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芳

與飛機的試飛員要飛出一架飛機的極限數據類似,降落傘的試跳員也是來驗證一具降落傘的設計極限的。一具降落傘合不合格,必須通過試跳員多次試跳檢驗,才能放心發往部隊。如果空降兵需要高空跳傘,試跳員就要去到6000 -7000千米的高原作業;如果部隊需要保證高寒地區的空投空降,他們就要挑戰零下50度的極限;如果需要驗證低空跳傘時降落傘是否能夠順利打開,他們甚至就要面對幾秒間的生死考驗。
目前全國從事這項職業的只有十幾人。空降兵出身的李軍,1994年被特招為降落傘試跳員。最開始他覺得這是一份還不錯的工作,自己能夠勝任,還有點挑戰性。直到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危險和傷病,恐懼、退縮,這些情緒李軍都曾經有過。
為了驗證降落傘的環境適應性,去荒漠、雪山都是常事,一年最多的時候300多天在外試驗。很多時候,他都在追問自己究竟為什么從事這項既危險又鮮為人知的工作?
有一些難忘的瞬間,李軍至今記憶猶新。“最嚴重的后果就是空中受傷。那是很恐怖的,因為在高空中誰也幫不了你。為了跳傘我兩條腿的韌帶都斷過。最嚴重的狀況就是離開飛機才發現麻煩了,連接大腿和小腿的韌帶斷了,大腿和小腿受傷分開了,非常痛,但也沒辦法。離開飛機才出現,就是一瞬間的事。”
在一次又一次的堅持和跳躍后,李軍終于找到了答案:“一具傘就是一條生命。你都不敢跳,你都怕碰到風險,那會怎樣?這個事情一定要有人干吧?只有我們跳得越多,問題發現得越多,戰士們才越安全。這就是我們這份工作的真正意義所在。”
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一路走來,李軍空降空投試跳團隊“試”字當頭,敢為天下先。面對每型空降空投裝備的研發、設計、定型、交貨這一系列急難險重的試跳任務,他們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用生命做賭注、在風險里求生存。

每一次出征,李軍和他的團隊都是在用生命書寫輝煌。二十多年來,他一次又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越是危險時刻,越是沖在最前面。
新品科研試跳是一項充滿挑戰、驚險刺激的高危工作。而低空大速度真人試跳,是我國跳傘高度最低、不能帶備份傘的一次試跳,從離機到著陸只有幾秒鐘。萬一產品設計有一點點瑕疵導致降落傘打不開,試跳員就會自由落體,根本來不及反應。
接到這一試驗任務時,李軍不敢告訴家人,他悄悄留下一封遺書就出發了。
冬季的試驗場,刺骨的寒冷,佩掛整齊的李軍與四名勇士登上了飛機,螺旋槳飛速轉動起來,現場的氣氛緊張極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李軍站在機艙門口,定了定神,閉上眼睛縱身一躍,第一個跳了下去……創造了國內跳傘最低高度紀錄,打破了世界紀錄。這次試驗取得了第一手試驗數據,為產品定型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為裝備部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李軍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這次試驗中自己當時的感受:“(高度)非常低,根本就不需要帶備份傘,帶了也沒用,就是帶了也打不開。跳下來,開傘穩定幾秒鐘就著陸。如果不開傘,總共幾秒鐘就著陸,就這么快。”
2014年,我國空降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綜合性試驗,在海拔數千米的高原進行。10月的高原空氣稀薄,氣候寒冷,李軍一到試驗場地就出現了頭暈、嘔吐、窒息等高原反應,倒下了。
“別跳了,這個家不能沒有你,”數千里之外的妻子聽說丈夫嚴重高原反應,心疼地哭訴著;“身體是第一位的,趕快撤到安全區。”試驗現場的公司領導看到臉色煞白的李軍焦急地命令。
跳還是不跳?李軍也陷入到深深的思想斗爭中。如果不跳,為了這次試驗幾百人整整準備了一年的心血將付之東流;如果強行跳傘,就有可能永遠躺在這片陌生的土地,再也見不到日夜思念的家人。
一邊是祖國的航空事業,一邊是自己脆弱的生命,在兩難的選擇面前,稍事調整的李軍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戰斗力,帶上武器裝備、背上傘具毅然決然地登上了飛機。從第一架次到最后一架次,他場場不落,圓滿地完成了各項試驗任務。他們的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績,為裝備定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空降兵全疆域執行任務的能力提供了技術裝備保障,提升了部隊戰斗力。
他是中國第一個挑戰高原的勇士,他像雄鷹一樣振翅翱翔,再一次征服了碧空藍天。
英雄無畏,是因為責任在肩。將戰士們的生命安全扛在肩上,這是李軍給自己的責任。26年來,他成功試跳了3000多次;帶領團隊打破高原地區空降空投瓶頸,開辟了我國最寒條件下空降空投先河,刷新了我國最重空降空投總質量紀錄。成功完成了與運20的完美配試,使得中國空軍戰略投送能力取得跨越性發展。他們創造了“最低”“最寒”“最重”“最高”等國內空降空投紀錄,協助科研人員讓國產空投空降裝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李軍今年已經49歲了。按照規定,試跳員52周歲以后就不讓跳了。盡管身形看起來依舊高大威猛,但歲月的風刀霜劍,也在這個膚色黝黑的漢子臉上留下了深深印記。就算如此,從他堅毅的目光和淳樸的話語中,依舊可以感受到他對于試驗跳傘事業的熱愛和不舍。
“我還在跳,現在感覺自己還行,可體力上確實不如年輕的時候。現在能用我的技術,能用我的經驗,在科研階段能多提點意見,我認為這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26年來,他見證了我國空降空投裝備的飛速發展。從單人到雙人,從圓型傘到翼型傘,甚至現在更加智能化的降落傘,走向了世界領先水平。他也見證了這個有些冷門、有些小眾的項目有了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他說,如果再回到1994年,他仍然會選擇成為一名試跳員。
盡管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但是這份特殊的職業也帶給了李軍普通人也許永遠都無法體會的美好感受。“有時候你上的高度夠了,幾十分鐘你就順著氣流飄,山河、地面、城市或者是公路,都能看得很清楚。有幾個人能在這種環境下去看祖國美好的河山?”
李軍再次表達了他對于降落傘試跳員工作的熱愛和希望,他說:“我們試跳了很多產品,這是我們的夢想,也是我們的光榮。因為我們跳的傘越來越多,性能越先進,就說明我們的國家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