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錢一盒雞蛋”“一毛錢一棵白菜”……近段時間,一些互聯網平臺先后砸重金進軍社區團購,通過低價促銷“粗暴獲客”,為搶占市場,各團購平臺頻亮奇招,限時秒殺、天天免費拿、萬人團購……這樣的套路對于廣大消費者并不陌生,自網約車肇始,共享單車、長租公寓等領域先后出現過“燒錢”模式,每次資本過后都留下一地雞毛。
社區團購也不例外,喧嘩與騷動的背后,潛藏著資本冷卻后的茫然與不安。有評論近日指出,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作為,而不是惦記幾顆白菜和水果的流量。
北京豐臺的周先生將轉租信息貼在卷簾門上,他的這個果蔬店開了有七八年的時間了,周先生不愿提及轉租的原因。“不好干,疫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現在網絡也有影響。”周先生說,現在有些顧客在網上買菜,送貨上門不說,價格還便宜了許多。

在北京豐臺一家超市內,顧客正在挑選果蔬。圖/于海軍
2012年夏天,周先生和愛人從內蒙古老家來到北京,一直在豐臺開果蔬店,這些年積累了不少回頭客。今年上半年,他發現租住小區里除了每日穿梭的外賣小哥,還有一些果蔬配送員,他仔細一打聽,原來在網上也可以買菜了。
周先生也沒太放在心上,可是隨著光顧他果蔬店的老顧客越來越少,周先生覺得有些不對勁,有一次進出小區,周先生和他的一個老顧客聊了起來,“因為經常去店里買菜,有時候還會給他抹零,他突然見到我還有點不好意思。”周先生說,老顧客告訴他,現在社區團購確實很便宜,價格甚至有些離譜,因為便宜,也就在網上買了。
和老顧客的對話,讓彼此都有些尷尬,周先生覺得沒啥,不過過于低廉的價格還是讓周先生心生不滿,“他們都是大平臺,剛開始有錢可以砸,顧客開心,但是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這些小商小販了。”周先生也說,如此低廉的價格并不會維持多久。
與路邊果蔬店慘淡的經營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小區內社區團購的快速崛起。
社區團購的運作模式簡單,團購平臺首先招募社區團長,團長負責運營小區社群,并在群里預售果蔬等產品,當日集合一天的訂單,次日就可集中配送,團長按成交額提取一定比例的傭金。
據了解,部分團購平臺的區域負責人,手中可以掌握上千個“團長”,月流水可以達到500萬元。“和以往去菜市場相比,社區團購優勢很明顯,就是從源頭到餐桌,省去了中間商,品質有保障,價格還便宜,團長就是小區里的人,都是熟人。”某社區團購負責人坦言。
社區團購大多依靠自己的物流體系和自有的供應鏈體系,基本實現了果蔬直采,價格上占有優勢,加上平臺有價格補貼,顧客到手價格要比菜市場低很多。不過,站到了“風口”上的各大互聯網平臺也有自己的擔憂,隨著互聯網巨頭的紛紛加入,社區團購格局隨時會“洗牌”,“競爭激烈那是必然的,剛開始都這樣。團購平臺還不停地招團長,不斷拓展業務面,誰都不甘落后。”家住北京房山某小區的“團長”表示。
事實上,2016年拼多多就以“拼團”的形式進入公眾視野。此后又相繼涌現出一批社區團購項目,不過后續大多資金鏈斷裂,裁員撤站,2019年,社區團購已淡出公眾視野。今年初疫情來襲,零售店鋪運營停滯,生鮮電商迎來風口。各互聯網“巨頭”紛紛殺入菜市場,拼多多、美團、滴滴、字節跳動陸續布局社區團購,大小巨頭悉數就位,“菜場戰爭”已硝煙滾滾。
在互聯網流量價格日益昂貴的今天,買菜作為大眾生活的高頻場景,無疑是互聯網流量的發動機。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愿意放棄這個4萬億的市場。
事實上,社區團購行業的瘋狂補貼模式絕非長久之計,依據網約車、外賣等行業的經驗,市場出現一兩家巨頭后,價格會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商販風險抵御能力差,需要承受商鋪租金、人力、產品積壓腐爛導致的損失等成本,一兩個月的虧損就可能把他們壓垮。業內人士提醒,不當競爭模式會對社會就業造成負面影響,需要引起有關方面的警惕,特別是管理部門應有防范意識。
近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要求平臺經營者不得以不正當競爭方式獲取交易機會或競爭優勢,并因此損害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合法權益。尤其不得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實施低價傾銷,排擠競爭對手獨占市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其他經營者的合法利益。據了解,阿里巴巴、美團、滴滴、蘇寧、在南京的電商社區團購相關負責人,已先后在這份告知書上簽字。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因近期一些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商品遠低于出廠價,嚴重損害客戶利益,已有一些供貨商相繼停止向社區團購平臺供貨。
近期,輿論對社區團購褒貶不一,有業內人士直言,互聯網巨頭進入社區菜市場并非沒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傳統農產品產業鏈中間環節多,而互聯網巨頭可提升農產品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此外,互聯網平臺可運用其規模效應加強對食品安全的控制。
那么,反對社區團購,是否在反對一件新生事物呢?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社區團購并沒有真正做大蛋糕,只是通過不同渠道將蔬菜送到消費者手里,并沒有創造新的產品,甚至在此過程中還減少了就業。
近日,一些評論直指互聯網經濟的內核,稱中國的電商已經十分強大,它利用了中國的人口紅利和多元化的場景優勢。但是這些互聯網巨頭理應肩負起社會責任,應該在科技上啃硬骨頭,不應該在賣菜這件沒太多技術含量的事情上“攪局”。
互聯網經濟專家高揚坦言,社區團購套路陳舊,但至少給我們一個反思契機,我們是否只注重效率而忽視了另外一些東西。“比如外賣小哥爭分奪秒送上門的溫熱餐食,也許在你專注于網絡游戲的同時漸漸冷卻。”高揚舉了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