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培培

摘 要:弗里達·卡羅是墨西哥國寶級女畫家,因非凡的藝術才能,其在20世紀初期的拉丁美洲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當時的藝術之都——法國巴黎的藝術圈也占有一席之地。在她短暫而又傳奇的一生,苦難與愛澆灌了她的藝術靈魂,她創作了200多幅作品,其中自畫像高達134幅,占總數的三分之二,如此多的自畫像似乎是弗里達·卡羅的人生傳記。作為一名受世界矚目的女畫家,有很多人關注她,也有很多藝評家去寫她,文章主要依據弗里達·卡羅的自畫像闡述她的藝術風格中頗有爭議的兩方面。
關鍵詞:弗里達·卡羅;自畫像;藝術風格
弗里達·卡羅是一位女性畫家,她憑借對藝術的洞察力、細膩的感情來創作自畫像,就連大名鼎鼎的畢加索也曾對她的丈夫說:“你和我都畫不出像她這般好的畫。”弗里達的作品充斥著魔幻奇妙的想象力、光彩奪目的色彩以及現實與夢幻之間的游離,她把痛苦作為創作元素融入繪畫,集中體現了鮮明的自我意識,自畫像成為她最顯著的藝術標簽,窮盡一生詮釋“如果我有翅膀,還要腿干什么呢”?
一、傳奇身世
弗里達·卡羅(Frida Kahlo,1907— 1954)生于墨西哥郊外的一個小鎮,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母親是西班牙血統的墨西哥人。弗里達6歲時罹患小兒麻痹癥,留下腿疾。19歲時遭遇車禍,公交車上的一根扶手從她的身體右側穿透骨盆,全身上下多處骨折,受傷嚴重,雖然通過手術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但是也留下了無盡的傷痛。更為痛心的是由于這次車禍,她終身無法生育,這是她人生中的一大災難。弗里達人生中的第二大災難就是遇到她的丈夫——迭戈·里維拉(墨西哥三大壁畫大師之一),弗里達早在中學時期就曾目睹迭戈·里維拉為學校教堂創作壁畫,仰慕他的繪畫才情。兩人多年后再次相遇,互生好感,結為夫妻,他們的婚姻并不被看好,弗里達的母親戲稱這是“鴿子和大象”的結合。里維拉作為墨西哥的壁畫大師,熱愛墨西哥本土文化,信仰共產主義,在他的影響下,弗里達出于對丈夫的愛,世界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弗里達受到墨西哥本土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從其前期作品中能看到其受西方藝術流派的影響,后在其丈夫里維拉的影響下,弗里達在吸收歐洲藝術營養的同時繼承墨西哥本土文化,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藝術方向。由于性格以及愛情觀迥異,導致他們經歷了結婚、離婚、復婚的復雜情感歷程,弗里達遭遇丈夫背叛之后,曾以酒精、婚外戀來麻痹自己,但依然沒有放下對里維拉的這份感情。帶著內心的情感寄托,弗里達去了法國巴黎,弗里達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方式受到西方藝術圈追捧,先后在美國和法國舉辦了個展,并且好評不斷。美國郵政總局曾經發行了弗里達的肖像畫郵票來紀念這位女藝術家非凡的藝術價值,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作為耀眼的藝術之星,她是成功的,但當榮譽來臨的時候,弗里達的舊疾復發,1950年之后,弗里達只能臥床養病,終日與病痛為伴,唯有拿起畫筆才能讓她的心靈得到放松。1954年7月,弗里達走完了她傳奇而又苦難的一生,為后世留下了她的背影。
二、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
我們說起現實主義畫派,會立刻想到法國庫爾貝的《石工》、米勒的《拾穗者》這樣的美術作品,似乎弗里達的作品與現實主義畫家對現實的客觀反映不符,弗里達的作品中,白天與黑晝、死亡與重生、夢幻與現實是可以同時出現的,比如作品《園藝學家路德·伯班克》《希望之樹——堅忍》,很顯然弗里達的藝術風格是不屬于現實主義畫派的。我們經常能從弗里達的畫中看到生死、荒誕、夢幻這些繪畫元素,許多光怪陸離的畫面,令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超現實主義畫派,這也是很多藝評家把弗里達歸為超現實主義女畫家的原因。僅僅從內容來看,弗里達的作品似乎屬于超現實主義范疇,然而事實的本質真的是這樣嗎?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墨西哥本土文化,其實質上是一種多元文化,它在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的碰撞交融下形成,它認同大自然的人格化和神性,墨西哥本土居民通常憑借直覺去認識和把握事物,在體驗的過程中,事物往往失去了它的自然性,從而轉化為充滿情感的直覺的對象。在這里,人和世界不是隱喻式的,而是現實的,墨西哥本土居民賦予大自然一切事物靈魂和與之和諧相處的精神對話方式。弗里達生長在這片土地,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文化,并受其影響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夢幻和現實在她的認知里同時存在,沒有距離,我們經常看到她的美術作品中有超乎尋常的表達形式,其實只是她的真實感受的一種表達方式,對于弗里達本人來說,這實際上是現實主義的體現,是她對自己的一種客觀反映,就連她自己都說:“她們認為我是個超現實主義者,但我不是,我從來不畫夢境,我畫的是自己的現實。”