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誠 郝書俊 聶立肖
摘?要: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是建設一支適應需求、實力過硬的應用型教師隊伍,而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能夠有效保障教師隊伍建設,激勵教師發展。教師獎懲、職稱評聘和職務晉升的主要依據就是考核和評價,然而,傳統的教師考核評價方式,已不能滿足轉型發展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的需求。因此,高校應優化考核評價機制,使其切實發揮基礎和導向作用,真正服務于教師發展,也有利于推動應用技術型高校評價機制改革。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高校;考核評價;機制優化
近些年,河北省的許多高校對教師考核評價改革不斷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但部分新轉型的應用型高校是在原有的高職高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師資整體構成還遠不能滿足應用型高校發展對師資能力的要求。同時,部分應用型高校對專業教師績效考核、評價依然采取的是與學術型大學基本相同的傳統模式,這一模式仍然采用科研與教研成果相結合的方式,幾乎沒有突破,也未能體現應用技術型高校自身及學校辦學特色。因此,因地制宜地做好教師的考核評價工作,探索科學合理的應用型高校教師分類考核評價機制,對于激勵教師提升和轉型,解決應用技術型高校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應用技術型高校教師分類考核評價的根本原則
(一)高校定位與辦學特色相結合
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決定了不能照搬傳統學術型大學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模式,應注重自身專業、辦學特色,同時結合自身的轉型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做好教師的考核評價工作,探索建立以分類管理為基礎的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全力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個體差異與職業共性相結合
無論對什么類型的高校教師進行評價,其對師風師德、教學水平、科研能力、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職業要求是一致的,例如在師德師風問題上的一票否決。但是,具體到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專業特色,對教師采取分類考核評價時也應體現個體差異性原則。例如,各個學科專業有專門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和成果自然不同。因此,考核內容與形式要與學科特點緊密結合,激勵教師發揮自身的專業或科研優勢,做到共性與個性的相互融合。
(三)業績數量與崗位表現相結合
在科研數量和教學表現考核量化過程中,要注重定量和定性的有效結合。既要注重教師的科研、論文及業績的數量表現,也要重視教師在職業道德、課堂效果、專業成長、實習指導以及服務地方過程的具體工作表現和社會口碑。科研業績與工作表現的有機結合能激發教師認真地履行職責,并不斷追求進步的積極性。
(四)社會服務與專業發展相結合
考核應注重考核教師在社會中提供的公益性服務、對地方和行業經濟提供智力支持的情況,不斷加大對教師在校企合作與協同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同時,也要注重考核教師在企業實踐、在職培訓、教學競賽、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實際表現,不斷強化不同崗位教師職業的分類規劃指導,從而促進教師可持續性發展。
二、完善教師分類考核評價體系的相關舉措
(一)完善政府頂層設計
政府應在政策、法律和規章制度等方面及時進行協調,推動高校的“分類辦學”和“轉型發展”。出臺有利于應用技術型高校師資建設的政策文件,指導高校制定不同類型教師的考核評價,以利于應用技術型高校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重點專業和發展方向等,分類開展好不同崗位教師的考核評價工作。
(二)夯實師德師風建設
通過學生、學科組以及校教學質量監管部門三維一體的全面考察,考核教師在政治作風、課堂教學、實訓指導、個人素養上的表現。師德師風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度,量化師德考評指標,將教師在教育教學、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中的“師德表現”具體化。重點加強教學紀律考核,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規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同時加大對教師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環節設置等的督導力度,定期開展課堂教學政治紀律專項檢查。
(三)健全內部管理機制
為了更好地分類管理和評價高校教師,高校要進一步完善的教師管理機構。一是,完善教師發展中心的職能。通過高校教師中心統一考核評價,考核評價的結果會提供給學校的各個學院和部門,以此進行管理和使用,減少產生影響評價不公平的可能性;二是,完善校、院兩級管理考核和評價的機制,人力、財力進一步向二級學院等一線部門下沉,確保學校的二級學院能結合本學院教師隊伍和結構特點,制定出符合本學院教師職業發展的評價考核方案;三是,完善評價考核監督機制,探索從社會第三方的專業角度對考核評價機制進行評估,為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及崗位管理的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完善分類管理體制
