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瑋
摘 要:攝影術從誕生開始,就一直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雖然之后隨著攝影理論的發展,攝影逐漸走出一條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道路,但是繪畫藝術的審美價值體系對于攝影師的攝影構圖及用光用色,一直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文章使用案例分析及比較分析的方法,分析國畫藝術的圖式語言對亞洲攝影的審美影響。
關鍵詞:中國畫;攝影;繪畫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關于數字影像技術結合彩色噴墨打印技術制作水墨風格紙媒影像藝術作品的技術開發”(B2018505)研究成果。
一、攝影與中國畫結合的歷史與現狀
談到將攝影技法與中國畫的意趣相結合,有一個人我們始終繞不開,他就是攝影大師郎靜山。郎靜山擔任過上海《時報》新聞記者,是中國第一批新聞攝影記者;創辦了攝影團體——上海中華攝影學社;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過攝影課,開創了我國攝影教育之先河;作品在國際上獲獎數百次,先后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美國攝影學會聘為高級會士,被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攝影組織聘為榮譽會員。1939年,郎靜山將現代科學攝影技術與中國畫的“六法”理論相結合,創出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子,“集錦之法”在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藝術之本,深得傳統藝術的精髓,真正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因此國際上對郎靜山的作品評價是“最現代的、也最中國的”。
即使是從未接觸過藝術教育的人,也能從郎靜山先生的作品中看出大量的中國水墨寫意畫的影子。郎靜山先生在沒有電腦后期的年代,運用自己一套獨特的暗房技術,在相紙上再現了自己對于東方哲學以及審美意趣的追求,其作品基本上是照搬中國文人畫當時的圖式跟審美趣味。這一嘗試打破了攝影一直以來強調“客觀”“直觀”的定式,將國畫追求的“象外之意”引入攝影,追求意境的表達以及“畫”外的功夫。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推進,隨著大眾民族文化意識的逐漸覺醒,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將汲取創作養分的目光瞄向了中國傳統文化,很多商業攝影師也將“中國風”更多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例如近幾年影響力很大的孫郡,他的作品就是將傳統中國仕女畫的形式結合到了時尚攝影作品中,并大獲成功,他提出的“新文人畫攝影”也成為一個新的攝影概念,對中國年青一代攝影師產生了深遠影響。除了對中國畫圖式的借鑒,還有不少攝影藝術家嘗試從精神內核上去繼承中國繪畫的審美。例如方肅的“心象風景攝影”系列,作者運用攝影的語言來表現中國寫意畫中所追求的意境跟哲思,雖然作品的形式是西方的、現代的,但是精神內核卻是東方的、傳統的。
二、中國畫的圖式語言特點及審美追求
要研究中國畫對攝影的影響,首先我們要了解中國畫的特點,中國繪畫經過幾千年發展,積累了豐厚的藝術理論及圖式語言,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文人畫理論。宋代黃休復提出“逸、神、妙、能”四格來評判文人畫的等級,北宋中期,部分文人士大夫開始把繪畫作品的“形”與“意”分開來看,如歐陽修說:“忘形得意知者寡。”沈括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蘇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蘇軾最先提出“文人畫”的概念,主張“詩畫本一律”,大力提倡詩畫結合,使之成為文人畫的基本特征之一。蘇軾較全面地闡明了文人畫理論,對于文人畫的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現代畫家兼理論家陳師曾說:“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的功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由此可見,中國畫的價值取向相較于西方繪畫,更強調畫面以外的東西,更強調意境,更強調一種感性的情感流露以及文人的意趣表達,更強調畫面形象的情感內化。
