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
安徽省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2017年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縣圍繞“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推進資源要素聚集、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創業、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的創建任務,持續推進產業園創建工作,把6.42萬畝產業園打造成了一二三產真正融合、產加銷無縫對接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先導區,有效帶動了全縣蔬菜產業升級。2019年,園區帶動就業人數1.95萬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84萬元,比周邊鄉鎮平均水平高出40%。在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內,一個現代化的農博城已初具規模,集“商品交易、品牌展示、會展博覽、電子商務、檢驗檢測、倉儲、冷鏈物流”等七大功能于一體的“買全國、賣全國”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
安徽和縣,依靠“青山綠水到江沿,土地一半是良田”的生態環境,秉承“精耕細作、堅韌務實”的農耕文化,走出了一條綠色蔬菜發展之路,2013年被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全縣現有蔬菜種植面積44萬畝,年產各類優質蔬菜113萬噸,產值達23億元,銷往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素有“北壽光、南和縣”“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菜園子”之美譽,以蔬菜為主導產品的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201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和縣蔬菜產業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土地包產到戶,和縣五位農民先行先試,拿出部分土地種植蔬菜,借助地處長江沿岸的便利運輸條件,將蔬菜運往長江下游的南京等城市,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從此,和縣誕生了“五個能人帶一鄉,萬噸蔬菜過大江”的傳奇故事,也拉開了和縣蔬菜產業發展的序幕。
經過近40年的發展,無論蔬菜種植規模、特色、科技含量,還是蔬菜加工、市場流通,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蔬菜產業成為了和縣的一個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收獲了“中國蔬菜之鄉”的美譽。
加工牽動全產業鏈 走向農業產業化經營
筑巢引鳳,碩果累累。據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主任李自祥介紹,目前園區已入駐加工企業29家,建成5萬畝標準化設施蔬菜種植基地,其中規模化種植面積3.94萬畝,年產各類蔬菜30萬噸;建成3個大型健康養殖基地。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業快速發展帶動批發零售、出口貿易、冷鏈物流、市場營銷、電子商務、技術服務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聚集科研要素資源 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
走進皖東農業“工廠化”育苗溫室車間里,只見一排排辣椒苗、黃金瓜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這是一座設施設備先進的種苗生產車間,在育苗過程中,我們實現了現代生物技術、環境調控技術、施肥灌溉技術、信息管理技術貫穿種苗生產的全過程,不僅實現了種苗的規模化生產,而且還通過自動溫控系統、輔助補光系統和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系統,保證了在各種極端天氣條件下各類蔬菜種苗的正常生產和供應。”和縣皖東農業公司總經理王繼紅說。
在加快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臺創園積極與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共建蔬菜產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平臺,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進園創業,圍繞產業共性問題,開展自主研發,通過示范基地,加速成果推廣。
目前,臺灣農民創業園已建立3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入駐6個人才團隊,實施產學研項目9項,取得了一批自主研發成果,申請蔬菜設施新棚型等發明專利50個,研發“皖江1號秋延辣椒”“夏抗808耐熱白菜”等設施蔬菜專用型新品種10個,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80個,示范面積達3600畝,配套組裝和推廣應用蔬菜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和裝備12項。
“農旅雙鏈”驅動發展 打造三產融合先導區
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過程中,和縣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大力發展與主導產業關聯的涉農現代服務業。“通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使得觀光農業、觀光工廠、體驗農業、創意農業不斷融合,推進了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健康養生等領域的不斷發展,園區也成功創建了國家3A級旅游景區,并正在申創國家4A級景區。下一步,我們強力推進園區組織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建設,把‘農業做精、產業做大、鏈條拉長、技術提升,不斷促進園區高質量發展,推動一二三產高度融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李自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