一是,準確把握河北省職改辦關于高校職稱“自主評審權”和“分類評審”的政策,改革現有的職稱評審評價體系,弱化名譽稱號、學歷和資歷條件,強化教師在學科建設、實訓實踐、社會服務、指導學生等方面的貢獻,真正科學合理、公平公正地實行分類分層次職稱評價。二是,進一步完善校內教師崗位的分類管理及考核的維度。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依照自身的發展定位和目標,對教師實行以崗位類型、工作職能及任務目標作為基礎的分類管理。例如設置以基礎理論教學為主、以實踐教學為主、以科研創新為主等不同的教師崗位。同時,進一步完善同類崗位教師的職業發展路徑。例如,科研類教師崗位的設置可以和職稱相匹配。職稱越高、主持的課題或科技項目級別越高,對應的崗位職責和要求則越高,做到正確引導,完善教師職能配置。
(五)注重科研轉化創新
一方面,科研要注重對接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自身辦學特色,不斷完善科研評價導向作用,重視不同崗位類型的教師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擁有“階段性的代表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只重數量的科研評價傾向;同時,根據不同學科領域、層次的教師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標準。如自然科學領域著重于技術創新,社會科學領域著重于理論創新;應用研究的教師著重評價其創新能力、成果轉化效益、對地方產業發展的貢獻等,基礎研究的教師著重評價其創新性思維,提出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以及學術水平等。
另一方面,科研要注重進一步加強為社會服務的能力。應用技術型高校更應不斷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不斷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例如,在考核社會實踐型的教師時,考核評價的重點應放在是否對我省地方經濟和學校發展做出相應貢獻。考核的內容具體包括:第一,在實踐單位的工作表現、實踐任務的完成情況;第二,社會實踐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開發等工作結合的成就;第三,學以致用,將所學運用到實踐教學中的能力;第四,開展技術研發、技術創新方面的成就,以及成果轉化所帶來的社會效益。
(六)完善配套激勵機制
高校教師考核評價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激勵不同崗位的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為此應進一步完善分類考核評價下的激勵保障機制,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投入度。一方面,高校要杜絕平均發放或按級別標準發放績效薪酬,要以業績和貢獻為導向,合理的區分度才能有效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對不同崗位類型教師的績效薪酬實行積分量化,對績效薪酬進行定價,實施比較和換算。量化的標準也要按照教師學科、類別、崗位等分類制定。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等方式的收入,可部分用于獎勵性績效,對做出貢獻的教師進行獎勵。另一方面,高校和院系要給予老師轉崗的自由,從而能夠使教師對自身準確定位,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三、結語
完善應用技術型高校教師分類考核評價機制,一方面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積極性的調動,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更好地管理、考核師資隊伍,對促進學校轉型發展及形成辦學特色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雷文靜.應用型高校教師分類評價與教師發展探究[J].高教論壇,2018,(2):113-115.
[2]李鋒,尹潔.國內高校教師分類評價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6,(6):79-80.
[3]田曉慶.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的分類發展機制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11):231.
[4]伍嬋提.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分類評價探討[J].價值工程,2016(5):252-253.
[5]陶沙.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績效“分類考核”初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5):122-124.
[6]王麗梅,何喜軍.高校教師分類考核體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82-84.
[7]張仕英.基于分類管理的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研究[J].管理觀察,2018(14):117-118.
[8]李輝,賈曉薇.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
課題:本研究為2020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RS-2020-3033);課題名稱:河北應用技術型高校教師分類考核評價機制研究;課題負責人:譚誠,工作單位:河北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