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王仁福(1819年—1867年),江蘇吳縣人,出生在官宦世家,因公殉職在抗洪一線。殉職前任祥河同知。
據《清史稿》載:咸豐初年(1851年),王仁福赴河南任職,由于他工作勤勤懇懇,很快便改任東河通判,協助東河總督負責治理河渠事務,因為成績突出,再任東河同知,負責開封的河務。當時的開封,城外壕溝淤塞如平地,王仁福上任后,奉旨浚治。他親臨工地,日夜督辦,工程如期完成。
同治五年(1866年),新任東河總督蘇廷把他調到工作最艱巨的祥河同知任上。等待王仁福的,并不是個美差。自從黃河改道北徙之后,河南水患不絕。而祥河更是汛當其沖,險情不斷。因此,祥河同知一職,人人視為畏途。而王仁福卻毅然接受了這項工作。
王仁福到任后,不畏艱險,全力修守。他經常出現在治水第一線,和勞工們一起抬土筑堤;又多次到上級衙門爭取治河經費。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連日大雨,致使祥河水位暴漲,狂浪席卷河堤,堤壩岌岌可危。王仁福奔走于風雨泥淖中,搶護堤壩整整七晝夜。后因款料用盡,又一時無法向外求援,王仁福決定發動百姓,以身護堤。當地居民被王仁福的行為所感動,紛紛響應,聚集于堤壩前。狂風暴雨中,王仁福看著聚集而來的百姓,感動得留下熱淚,并對奮勇護堤的眾人說道:“我為河官,擠汝等于死,我之罪也,當身先之。”說罷,他第一個沖上了大堤,人們尾隨而上。這時,一個大浪打來,把王仁福卷入水中,瞬間就沒了人影,所有在場百姓和大小官員無不痛哭流涕。
后眾人拼死搏斗,終于戰勝洪水,保住了大堤。事后,為了紀念王仁福,人們將王仁福的衣冠入殮,東河總督蘇廷也將他的事跡上報朝廷,皇帝下詔,依陣亡例賜恤,并準附祀河神祠。
(選自《上海法治報》2020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