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萍
摘 要:唐代是中國文化空前發展的時代,詩歌的造詣達到了頂峰,繪畫藝術也有巨大成就,以此為背景,文人墨客用詩作為橋梁,以寄意作為目的,在詩與畫二者結合的基礎上把題畫詩進行推廣。杜甫的《天育驃騎歌》是一首著名的題畫馬詩,寓情于景,題詠與寓意相結合,體現出詩人對瘦硬健勁、剛健俊朗的繪畫手法的推崇,同時這首詩在詩理畫意的互滲中為唐代題畫詩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杜甫;題畫詩;《天育驃騎歌》;瘦硬健勁
詩歌和繪畫是相輔相成的藝術,它們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郭熙在《林泉高致·畫意》中曾這樣描述兩者之間的關系:“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歌和繪畫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如詩歌表達的“意境”與繪畫表達的“意趣”相似,同時詩歌和繪畫都力求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作為關系密切的兩個藝術門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成為我國詩畫藝術的標桿,也是詩畫藝術和諧統一的表現。
題畫詩的定義分為廣義的題畫詩和狹義的題畫詩。廣義的題畫詩是指觀畫的人依據畫作表現出的內容賦以詩歌,借以表達個人的審美,抒發情懷。此類題畫詩可以出現在畫上,也可以不出現在畫上,單獨存在,詩人常常會在題畫詩中抒發個人的人生際遇、潛藏家國之思、分析繪畫風格等。狹義題畫詩是指畫家在完成一幅畫作之后,為了更好、更清晰地表達畫面傳達的意趣和內容,一般會通過自己構思題寫詩歌,畫作內容與詩歌密切結合。
中國題畫詩的發展歷經了漫長的過程,它以詩的形式出現,結合繪畫的藝術,逐漸發展壯大。關于題畫詩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大多數學者認為題畫詩在六朝時期已經出現,但此時還未形成系統,多數只是對畫面的內容進行簡單描述,一般不涉及詩人對畫面的體悟和感慨,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題畫詩。但它發展到唐代已逐漸趨于成熟,其中杜甫為題畫詩的成熟做出了巨大貢獻。題畫詩之所以在唐代發展并成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繪畫藝術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批技藝高超的畫家,繪畫流派眾多,并且此時一些總結繪畫理論的著作相繼問世,這為題畫詩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次,唐代也是一個詩歌大繁榮的時代,各種題材的詩歌層出不窮,題畫詩作為唐代詩歌的題材之一,也得到了相應發展,如杜甫、王維等人的詩作,杜甫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詩人。此外,題畫詩的發展還與唐代的社會有關,唐朝民眾有豐富的社會交際活動,詩人常常以詩文作為交際互動的工具,用詩作來送別友人、安慰親朋、干謁權貴等,其中題畫詩就是其中的一類。這三方面的原因共同推動了題畫詩在唐代的發展和成熟。
1 題詠與寓意結合
杜甫在他的題畫詩中將詩的語言功能融入繪畫,使詩歌形神兼備、獨具匠心,傳達出外在的形象和內在的神韻。其創作的《天育驃騎歌》就集中體現出瘦硬健勁畫馬的藝術風格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心境,題詠與寓意相結合,是有所寄托的詩作。
1.1 詩情與畫面交融
《天育驃騎歌》是一首典型的題畫詩,是杜甫于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所作。這一年的春天,杜甫移居遷往長安,在南城之下的杜城居住;秋冬交替之時,又遷移到距離長安城東北120千米的奉先縣(今天的陜西省蒲城縣),在縣衙的公舍里居住。所處境況凄慘悲涼,但杜甫此時的伏櫪之志并沒有完全泯滅,因而寫作了這篇激昂慷慨的詩篇。
畫馬在唐代是一個較為常見的選題,這一時期涌現出眾多擅長畫馬的大師,呈現出健壯雄碩、瘦硬健勁兩種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①杜甫的《天育驃騎歌》運用歌行體的體式寫作,將皇家天育的駿馬作為題詠的對象,鋪陳其事以歌和之,開合自由,句式多變,展現出駿馬瘦硬健勁的畫面,在行云流水的描述中表情達意。詩的前八句寫了畫上駿馬的英姿、炯炯有神的雙目以及骨相的自然天然。其中,開頭兩句直接描繪了駿馬的出眾之處,以工筆重彩的詩句突出描寫了馬的黃耳、天骨、瞳孔、棕毛等,顯示出駿馬剛健的神韻,勾勒出一幅無形的駿馬圖。后半部分開始回顧太仆馴養此馬的情景,撫圖興嘆。當年身任太仆的張景順在監牧訓練時發現了這匹清俊的寶馬,便命令馬奴頭目牽著寶馬送往皇家的天育馬廄,由專人負責飼養,給予特殊照顧。當時國家馴養馬匹四十萬,張公哀嘆這些馬都是下等馬,唯獨給它畫像以傳給世人,并且張掛在座右去欣賞,長時間觀賞更覺它的形象新。太仆張景順感傷知馬者難遇,由圖畫展開,將馬的畫境與作者的詩境巧妙結合。最后一部分在畫面中生發感慨,道出了年深日久的良馬已經死去,空留一張圖像到如今。感嘆馬畫得再好又有什么用,現在已經不能健步追風云!接著又感嘆如今難道真的再無千里馬了,只因現實沒有王良、伯樂這類相馬師,致使良馬被埋沒,死了也就白白地死去了!如今已不復當年,空有矯健的步伐卻沒有可以馳騁的場地,感嘆今無識馬的王良、伯樂,良馬被埋沒。在這里表達對馬的惋惜之情的同時杜甫也在說自己,感慨自己空有滿腹的才氣卻沒有人賞識。不論“千里馬”,還是“汗血寶馬”,句句都在說真馬,句句體現畫馬,而如今卻變成“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的境遇,這也反映出詩人借馬來感嘆自己的不幸遭遇。
