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曈曈

摘 要:有著清澈的藍天與明媚陽光的水城威尼斯,綻放著自然的美麗色彩,因此,對于眾多畫家來說,威尼斯本身就充滿著無限魅力與朝氣。在陽光的照射下,一切物體都被光芒包圍,與水面的反射一起,呈現出大自然最美的景象。文章以圖像學與風格分析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注重對威尼斯畫派流光溢彩的作品圖像背后的社會文化進行分析,并試圖找到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威尼斯畫派;光與色;文藝復興
不斷變化是威尼斯的本性,歷史從來都不束縛這座城市。亨利·詹姆斯說:“俯瞰威尼斯時,它就是一顆嵌在藍色玻璃盤上的橙色寶石。”憑借著繁榮的海上貿易,富庶的威尼斯人在島嶼與陸地間穿行,拍打著建筑的浪和城下流動的水讓威尼斯畫家更善于表現光線下色彩的微妙變化。
最先創建威尼斯畫派的有貝里尼家族,貝里尼家族的第二代畫家喬瓦尼·貝里尼被認為是威尼斯畫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區別于佛羅倫薩畫派,喬瓦尼·貝里尼在畫面中加入更多的色彩,并倡導在自然光線和場景中創作,選題超越宗教敘事而更多關注自然世界。喬瓦尼·貝里尼借助威尼斯發達的貿易網絡帶來的最上乘的顏料,創作出了色彩鮮艷奪目的畫作。“喬瓦尼·貝里尼賦予威尼斯畫派獨立成型的意義在于詩意敘事和色彩敘事的萌發。”他開創了威尼斯畫派,廣泛影響了后來的威尼斯藝術。而此后的威尼斯畫派由提香、喬爾喬內、丁托列托、委羅內塞、卡納萊托等人發揚光大,目前他們的畫作大都藏于圣薩卡利亞教堂、圣方濟會榮耀圣母教堂、圣馬可大教堂和圣喬治·馬焦雷教堂。
一、威尼斯畫派中光的表現
在威尼斯特有的環境中,水的反射增加了色彩的不確定性,使得呈現出的作品給予了觀者多樣化的視覺感受,充足的關線更增加了畫面的色彩效果。通過水面反射顯示出的物體明暗不定,顏色更加絢麗且外輪廓不再呆板,正是這種環境使得藝術家的創作更有趣味,對色彩的把握更為精準,甚至不再糾結于現實對象的色彩。
威尼斯畫派作品中的光照亮了畫面,使畫面產生溫暖之感的同時也充滿了神圣感與儀式感,能夠看出畫家在尋找最為純凈的、符合畫面氛圍的微妙顏色變化。威尼斯水城的反射光線現象使得威尼斯畫派畫家對于光線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其作品中的光線也有一定的敘事效果和象征意義。
威尼斯畫派的畫面不像佛羅倫薩畫家畫的那樣有嚴謹的透視,但并不妨礙藝術家在畫面中利用光來對人物情感進行表現、對透視法進行探索、對人物表情進行把握,也可以從作品中看出其在人體結構和解剖方面的扎實技藝,以及其對所信仰宗教的情感。
威尼斯畫派畫家善于巧妙運用光線與色彩來增加畫面的表現力,而最擅長表現光線的威尼斯畫派畫家是丁托列托——威尼斯畫派最后的捍衛者。丁托列托在神話題材畫作中喜歡表現色彩的多樣性,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他常用強烈的明暗對比來突出光線,以戲劇性的表現方式處理畫面,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圖1)。
成熟的藝術家的特質是能夠良好運用燈光,畫面中的燈光不僅僅是通過模擬自然設計出來的,而是與輔助光形成對比,增加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力。丁托列托選擇了多種多樣的視角和非同尋常的組合關系,整體畫面采用昏暗的色調,使光線與黑暗呈現強烈對比。畫面中的光線來自耶穌頭頂的巨大光暈和大廳的吊燈,光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畫面中的使徒頭上都有一定的光環,只有猶大沒有,因此丁托列托畫中的光線就象征著忠誠,這也使得整幅畫面有了一絲神秘與神圣之感。丁托列托巧妙利用光影,在突出表現光線的情況下創作出了具有神圣感與戲劇性的祭壇畫。丁托列托的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他既發揚了文藝復興的傳統,也給巴洛克藝術帶來了影響。《最后的晚餐》這幅作品通過光的表現使畫面極具空間感,與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同的是,丁托列托的畫面中增加了對天使的刻畫,在天使的周圍增加光線圍繞,令畫面極具神秘感與表現力。
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宗教題材的作品之所以頻繁出現,與當時的歷史事件有關。宗教畫往往以耶穌基督、圣母瑪利亞、天使、圣人們為題材。“不像意大利中部壁畫,通常是用來裝飾教堂,威尼斯繪畫大多是宗教主題,但帶有世俗和愛國色彩。”同時畫面中每一個道具、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具有象征的意義,畫面中的光線也象征著信仰帶給人們生活的光。
