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明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并專門用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部署,提出今后5年三方面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水平;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鄉村文化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
作為“三農”新聞媒體單位的一名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貫徹全會和《建議》作出的各項決策部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領會《建議》精神,準確把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意義,切實把《建議》第七部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要求吃透悟透,轉化為新舉措,落實到各環節,以鄉村文化建設為突破口,深入農村一線,挖掘、繼承、創新優秀鄉土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傳播正能量,為鄉村文化振興守土盡責。
立足全局,增強文化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國家昌盛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對文化強國進行戰略性定位,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強國建設置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量;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四個自信”總體要求看,文化建設都是重要內容。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振興”內涵看,文化振興不僅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動力,還可以傳承鄉村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迎來前所未有之新機遇,文化將作為民族靈魂,蓄勢添力,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正能量。不過,與新的歷史階段文化強國目標對照,我國文化建設仍有不少差距,特別是鄉村文化建設還存在短板,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把握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一)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文化建設提出迫切要求。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文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其發展質量舉足輕重。要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鄉村文化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必須全力推進。
(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對文化建設提出迫切要求。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建議》對“十四五”和2035年“三農”工作作出部署,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充分體現了“三農”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我國農業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決不能給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拖后腿,要找準“三農”工作定位,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鄉村文化作為解決城鄉協調發展不均衡的有力抓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相適應,統籌謀劃,增強文化自覺,繁榮文化產業,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成為奮起直追的“奔跑著”。
(三)凝心聚力堅定信心對文化建設提出迫切要求。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現在,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文化引領和精神支撐。鄉村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傳播正能量,提振信心,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特別是農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總結特色經驗,創設農業文化品牌,發揮互聯網及媒體融合技術,補上農村文化建設短板,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是“三農”媒體的重要職責。我們要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要求,錘煉“四力”,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為鄉村振興和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
直面挑戰,清醒認識文化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五中全會對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國際國內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客觀的分析,特別是農業基礎不穩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文化建設發展滯后。作為“三農”新聞輿論媒體應有理性判斷和科學把握,在實踐中守正創新,迎難而上,破解難題。
(一)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城鄉發展在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文化建設尤為突出。城市占有的自然資源、政策投資、人力資源等各方面均比鄉村更優越,致使鄉村與城市之間從硬件軟件及發展環境等多方面先天不足,文化建設明顯是短板。
(二)區域文化發展不均衡。我國地域廣闊、區域間發展不平衡長期存在,尤其在文化建設方面。這與各自占有的地理優勢、自然、人文、經濟等資源密不可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文化建設也蒸蒸日上,呈現繁榮景象,比如深圳的24小時書吧,在春節大年初一都難尋一座位,而西部地區不少地方書店寥寥,或店里無人。這種差距不是短時間造成的,而是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問題,只能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三)鄉村文化發展不充分。從我國現有的行政村整體發展情況看,鄉村文化還處于初級水平,與國內城市和國外文化發展相比差距明顯。但一些經濟勢力強、文化底蘊厚的鄉村在文化建設方面也走在國內前列,并且打造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精品,展現在世人面前,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但絕大多數鄉村因經濟落后,文化建設步伐緩慢,發展速度遠跟不上時代要求。
(四)文化傳承發展不持續。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從古至今,燦爛的中華文化世代傳遞,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自然遺產、各民族傳統工藝、文物古跡保護等還沒有一整套系統的、科學的機制體系,用于支撐中華幾千年文明久遠傳承。
堅定信心,推動鄉村文化全面振興
五中全會描繪了“十四五”和2035年要實現的遠景目標,特別提到,到未來15年我國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按照農業農村部黨組部署要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重點抓好三件事:一是把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二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三是推進農村現代化。文化建設迎來了大發展的新機遇。作為“三農”新聞輿論媒體,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勇于擔當,深刻領會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和“三農”發展突出短板,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新角色新定位和新任務,發揮“三農”主流媒體領唱、定調、把方向的作用,力爭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文化傳播的引領者。
(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布局。五中全會《建議》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時間表。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制定科學的規劃對統籌全國文化建設至關重要。在“十四五”規劃設計中,要充分體現鄉村文化建設的分量,從全局高度布局文化發展,尤其是鄉村文化在“五個振興”中的政策設計及宣傳,大力傳播中華優秀鄉村特色文化,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供動力。
(二)加強政策支持,強化配套設施。文化是軟實力,屬精神文明建設范疇。我們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進的原則,在政策資金支持上,要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發揮市場化作用,多元化全方位支持,加快制定出臺一批真金白銀的政策措施,使文化建設特別是鄉村文化落地生根,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不斷提升鄉村建設質量。
(三)加強宣傳培訓,提升人文素養。文化建設需要久久為功,不能急功近利。作為“三農”主流媒體,要按照習總書記要求,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占領主戰場,樹立互聯網思維,加大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下鄉、農民書屋等精品活動,強化相關知識理念培養,在線上線下營造文化的重要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城市到農村形成最廣泛的社會文化認同,在鄉村造就一批新時代新文化的傳承者,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
(四)加強文化交流,弘揚社會正氣。文化是一個國家交流互信的重要載體。習總書記說,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交流學習各國各民族各地優秀文化,達到互融互促,傳承多彩文明,大放文化異彩。挖掘生動的鄉村文化素材,總結典型經驗,是講好中國“三農”故事,對外唱響“三農”聲音,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的有效方式,我們傳媒單位義不容辭。
(五)加強品牌塑造,傳承中華文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挖掘文化內涵,特別是鄉村文化精髓,設計策劃別具特色的文化作品,多形式展現文化功能,將民族靈魂的核心密碼注入其中,賦予文化核心價值,利于保護和傳承,使更多的中國文化品牌特別是鄉村品牌走出村莊、走向城市、走出國門,彰顯文化自信,傳遞中華文化燦爛文明,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提供不竭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農村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