正如弗里達所言,她不屬于超現實主義畫家,那她這種魔幻奇妙的畫風到底屬于什么畫派呢?說到這里,我們仍然要從弗里達生活的墨西哥本土文化說起。由于歷史因素,墨西哥本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動蕩局面致使墨西哥本土居民的心理缺乏安全感、穩定性,為了維持心理平衡,他們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思維來理解生活、對待生活。于是各種荒誕離奇的事情都可以理所當然地存在于真實生活中,這種具有象征性、魔幻性、荒誕性等特質的藝術風格被稱為“魔幻現實主義”。德國文藝批評家弗朗茨·羅也曾解讀過魔幻現實主義,他認為:“魔幻現實主義并不是經過表現后來到這個世界的,而是始終活動著并隱藏在繪畫活動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就是用‘魔幻對神秘現實加以揭示。”這就不難理解了,深受墨西哥本土文化熏陶的弗里達用她魔幻的表現手法去描繪她的客觀生活,她用墨西哥本土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去理解生活,看似并非以正常秩序存在的事物,實際上是她對自我的真實記錄,由此說明,弗里達的這種藝術風格屬于魔幻現實主義畫派,而不是超現實主義畫派。
三、女性主義畫家?女性畫家?
弗里達作為一名聞名于世的女性藝術家,其絢爛傳奇的一生受到世人關注,尤其受到女性主義運動相關人士追捧。僅僅是因為弗里達是女性畫家,還是因為她的作品透露了女性主義運動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兩者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如何?女性藝術主要是說藝術家的性別和表現題材是女性,并且從女性視角去觀察世界,帶有明顯的女性意味;女性主義藝術也強調女性的藝術家身份、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但更側重作品本身對社會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社會性,其創作動機也多帶有女權主義訴求。弗里達的作品多描繪自己支離破碎的一生,自畫像是她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標簽。就女性藝術和女性主義藝術來說,她的作品的題材、女性意象符合二者的特征,這也是二者的共性。就其個性而言,女性主義藝術更側重于作品內涵對社會政治和民族意象的影響。從弗里達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弗里達作為女性藝術家也同樣去關注社會和政治,但本質上受到丈夫里維拉的影響,出于對里維拉狂熱的愛,并不是完全自主、發自內心地去關注民族和社會,是愛情的盲從促使這些活動和意象產生。我們從她的作品《兩個弗里達》可以看出,左邊身著維多利亞式衣裙的弗里達是她理想化的自己,右邊身著墨西哥傳統服飾的自己是丈夫里維拉期待中她的樣子,而她為了里維拉手持剪刀破壞了西化的弗里達形象。即使滿身鮮血也在所不惜,也表達了弗里達自己逐漸活成里維拉期待的右邊墨西哥式女人的樣子,這一切只為得到丈夫的愛與認可。從本質上來說,她只是展現了女性視角下的自己,并沒有在作品中突出女權主義的政治符號。20世紀同樣著名的德國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就是典型的女性主義藝術家,她的作品有《織工》《農民戰斗》《德國兒童在挨餓》《母與子》等,她的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多地關注和表現了對底層人民生活的擔憂、對戰爭的痛恨,傾注了更多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對和平的呼吁。她飽含深情的作品不光揭露了戰爭的疾苦,還鼓舞了為和平而奮斗的戰士,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弗里達的作品相對而言更多的是關注自己情感的抒發、母性的渴望、身體的病痛等,但終究在社會性和政治性方面無法與其他女性主義者相提并論,所以弗里達只是一位女性藝術家,不是女性主義藝術家。
四、結語
弗里達的一生是“肆意妄為,向死而生”的一生,她堅強、熱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是苦難的,又是絢爛的,正如丈夫里維拉對她的贊揚:“她的畫尖刻而溫柔,硬如鋼鐵卻精致美好如蝶翼;可愛如甜美的微笑,卻深刻和殘酷如同苦難的人生。”她把摧殘折磨她的傷痛變成了魔幻主義色彩,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絕倫、飽含深情、奇妙夢幻而不失真的佳作。弗里達是拉丁美洲唯一一個作品被盧浮宮收藏的女性藝術家,不管她是魔幻現實主義畫家,還是女性畫家,她的作品讓世界人民更多地去認識、了解墨西哥文化,其研究價值巨大,推動了拉丁美洲藝術的發展,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李颯.弗里達藝術中的女性意象:女性主義藝術與女性藝術比較之分析[J].美術學報,2006(3).
[2]王方晗.被強加的“女性主義”:弗里達的自畫像析論[J].齊魯藝苑,2011(5).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