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喆 王秋菊 韋春波 張愛忠 劉勝軍
摘?要:大學實踐和創新環節是豐富創新人才知識結構的重要保障。大學通過對本科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實踐機會,如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參與生產實習,對學生提供實踐項目和經費支持,組織創業創新大賽,幫助學生自主創業等,使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得到激發。
關鍵詞:大學生實習;創新創業;創新人才;科技園
Abstract:Universit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link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alents.The university provides various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for undergraduates,such as organizing students' field visits,participating in production practice,providing practical projects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students,organiz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s,and helping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so as to stimulat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internship;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ve talen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1 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體現為以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國家競爭力的重大舉措。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創新型人才資源的匱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力度不足等問題。
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生產實習是把學生的課堂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形式,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進入職場前工作的預演。通過實習和實踐,學生們積累了經驗、彌補了不足、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高校、科研院所和實習基地共同為將要畢業的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為學生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和創新自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實踐中的每一個環節,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調查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企業創造價值,為自己積累人生閱歷[1]。
2 實習參與方式的研究
主要從以下方面對大學生實習進行劃分,大致分為:
(1)根據教育實習地點分為委托管理教育實習和自主管理教定點教育實習和分散教育實習[2]。
(2)根據在同一單位實習的人數劃分為分散自主實習和集中實習,工科專業學生以由學院組織的集中實習方式為主、實習單位與專業對口度高[3]。
(3)根據組織實習的主體劃分為政府協調統一下的教育實習與學生自身積極尋求的社會實習[4]。
(4)多元化基地教育實習方式:到基地導師所在校實習、分散自主實習、頂崗實習、項目合作實習。聯合多方力量、構建交流平臺、完善培訓制度等最終構建多元化的教育實習模式[5]。
(5)通過對學生可就業能力的分析,根據實習的過程和方式分為統一實習和自主實習[6]。
3 大學生實習實踐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多數高校還是將創新實踐教育課程作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一部分展開教學,更多地傾向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而非創新實踐發展能力[7]。這也導致了在后續的創新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根據傳統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教學內容不夠新穎且不貼合社會實際發展狀況,在大量給學生灌輸書面理論知識之后,部分高校也沒有采取相應的教學實踐活動,來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并提升自己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實踐能力。
4 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人們的生活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深度融合,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商業模式從根本上顛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且政策條件良好,市場前景廣闊[8]。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是一種基于科學的培養理念而展開的教育系統,這里科學的培養理念主要包含良好的教育思想、科學的創新意識、正確的實踐認知等,而這些培養理念最終也會通過國家與高校制定的政策與制度表現出來。同時,科學的教學評價系統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根據在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學習與教學狀況,進行階段性的教學反饋總結,并將反饋結果返至教師處,由驕傲是根據教學反饋情況進行教學模式與方法調整,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活動的過程中,高校需聯合其他院校或教育部門建設并開放足夠的資源數據庫與實踐平臺。一般來說,主要有教師學習平臺,學生實踐平臺以及課內外的創新實踐平臺這三部分。
5 個人特質式創新人才的基本素養
本科階段是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環節。在進入大學之前,大多數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數理和文科知識,但是尚未對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大學本科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濃厚興趣,增強學生課程和實踐學習相結合,訓練同學間的合作和探索精神以及興趣點的挖掘[9]。在興趣的引導下,無論學生本科畢業后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還是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實踐,都將會有持久的驅動力。本科階段是學生身體心理逐漸發育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應用型和研究型創新人才應該在該階段完成創新能力的培育和激發。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上主要突出博學和專業兩個方面。高校完善的科研平臺和良好的基礎設施為本科學生科研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前期的準備。在科研導師的指導下,為有科研靈感和研究欲望的同學提供動力和基礎。高校為本科學生提供理論創新的同時,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和創新基地,為學生提供實驗、實習的機會,訓練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技能,并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有所創新,完成應用型創新能力的培育和激發,為其本科學業完成后成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做好準備。同時,大學教師執著于追求學術、關注社會民生的人格魅力,對創新人才的精神感召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創新人才人格的塑造者和榜樣。
大學實踐和創新環節是豐富創新人才知識結構的重要保障。大學通過對本科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實踐機會,如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參與生產實習,對學生提供實踐項目和經費支持,組織創業創新大賽,幫助學生自主創業等,使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得到激發[10]。
產業創新是國家競爭的核心和基礎。產業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反映,從發達國家發展來看,國家的產業創新能力強弱與創業型大學發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11]。在我國的創新體系中,大學不僅要承擔基礎研究任務,而且應該加強創新活動,促進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功能的有機整合,提升大學與產業的互動,以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6 大學科技園
