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丹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從此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一年多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先后赴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對黃河治理保護進一步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
科學及時處理好黃河流域環保信訪問題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化解社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也是及時發現當前生態環境問題、解決環保工作薄弱環節的重要途徑。
本文通過對2019年國家信訪局登記的黃河流域九省區環境保護類信訪件進行深入分析,試圖找出當前群眾關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突出環保信訪問題的建議。
2019年,國家信訪局登記的黃河流域環境保護類信訪件,批次同比上升2.06%,人次同比下降12.81%;在全國環境保護類信訪件中占比22.65%,同比下降0.26%;在黃河流域九省區全部信訪問題中占比0.92%,同比下降0.03%。
具體而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信訪行為較為理性平和。從信訪形式來看,群眾來信、網上投訴多,走訪少。2019年,國家信訪局登記的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問題中,群眾來訪、來信、網上投訴批次占比分別為16.47%、23.99%、54.20%,網上信訪有效發揮主渠道作用。
另外,還有極少數通過網上建議途徑反映訴求問題。
第二,問題多發省份相對集中。從問題屬地來看,山東、山西、河南環境保護類信訪問題較多,四川、陜西居中,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較少。
其中,山東省環境保護類信訪問題在黃河流域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青海省環境保護類信訪問題僅為個位數。
第三,同一事項重復反映較多。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一種公害,一旦發生必然會影響某一地區的許多居民,因而,同一地區或小區多名群眾共同或分別反映同一信訪問題的現象較為常見。
2019年,群眾反映的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問題中,重復信訪占比29.95%,同比上升4.90%。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黃河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是,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在水污染防治、環境監管、環保補償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信訪問題及矛盾。
其一,水污染形勢嚴峻。此類問題在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問題中占比34.70%,是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
一方面,畜禽養殖糞污處理不當。黃河流域有大量養殖散戶與規模化養殖企業,在雞、豬、奶牛、羊等畜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形成龐大污染源,致使不少養殖場所晴天臭氣熏天,雨天糞水漫流,周邊地下水、飲用水均被污染。
尤其是一些小規模養殖場及散戶,環保意識薄弱,沼氣池、沉淀池、糞污池等糞污無害化設施不健全,不能及時處理產生的糞污。
另一方面,工業廢水排放不達標。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大量企業及工業園區沿河分布,鋼鐵、煤礦、采石、化工等企業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多、數量大,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嚴重。
部分企業沒有安裝污水處理設備或環保設施不達標,部分企業雖已安裝達標的污水處理設施,卻為了降低成本而不開啟,導致排放的廢水污染周邊環境。
此外,還有部分企業為了逃避監管,偷偷在夜間進行生產。
其二,環境監管不到位。此類問題在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問題中占比17.84%。
一方面,環保監管有漏洞。對于企業不開啟環保設施、夜間排污等隱藏性違法排污行為,不能快速準確作出反應,無法及時調查搜集重要證據,部分企業該處罰未處罰。
部分工業園區高危化工品垃圾通過填埋等方式處理,部分居民房屋附近建有大型基站、上空建有高壓線……涉危險化學品、放射性和電磁污染等高風險領域監管有缺位。
另一方面,環境執法不規范。部分執法人員對環保法律法規不熟悉,專業素質不強,執法過程簡單粗暴,執法尺度拿捏不準,甚至執法不公,環保“一刀切”、暴力強拆等現象大量存在,部分手續合法、無污染、環保達標的企業被強制關停,部分企業由于搬遷時間過短被迫關閉,給經營者造成巨大損失。
其三,環保補償不合理。此類問題在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問題中占比14.01%。
一方面,補償標準過低。在環保整治過程中,有的養殖場因被劃定為禁養區而要求搬遷或退出,有的工業企業因產能落后而被淘汰。
其中,部分養殖物、企業設備的補償標準低于市場行情,部分養殖場地附屬物、企業廠房等未納入補償范圍,甚至遭遇零補償,沒有享受到應有補償待遇。
另一方面,補償款遲遲不到位。即便補償標準合理,因基層工作人員貪污腐敗、補償款挪作他用等原因,依然可能出現補償款遲遲不能到位的情況,嚴重影響農戶、遣散員工的正常生活,關停養殖場、淘汰企業貸款的及時償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并提出“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近期目標。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這些目標的實現。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類信訪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這些目標實現的過程。
首先,堅持精準施策,大力治理水污染。一是嚴懲違法排污行為。以信訪件為有力線索,通過暗訪、突擊檢查等方式嚴查養殖場和散戶、企業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標,經查證屬實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依法追究賠償責任。
對夜間排污等主觀違法排污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
二是加強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加強城鎮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嚴格要求、督促個體戶、企業等生產經營主體依據自身污水排放情況配備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避免污水直接排放或不達標排放現象的發生,最大限度降低水污染對周邊居民所造成的損害。
三是積極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黃河流域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先天貧乏,大量水污染問題的發生使原本緊張的水資源更加短缺,污水資源化利用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比如,可引導養殖場和散戶通過與周邊種植基地和農戶對接的方式消納養殖糞污,走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道路。
其次,堅持紅線意識,全面提升環境監管水平。一是提升監測監管能力。加強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進一步優化完善黃河流域各省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探索建立跨區域聯合的水質監測體系,實現水污染問題的聯防聯控。
建立健全環境污染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實現對突發環境污染問題的快速處理、及時處理。
二是嚴格環評審批監管。落實環評審批一票否決制,嚴禁淘汰類項目入駐,嚴格限制類項目審批。
對臨近居民區等環境敏感目標的建設項目,在環評審批時要落實聽證程序,組織相關群眾進行聽證,充分采納群眾意見完善項目設計,嚴格控制影響或污染群眾生活環境項目的新建與改擴建。
三是規范環境執法監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熟悉政策、精通業務、優質服務的環境執法隊伍。
通過專家學者知識講座、環保執法大練兵等方式,強化執法人員業務知識與技能培訓,切實增強業務素質。
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執法骨干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并將不適合人員清理出執法隊伍,促進整體素質提升。
最后,堅持建章立制,不斷完善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一是健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保補償領域政策制定,明確界定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義務、責任,詳細規定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資金來源、補償標準、責任追究等內容。
對涉及黃河流域整體水資源保護與補償的問題,建議九省區共同協商制訂政策法規;對僅涉及某一地區的問題,由各地自行出臺文件,推進生態補償的制度化、法制化。
二是建立補償信息公開機制。生態補償信息的公開有利于減少補償領域腐敗問題的發生,切實保障退出企業、養殖戶等群體的正當利益。
在環保整治的前期,通過報紙、互聯網等多種渠道,公布整治范圍內企業關停標準、搬遷退出時間、補償方案、獎勵政策等內容。
在補償款發放到位后,第一時間對整治范圍內各企業實際補償金額等信息進行集中公示,并公布補償咨詢、舉報電話。
三是積極探索市場化補償機制。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大膽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方式,通過建立不同類型的生態服務市場來提高生態補償的實施效率。
從國際經驗看,除公共補償(政府購買)外,還有私人直接補償、限額交易、生態產品認證計劃等多種補償方式,可通過環境和氣候基金、生態銀行、生態效益債券、生態保險、生態信托、資產證券化等多種補償工具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