1.2 議論生發于題畫
杜甫在他的題畫詩中常常表現出一個特點,即借助所題詠的對象發出自己的評論、見解,在題畫中發出議論。如《杜詩詳注》中的記載“其法全在不粘畫上發論,如題畫馬、畫鷹,必說到真馬、真鷹開出議論,后人可以為式”。在《天育驃騎歌》中,“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今之圖畫無乃是”領起的前八句寫了駿馬的英姿、風骨,最后一句筆鋒一轉,生發議論,引出了良馬已死,再無伯樂,對自己、對天下壯志未酬之人的感慨,對當時人才不被重視的社會現實的反思。杜甫在題畫詩中生發議論的手法對后世詩人題畫詩的創作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2 詩理畫意的互滲
題畫詩通過對畫面進行“以形寫神”的描述,詩人通過觀者的視角,用詩的筆調描摹出具體的畫面,將詩歌理論和繪畫理論有機融合,彼此滲透。杜甫在《天育驃騎歌》中的詩畫互滲具體體現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真中見畫,畫中見真”兩個方面。
2.1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唐代,人們對詩歌和繪畫都有相同的藝術追求,即對意境的追求。蘇軾在評論王維的詩中說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①。杜甫在《天育驃騎歌》中也體現出了詩畫結合、相互滲透這一特點,他將駿馬挺拔傲立的身姿、健碩強壯的骨骼描繪得準確到位,氣勢洶洶,其英姿意態躍然紙上,用詩句展示出馬的清瘦俊朗、英姿颯爽的畫面。從這些對馬的形態、身姿的描繪中,可以清晰地感知詩中的畫面,即杜甫為馬的工筆而題,寥寥數字,將駿馬畫面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通過詩歌中形象的畫面也可以觸摸到詩人的情緒和思想,即杜甫心中懷有的伏櫪之志,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延伸出了視覺不能表達的東西,于和諧統一中抒發出懷才不遇的喟嘆,寄托深遠。
詩歌與繪畫作為藝術的兩種表現形式,在創作和審美上存在共同特點,將詩歌的意境入畫,可以將作者的感情得以體現,增加詩歌的畫意之美。同時,繪畫的意趣吸收詩情,又可以增加詩意的美感,在詩情畫意中彰顯詩畫的統一。杜甫在《天育驃騎歌》中把題詩作為手段,以寄托寓意作為目的,這種詩畫交融、“意生象外”的書寫,既促進了唐代題畫詩的發展完善,同時也表現出詩人深厚的詩畫功底和卓越的藝術修養。
2.2 “真中見畫,畫中見真”
杜甫有20多首題畫詩,大多數都展現了“真中見畫,畫中見真”的特點,陸時雍在評論杜甫的《韋諷錄事宅操將軍畫馬歌》中就說道:“詠畫者多詠真,詠真易而詠畫難。畫中見真,真中見畫,尤難。”②可以看出題畫詩要求詩人在歌詠畫面時做到真實,而想要在畫面中表現出真實,在真實中傳達出畫面,是很艱難的事情。在杜甫的題畫詩中我們則可以看到“真中見畫,畫中見真”,杜甫擅長以精煉的筆法形象地表達出所描繪事物的神韻以及真實的繪畫圖景,如在《天育驃騎歌》中對駿馬眼睛、耳朵、瞳孔、骨骼的描述,傳達出其神韻,表現了駿馬形象的真,體現出瘦硬健勁的繪畫手法。
杜甫以詩人的角色,通過題畫詩來傳達他對作畫的美學觀點,展示出對繪畫藝術品鑒的高超水平。其中“寫真說”這一理論觀點是被杜甫所認同的。在《天育驃騎歌》中,從“故獨寫真傳世人,見之座右久更新”這一句可以看出杜甫認為繪畫這一門藝術要達到“寫真”的高度,只有將詩中的畫面真實地表達,才有可能使馬瘦硬健勁的特點得以完美體現,才能逼真地傳達出馬內在的精神以及題畫詩的繪畫美。
在《天育驃騎歌》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對畫家作畫的審美趣味、技法、風格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在畫馬時,要有瘦硬健勁的風格;能夠奔騰馳騁的寶馬,應該具備“鋒棱瘦骨成”的特性,這樣方能達到上述的真實。在《天育驃騎歌》中,杜甫贊賞天育駿馬雄杰的神態,駿尾一甩朔風便呼嘯而起,這種瘦硬的駿馬像龍一樣的桀驁不馴,神態千變萬化,卓然而立伸張著偉岸的骨架。由此可以窺視出,在“真中見畫,畫中見真”的指引下杜甫對瘦硬健勁這一繪畫手法的推崇。
3 小結
各方面的原因造就了題畫詩在唐代的發展和成熟,把題詩作為橋梁,以寓意作為目標,是唐代題畫詩慣用的手法。杜甫在《天育驃騎歌》中借助馬的遭遇和結局寄托著自己的際遇,含蓄而深刻,既突出了對駿馬的贊嘆,又有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懷,在唐代題畫詩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對杜甫《天育驃騎歌》寓情于景、題詠與寓意相結合的論述,對詩理畫意互滲的相關分析,體現了杜甫對瘦硬健勁畫法的推崇,也啟發我們在研究唐代題畫詩的過程中,加強對題畫詩理論的探究,從而更好地傳承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張晶.杜甫題畫詩的審美標準[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6):43-47.
[3]劉繼才.中國古代題畫詩釋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