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全長6300多公里的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有14個省份的23萬漁民靠在長江打魚為生。近年來,受水域污染和過度捕撈等活動影響,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長江水生物種嚴重衰退,一些物種瀕臨滅絕。為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根據中央總體部署,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經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江禁漁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特別強調,長江禁漁不是把漁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關工作做細做實,多開發就業渠道和公益性崗位,讓漁民們穩得住、能致富。
10月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安徽省馬鞍山市石臼湖捕魚的旺季。馬鞍山博望區丹陽鎮小花津居委會居民張冬生沒有像往年一樣到湖面撒網捕魚,而是忙著自己的水上運輸生意。
今年43歲的張冬生是第一批退捕漁民,上岸后從事水上運輸工作,雖然不再捕魚,但也沒有離開水,目前月均收入在2?3萬元,開啟了岸上新生活。
在馬鞍山,像張冬生一樣自主創業的漁民還有很多……
2019年5月1日,馬鞍山在全國率先實施禁捕退捕,長江干流和重要通江支流沿線的漁民要全部轉產,同年7月底,退捕全部完成,整個過程僅僅用時三個月,且無一例上訪。
禁捕的是魚,工作重心卻是人。既要退得出,也要穩得住,馬鞍山在社會保障、漁民轉產就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遇到難題時,大膽創新,創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馬鞍山經驗。
建檔立卡 用真金白銀保障漁民生計
“我們這一生就靠打魚為生,突然換了一種生活方式,簡直就不適應了。”馬鞍山雨山區退捕漁民三姑娘在長江邊出生、長大,1995年,她嫁給了漁民張周華,兩人以船為家,一直過著“靠水吃水”的日子。三姑娘告訴記者,雖然想到會有這么一天,但真正接到通知時,還是有些措手不及。
“漁民上岸之后就和失去土地的農民一樣,什么都沒有。”馬鞍山市雨山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局長吳繼飛介紹,目前大部分漁民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生活上面臨很大問題,如何妥善安置這些漁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馬鞍山做的第一步就是為上岸漁民建檔立卡。據統計,馬鞍山全市共計上岸漁民2984戶、10757人,是安徽省沿江地區退出漁民人數最多的地區。
建檔立卡為的是摸清底數,并據此為上繳漁船漁具的漁民發放補貼。此外,建檔立卡后還可以及時了解上岸漁民的需求,針對漁民的實際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長江流域大部分漁民靠水吃水,岸上沒有固定住所。漁民上岸后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住在哪,馬鞍山市雨山區提供了兩個安置小區供漁民選擇,在過渡期間,政府提供了廉租房,并且發放生活補貼。
2019年5月,三姑娘一家積極響應長江禁捕退捕政策號召,配合地方政府簽訂退捕協議,上繳了全部漁船,拿到了住家船、生產船、輔助船的拆船補貼和過渡性補貼,在市中心的安置小區買了房,搬進了90多平方米的新居,正式告別了“水上漂”的日子。
“國家政策還是好的,還是照顧我們漁民的”。三姑娘說。
為切實解決漁民的后顧之憂,讓退捕轉產漁民實現“老有所養”。馬鞍山將所有符合條件的退捕轉產漁民全部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實現參保檔次就高不就低、待遇能疊加、賬戶可轉移,先期對年滿16至59周歲參加居民養老保險的漁民,根據參保人選擇年繳費檔次(1500元或2000元檔次、3000元及以上檔次),分別按照每年1500元、2000元的標準,由政府為其代繳養老保險費,連續代繳15年。今年11月份,執行安徽省統一標準,按3000元檔次代繳養老保險。
目前,全市符合參保條件的9258人已通過政府代繳或補貼保費形式,全部納入城鄉基本養老保險保障范圍;同時,通過完善醫療保障政策,讓退捕漁民全部按照馬鞍山市現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參加醫療保障,享受同等醫療保障待遇。
據統計,目前馬鞍山全市各縣區累計使用長江禁捕專項資金2.49億元,用真金白銀保障漁民生計。
精準幫扶 拓寬漁民就業渠道
安家容易,安心難。雖然住房有了著落,也有了養老保險,但很多漁民心里還是不踏實,以打魚為生的他們,放下漁網、舍船上岸,又該何去何從?
