卻堅持要按核準程序立項,理由是:知道國務院的規定,但雅安市沒有相應的規定,蘆山縣只能按原來的規定辦理。這家民營企業不得不到處找關系,才辦好了立項手續。
又如:為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蘆山縣政府要求這家民營企業“邊建設,邊辦理其他手續”,直接導致企業“帶病”建設、“超速”施工。可是,當聽說上級部門要來檢查、督查時,縣有關部門擔心企業的“問題”被上級發現后追責,于是紛紛向企業開罰單以示“監管到位”。這幾年,該企業先后被當地縣住建局、公路路政管理大隊、安監局、森林公安局、環保局、綜合執法局處罰,罰金累計70余萬元,公司一高管還被刑事處罰。
再如:在當地,住建局、發改局、應急管理局、市場管理局、經信局、管委會、公安局、項目所在鄉鎮均對這家民營企業有“話語權”,因此接受檢查和接待檢查就成了企業的家常便飯。最多一天,這家企業共接待了當地5個政府部門的檢查人員。
不僅如此,每次各政府部門召開會議,都要求這家企業的“一把手”參加,“一把手”不到或者因事去晚了,就會視為對部門領導的藐視。由于“婆婆”眾多,“一把手”往往是顧得上這邊就顧不上那邊,會后還要向其他部門領導說好話、求諒解。
需要提及的是,隨著項目朝縱深發展,需要民營企業注入新的資金予以支持。但問題是,當地承諾的擔保貸款不僅不能到位,就連企業應享的政策補貼款也被拖欠著。
筆者了解到,蘆山管道天然氣工程不只是一項災后重建工程,更是一項關乎雅安和周邊革命老區的民生工程。如果對比參照《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發現部分地方和單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的通報》,上述“怪現象”似乎都符合《通報》所總結的幾個特征:“工作粗放消極,辦事拖沓敷衍”“不切實際隨意決策、任性執法”“承諾不兌現失信于企業”。
震后援建企業在雅安遇到的種種“怪現象”,恰恰說明當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且已長期存在,若繼續“見怪不怪”,將嚴重影響政策紅利的釋放,影響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雅安蘆山“4·20”地震已經過去7年了,一個民生項目建了7年之久,成了老大難項目,當地黨政領導難道不知道嗎?就沒有人反映或過問嗎?我們希望當地相關部門以實際行動,查清“怪現象”根源,切實轉變作風、提升效能,以實干擔當,解決難題,推進項目進度,讓百姓早日用上盼望已久的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