這一時期的威尼斯畫派看起來大膽又生動,其對光線的巧妙運用與威尼斯四季的自然景色密切相關。冬季的威尼斯常常薄霧彌漫,顯得整個城市非常迷人,而這也是威尼斯畫派具有一些浪漫主義色彩的原因之一;春季的威尼斯春光和煦讓人覺得燦爛無比,而在郁金香、紫藤和丁香花點綴下的威尼斯更讓人陶醉;夏季的威尼斯活力四射,陽光明媚;秋季的威尼斯天氣多變,晴天與暴雨往往在一剎那就能互換。威尼斯四季的豐富變幻,喚醒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使得畫家對色彩的感受更為敏銳,因此創作出畫面的色彩也更為亮麗,這也與威尼斯畫派畫家對于光線具有獨特的表現力有關。
二、威尼斯畫派的色彩
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不僅僅將斑斕的色彩世界搬到畫面中,而且將自己的藝術創造力、想象力與繪畫技藝結合。威尼斯畫派的畫面中常常將眾多葡萄樹、橄欖樹與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融合在一起,使得畫家在創作作品時的色彩運用呈現出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讓畫面在扎實的繪畫技巧的基礎之上表現得更加生動。
威尼斯潮濕的環境使得畫家們想方設法地使豐富的色彩保留的時間更長,使色彩的附著性更強,使畫面呈現的質感更細膩,層次更豐富。16世紀后,威尼斯畫家把油畫載體從木板變為畫布,這對于后世的油畫創作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變革。
我們在畫面中看到的一種顏色,事實上可能是幾種顏色的混合。首先,利用“固有色”(local colour)、“條件色”(conditional colour)、光源色、環境色的相互作用。其次,畫家依據個人的意圖和審美來進行創作,依靠敏銳的直覺和活躍的情感,處理構圖、調度色彩。
色彩是油畫的外在氣質,在油畫中對色彩厚薄并施,可使得視覺藝術中的大場景與大氣魄先聲奪人。水都威尼斯的鮮明藍色在威尼斯畫派的畫面中非常多見,而這種藍色在當時是極為珍貴的,后世的畫家常將這種藍,稱為“威尼斯藍”。自貝里尼之后,畫家也常用藍色表達圣母的神圣,將昂貴的藍色大面積使用在作品中象征著委托人的財富與地位,這一顏色也使威尼斯畫派因獨特的“色彩”聲名遠揚,并且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對于色彩的運用與理解。
威尼斯人對色彩具有特別的敏感性,許多裝飾性色彩逐漸入畫,例如,王妃、公主穿的艷麗裝束與平民穿的襤褸衣衫的對比讓作品更有生命的形式感。色彩不僅使人們擺脫了對輪廓的禁錮,也是對線條的一種軟化。畫家將對象客觀存在的顏色或合理的顏色表現出來,并在畫面中加入其環境色或補色,這就是真正的藝術,并非只是對現實的呈現,而是使色彩的裝飾性得以呈現。我們在作畫時常常強調要“站遠了看”,正是因為要更加注重畫面色調的整體性,而不是單純的色塊拼湊。因為當時的顏料需要通過貿易運輸得來,所以當時作品中色彩的豐富度直接影響畫家創作作品的造價,而物質的富足也讓更多威尼斯商人或權貴樂于委托畫家們為自己繪制肖像畫或宗教畫,威尼斯文化的發展也因此達到頂峰。
三、結語
威尼斯畫派的產生受到拜占庭帝國與德國文化的影響,又因貿易從各個國家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加之其富足的物質條件和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威尼斯人在島嶼與陸地間穿行,生活感受更加豐富,其文化既具有綜合性又富含自由精神,因而威尼斯畫派畫家更善于運用獨特光線與鮮艷色彩來表現畫面。如何在處理構圖、調度色彩的同時,不犧牲藝術表現力,是15世紀威尼斯畫派畫家面臨的挑戰。
威尼斯畫家熱愛用繪畫表現情感,用畫面對光與色的極致追求記錄了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發展。威尼斯畫派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相對較晚,中世紀的鋪墊使得威尼斯畫派的作品更為成熟,多圍繞著宗教題材展開,其筆下的陰暗光線、擁擠人群、鮮活個體、瑣碎細節等,這一切都像是真實的理性人間,這也正體現了文藝復興從信仰到理性的轉變。而以提香為首的威尼斯畫家們更為自由、奔放、感性、率真的色彩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其色彩運用的游刃有余,因此,威尼斯畫派讓文藝復興之花綻放得光彩奪目。
參考文獻:
[1]厄爾林.威尼斯書:水上迷城,夢幻之旅[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20.
[2]楊好.細讀文藝復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3]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楊成凱,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4]邁耶.美術術語與技法詞典[M].邵宏,羅永進,樊林,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