馬鞍山在2019年7月底就已經完成漁民退捕,可時至今日,在禁捕退捕中花費精力最多的仍然是漁民轉產就業問題。
“特別是四五十歲的漁民,他們大多數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但是他們除了打魚,其他什么也不會。有些崗位要么干不了,要么嫌待遇低,經常干了幾天就干不下去了。”吳繼飛介紹。
“幫漁民轉產就業,就得符合漁民實際,要一戶一策,動態跟蹤。”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陶有祥說。為了能讓漁民上岸后穩得住,獲得穩定的收入,馬鞍山市出臺了多項就業幫扶政策,通過建立幫扶驛站、舉辦專場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創新創業等多種形式,為漁民解決就業問題。
截至目前,全市需轉產就業5186人,轉產就業率已達到100%。
雨山區退捕漁民倪俊非去年5月退捕上岸后,除了獲得相應補貼和住房安置外,倪俊非一家積極參加退捕漁民轉產招聘會,2019年9月,倪俊非和妹妹倪小艷成功應聘為立白公司操作工,簽訂了勞動合同,家庭收入得到了保證。據悉,目前全市已舉辦專場招聘33場,實現到企業務工就業1687人。
馬鞍山在退捕漁民集中居住的鄉鎮(街道)、社區(行政村),設立退捕漁民幫扶驛站,為退捕漁民提供崗位信息、職業技能培訓、創業擔保貸款等服務,目前全市共建設退捕漁民幫扶驛站11個;對有意愿創業的退捕漁民,開展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和創業服務,支持退捕漁民開設快遞代收代寄點、水產販賣等小店經濟項目,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5萬元,推動自主創業。截至目前,實現自主創業、產業扶持、靈活就業3194人。
此外,馬鞍山還出臺了《馬鞍山市建立護漁隊伍實行禁捕網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發揮退捕漁民職業專長,優先安置從事護漁工作。對被認定為就業困難人員的退捕漁民,提供“一對一”援助服務。針對部分年齡偏大、就業不便、難以通過市場渠道實現就業的,開發臨時性公益性崗位,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就近就地吸納就業。
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三姑娘準備和幾位漁民一起開辦一家家政服務公司。丈夫張周華退捕轉產成為一名護漁員,在長江邊上負責巡查和保潔工作,每月收入約3300元。
48歲的韓金翠和54歲的李元五是花山區退捕漁民,夫妻倆捕魚20多年,去年上岸后,前后在多家單位打零工,但由于文化低,都沒有干長。目前夫妻倆承包了超市的水產攤位,通過以前的打魚經驗總能挑到品質好的魚,現在一個月流水能有七八萬元。
發展“捕轉養” 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螃蟹銷售不錯,供不應求。”一網螃蟹撈上來,蔡小花仔細檢查品相,然后放入水桶中,準備打包出售。蔡小花是博望區丹陽鎮小花津居委會居民,家里幾代人都是漁民,一家5口常年在石臼湖、姑溪河一帶以從事漁業捕撈為生,自2018年博望區啟動漁船拆解工作開始,蔡小花就考慮如何退捕轉產。2018年6月,蔡小花和漁民李小兵合伙開了一家飯店,靠著勤勞經營,飯店生意紅火,當年就收回了30余萬元投資,隨后逐漸擴大規模,還聘請了5名退捕漁民幫忙。
2019年馬鞍山市實施漁民退捕轉產政策后,蔡小花動起了養殖的心思,先后動員幾個堂兄弟,加上飯店合伙人李小兵,共4戶人家,在花津附近承包了200余畝精養塘,從事水產養殖,主要以養殖螃蟹和小龍蝦為主,總投資近百萬元,先后又招聘了三四個退捕漁民在養殖場工作。“今年養殖場畝產利潤有望達到4000多元,總利潤約百萬元。”蔡小花說。
與開發公益性崗位、從事其他行業相比,結合當地漁業資源發展養殖業既能發揮漁民自身特長,也更具有可持續性,是現代漁業的發展方向。
馬鞍山通過政府引導、政策獎補等措施,組織有能力、有意愿的退捕漁民采取龍頭(企業)帶動、漁民股份合作、自主承包等多種形式從事水產養殖和畜禽規模養殖。目前已發展“捕轉養”3000余畝。
今年20多歲的鄭義是當涂縣花山區專業漁民,祖輩住在船上,靠打魚為生。去年鄭義一家退捕上岸,他不等不靠,在當涂縣護河承包了110畝地,建起80畝池塘進行螃蟹養殖,總投入資金80多萬元。“雖然去年受價格影響,收入不是很好,但今年能收回成本的一半。”鄭義為未來充滿信心。
馬鞍山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石小平表示,下一步將依托沿江、沿河水資源豐富和生態漁業產業優勢,深入實施退捕漁民轉產“捕轉養”項目,為有勞動能力并有意愿從事水產養殖業的退捕漁民提供就業創業空間,將職業捕撈漁民逐步轉變為漁業養殖產業工人,在解決退捕漁民就業創業的同時,同步推進現代漁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