大學科技園,也叫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就全球范圍而言,大多數大學科技園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立的,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在辦學模式上有學校主辦、政府主辦、企業主辦或多種形式聯合辦學等,都是以大學智力資源和科技優勢為依托,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是大學與企業聯系的橋梁,也是大學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或組合創新的重要空間載體。
大學科技園在國家和地區產業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外科技園及其在孵企業是以個人和市場運作為主,而在我國大學科技園的初創及早期建設過程中,大學和政府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大學科技園密切了大學與當地政府的關系,在發展中也展現出互惠互利的前景。
7 大學科技園目前存在的問題
中國大學科技園目前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
7.1 功能定位不明確
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系統應該是技術成果轉化和幫助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孵化,對于孵化完成的高新技術項目或企業應當轉移至高新技術開發區。但從實踐上看,大學的高新技術成果孵化為企業的過程風險相當高,并且即使孵化成功也難以在短期內盈利,只有形一定規模企業且運營一定時間之后才能獲得較大利潤[12]。因此,在大學科技園完成主要的任務過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難以在短期內取得回報的情況并不少見。正因為如此,大學科技園就更加需要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如政策性的撥款、貸款或補貼。目前,這些政策設計在大學科技園發展中“缺失”,只有臨時性的少量管理費用資助。顯然,這非常不利于大學科技園核心功能的發揮,也影響了難度較大的優質項目的孵化轉化工作的進行,更阻礙了園區內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7.2 科技園界限尚不清楚
科技園和大學都在為國家科技創新做出貢獻,其目標是一致的—為此,大學科技園應該為大學的人才培養出力,提供創業場地和設施;同時大學也應向科技園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包括最新的科技成果、一流的科技人才、完善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圖書信息資料等,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和應用。但這種互相的支持,需要通過盡量多的無形的手施以支持,難以完全依靠行政命令來實現。目前,科技園與大學之間一般存在著企業與股東的關系,并且兩方上層領導在認識上也達成一定的共識,但此關系及共識并未形成制度化的產物,有可能隨人員的變動而發生變化,從長期來看并不完全能夠保證科技與大學之間正面、積極、長期、穩定的關系發展,有必要加以規范甚至制度化。同時,有的學校由于歷史原因仍然將科技園當作學校的一部分看待和管理,但是對科技園的支持不足,使其難以實現辦園目標。大學與科技園之間不合理的關系,也導致科技園本身難以實現角色轉變,難以成為服務型的組織并進行市場化經營。
7.3 科技園的盈利能力較弱
大學科技園的基本任務為孵化高新技術企業,但其盈利能力較弱,收益水平較低。當前,國內的大學科技園主要收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租金收取,即科技園通過提供給院內企業的形式出租于入駐科技園企業,并收取相應的租金;二是服務費收取,即科技園通過提供給園內企業的服務來收取一定費用。由于國內大學科技園起步較晚,自然希望有很多項目和企業進入大學科技園,因此租金的收取往往會有很優厚的條件。而科技項目企業的高風險實行決定了在孵化階段,即使形成了科技企業,也基本上不盈利或盈利水平很低,因此相應的服務費用的收取也較低。因此。單純依靠上述兩方面收益,將難以維持科技園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如果科技園完全由政府財政補貼并以事業單位方式進行運營,會影響其適應市場活力的發揮,也不一定能夠取得突出的績效。而關于科技園是否參與高預期收益項目、科技園是否可以在盈利企業中持一定量的股份,以及政府通過采用何種方式對科技園進行補貼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8 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及推進大學產業規范化建設
推進大學產業規范化建設,關系到大學當前的改革與未來的長遠發展[10]。我國大學必須堅定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大力發展大學科技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帶動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才能實現科技、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當前,我國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普遍增強,技術市場的完善降低了大學與企業技術供求方面的信息不對稱,產學研的合作日漸緊密,大學對地方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大學開辦企業的目的應著眼于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加強產學研合作,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和民生問題,體現大學的社會責任。推進大學產業規范化改革,不等于忽視大學轉化科技成果、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不等于忽視大學服務社會的根本職能[13]。相反大學應采取戰略技術聯盟、合作共建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與地方企業的合作,進一步發揮高校的科研積極性[14]。
大學科技園所涉及的管理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對不同區域配套制定相應的優惠稅收政策,使國家大學科技園產業能夠享受到相應的稅收政策,以支持園內的高科技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和各大學科技園區的相對平衡發展;對于有發展潛力的國內高新技術企業,根據企業的年度評估考核情況擇優支持上市;促進國內大學科技園與國外先進的大學科技園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大學自身要從校領導班子建設、自身資源挖掘、社會資金投資支持,孵化場地及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人在引進等多個方面給予更加有力的支持[15]。
9 結語
大學生在進行創新活動時離不開靈活、跳躍性思維跳出傳統的條條框框,因此,靈活、求異、開放的思維方式是當代大學生進行創新實習實踐活動所應具備的條件。同時大學生創新創業也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參與實習實踐的新的方式的探索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煉,王新鳳.我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大學生實習難題的解決路徑[J].現代教育科學,2017(06):85-89.
[2]謝培松.教育實習模式:類型、涵義與評價[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5(03):26-28.
[3]施小平,羅三桂.大學生實習與就業關系的實證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2):47-51.
[4]李碧榮,任北上,李延波.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基地多元化實習方式的構建——以廣西師范學院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4(01):167-169.
[5]姜月,肖志平.大學生社會實習方式初探[J].消費導刊,2010(03):164.
[6]鮑威,劉薇.高校畢業生可就業能力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01):48-55.
[7]王秋菊,崔一喆,張愛忠,倪宏波,王春仁,鞠曉峰.現代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14):173-174.
[8]張鋮彪,林驍邦,周迷界.應用技術型院校大學生實習平臺構建思路[J].智庫時代,2018(24):181-182.
[9]耿彬,趙鼎洲.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3):93-94.
[10]黃國清,王博,祝愛錦,舒鄧群.高等農業院校動物科學本科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討[J].草業與畜牧,2012(12):57-59+6.
[11]董小平,楊麗穎,龐艷榮,李敏.基于大創項目的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方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1):106-107.
[12]董良峰,劉媛.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型方向及實踐方式[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03):114-116.
[13]于奎龍.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構建“專業教育+行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07):42-44.
[14]李曉君,王志敏,曹琦,楊延,和敏.涉農高校系統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334-335+337.
[15]羅梅,周建于.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文學教育(下),2019(05):17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GJC1316137)
作者簡介:崔一喆(1979—?),男,漢族,黑龍江雞西人,博士,高級職稱,研究方向:動物醫學教學改革。
通訊作者:王秋菊(1979—?),女,漢族,黑龍江海林人,博士,高級職稱,研究方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