在圖式上,中國畫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三遠論”——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郭熙首次提出國畫構圖的“三遠論”,出自其論著《林泉高致》中的《山水訓》篇:“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三遠法”作為重要的構圖方法一直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沿用至今,正因為中國畫沒有西方繪畫那種科學透視理論的限制,所以在構圖上更加自由,更加主觀。中國山水畫所表現的場景素材雖然來自畫家對大自然的“師造化”,但最終呈現的作品整體,卻是畫家“得心源”的結果,實際上是畫家對心中宇宙理想狀態的一種投射。
中國畫第二個具有代表性的圖式特點是“計白當黑”,中國畫中的適當留白,是為觀賞者留出更多想象空間,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構圖手段。在構圖中對畫面留白的重視程度,中國畫絕對是全世界各種畫種中最高的。
“氣韻生動”作為南朝畫家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之首,一直以來是評價中國畫的最高標準。“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論·論畫六法》)相較于其他標準,“氣韻”是中國畫中較為難以理解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喜歡把難以直接觀測但又確實存在的東西歸為“氣”,例如“電氣”。那么繪畫中的“氣韻”到底是指什么?又如何“生動”呢?這在中國歷代畫論中,其實早有解釋,最為普遍的解讀是“氣韻”即“氣質與神韻”,“氣韻生動”是指繪畫不僅要形似對象,更要在精神風貌、氣質神韻上表現對象。
東晉顧愷之在其《魏晉勝流畫贊》中提出:“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遷想妙得”一詞主要指繪畫者將自己思想感受轉移到畫面中去,并且能與對象造型相結合。繪畫者運用聯想與想象,希望讓所描繪對象的氣質與神韻在作品中呈現出來,這一切都建立在作畫者對對象的深刻認識之上,先有“遷想妙得”而后才有“氣韻生動”。畫家畫一幅畫,不能只是簡單地描摹對象,那樣作品必然木訥呆板,缺少意趣,只有將對對象深入細致的觀察與豐富的想象力結合,才有可能將對象的生動意趣表達得淋漓盡致。國畫家往往寓情于景,例如宋人花鳥,看似表現花鳥蟲魚,實則借景抒情、寓情于物。宋畫的許多經典之作都是畫家們經過“遷想妙得”創作出來的。
三、國畫藝術對當代攝影審美的影響
(一)構圖方面
構圖上,當代攝影打破了傳統攝影構圖的桎梏,豐富了攝影的畫面形式語言。傳統攝影構圖在景別上分為遠景、中景、近景、特寫,從形式上,圍繞主體劃分了一些口訣式的構圖方法,例如框架式、黃金分割式、對稱式、三分法式、對角線式、透視牽引式等。在國畫藝術理論的影響下,中國攝影人逐漸打破了單純圍繞主體的攝影構圖方法,將國畫中的“計白當黑”“高遠、平遠、深遠”“虛實處理”等方式方法引入攝影構圖,逐漸走出一條“中式攝影構圖”的道路。
首先是“平面化”。在構圖中弱化透視跟體積感,強調“點線面”的構成關系(圖1)。
其次是“留白”。以大量的空白來擠壓畫面,能使觀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主體物,并且留給觀眾大量的想象空間(圖2)。
最后是“減弱或重構透視”。在構圖中減弱帶有透視效果的元素,讓畫面元素按自己的想象進行理想化的排列重組(圖3)。
(二)審美情趣方面
在審美情趣上,受中國畫“氣韻生動”“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理論的影響,當代攝影誕生了大量的以追求意境、追求“畫面之外”的作品,打破了傳統攝影重紀實、輕表達,重敘事、輕抒意的審美邏輯。大量畫意攝影、詩意攝影、禪意攝影的出現,就是例證(圖4)。
參考文獻:
[1]郭熙.林泉高致[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2]劉亞諫.中國畫道論[M].北京:中國書店,2012.
[3]吳穎媛.中國畫意境在攝影藝術中的運用[J].美與時代,2005(12).
[4]李化來.讀圖時代攝影與繪畫的關系[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
[5]陳大志,王飛.攝影,“水墨”之路:東方畫意攝影新解[J].數碼攝影,2013(7).
作者單位:
長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