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烈
摘 要:通過研究清代隸書的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來總結清代隸書的風格。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隸書的發展,并重點探討漢隸對隸書發展的藝術影響。隸書的發展對當代書法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漢隸;清代隸書;藝術影響;分析策略
清代是我國由帖學向碑學演變的重要時期,在我國書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清代隸書名家輩出,風格多變。但是,清代隸書在發展的過程中無不受到漢隸的影響。只有對漢隸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才能夠真正地了解清代隸書的演變和興盛。
1 漢隸的演變
西漢時期我國的隸書已經初具規模,字形和筆畫都已經具備一定的特點,字體所呈現的意向已經超過了其本身。最早的隸書形狀較為扁平,多以方折筆畫為主,線條非常流暢。發展到后來,隸書越來越簡便,并逐步流入社會中。隨著隸書越來越成熟,開始出現了“蠶頭燕尾”的重要風格,左邊和右邊的筆畫逐步延伸開來。到了西漢中后期,更多的人開始用隸書來記載史實,這也給后人留下了多寶貴的文字資料。
2 漢隸的特征
2.1 漢隸的線條
漢字的重要特征體現在線條上,隸書的美感也和線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篆書圓而轉的筆畫是隸書的原型。人們在書寫過程中會將隸書的筆畫朝著方且折的方向發展。①隸書發展成熟后,字的線條變得更加簡單而工整。
2.2 漢隸豐富的筆法
漢隸的用筆非常豐富,幾乎每個起筆、行筆和收筆都會有細微的變化。“一波三折”是漢隸最重要的特征。漢隸中的起筆包括藏鋒和露鋒兩種,筆法曲中有直,充滿變化。在實際運筆時要求手腕能夠靈活用力,寫出的字沉穩而富有美感。如果運筆的速度較快,會給人一種流暢的感覺。漢隸中的撇和捺不斷地伸展,整個字不斷地向外擴張。如果字是左右結構,左邊和右邊的字形會相互呼應,雖然整個字是靜止的,卻能夠給人豐富的動感。
2.3 漢隸的形體美
所有的漢字都屬于方塊字,不同的字也是在“方”的基礎上不斷變化的。如果說小篆表現的是長方形,隸書表現的就是正方形,漢隸表現的是一種獨特的形體。漢隸更容易給人以飄逸的美感。
3 漢隸對清代隸書發展的藝術影響
3.1 更加飄逸靈動
鄭簠是清代隸書的代表人物,他的隸書深受漢隸的影響。當然,他在隸書上的成就并不是一天兩天取得的,而是經過數十年的時間。他的隸書不僅非常工整,而且典雅俊美。更重要的是,他的隸書脫離了前人條條框框的束縛,內部的筆力出現了少許的變化。鄭簠所處時代的學習資料非常少,但是他確實具備一定的超前意識,其隸書書寫的風格更加靈動,最終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他在苦練中一改前人的習氣,并領悟到了漢隸中古樸而高深的意境,最終讓漢隸的精髓發展到極致,甚至帶動了清代隸書的發展。我國的山東、河南、山西和其他地方都留下了鄭簠的足跡,最終讓漢隸取得更好的發展。
當然,鄭簠的書法也不是全無局限性的。他的書法全部來自《曹全碑》,雖然其視野有所開闊,但是后世可以參考的數量卻很少,創新的程度自然受到了一定阻礙。②因此,他的作品中缺乏古意,甚至沒有能夠完全突出漢隸的靈魂。但是,他在隸書上的成就在清代已經算較高的了。
3.2 開闊了藝術空間
鄧石如作為清代著名的隸書學家,他將隸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除了沿襲漢隸的風格外,更是讓清代的隸書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他作為一介布衣,創作的隸書一反當時的常態,以無限的創意挽救了當時漢隸的頹勢。鄧石如是一名純粹的藝術家,他的人生是自由自在的。他通過游歷名山大川領略漢隸的精髓,他的隸書作品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之感,整體結構非常緊湊,用筆挺拔,具有很強的個性,拔高了漢隸的境界。鄧石如一生的藝術成就很高,就是因為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藝術創作中。
回顧以前的隸書,多數千篇一律,但是鄧如石是一個渾身充滿藝術細胞的人,他將漢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漢隸變得更美。鄧如石的漢隸作品多數充滿極其強大的意境,奇特而質樸。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看,他的漢隸從形體上有了突破,具有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鄧如石的漢隸作品并不是一味地進行臨摹,而是將不同學派的漢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后期的隸書以小篆為主,多數是以李斯的隸書為基礎的。但是,鄧如石同樣沒有臨摹別家的字體,而是突破了李斯的隸書風格,取其精華并將其融入隸書內部。他將方筆和圓筆相互結合之后產生較大變化,因此,他所書寫的隸書整體結構偏長,線條又富于變化,雄渾而厚重。
3.3 彰顯時代特征
漢隸的細節之美到了清代更是發揮到了極致。伊秉綬在清朝為官,勤勉自居,而且注重文化修為,在為官期間非常厭惡恃強凌弱的現象。雖然他也很喜歡繪畫,但是更擅隸書,可以算作是清代隸書代表人物之一。
伊秉綬的隸書來源于漢碑,但是在書寫時學習了漢隸的力度、章法和氣度。他工于細節,并更好地掌握了漢隸的精髓。他更喜歡自行創作隸書,用筆以中鋒為主,筆畫也有著方圓的特征。同樣,伊秉綬沒有臨摹別人的字體,而是將每一筆的細節做到實處。因此,他寫的隸書看似內斂平直,實際顯得非常蒼勁、雄渾有力。他在處理隸書的細節時重視行筆間的平直有力,筆畫沒有多少的跌宕起伏,卻顯得圓潤而飽滿。也正因為他重視細節,所以行筆間多數墨色顯得非常飽滿,從看似靜止的隸書中可以看出靈動。伊秉綬的作品平整而大氣,不會顯得險峻,更顯質樸。
與同一時期的其他書法家相比,伊秉綬的書法作品格調非常優美,境界也非常高深。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他沒有采用提筆的操作,下筆非常坦率,字體多數自然脫俗。從他的隸書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奇趣之美,即便在平凡中也蘊藏著偉大。他后期寫的隸書作品線條都非常豐富,錯落有致的風格更打破了整體的格局,不同的筆畫更提升了字體的空間感,每一個字所占有的空間也發生了變化,脫離了所謂的條條框框,可謂是最能夠提升時代感的作品。①
傳統的漢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處理實際字形時會非常勻稱。伊秉綬就從此入手,試圖讓字體變得更加方正。他在學習傳統漢隸的基礎上將隸書的空間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在豐富字法之后來表現出非常濃郁的金石味,避開了整齊呆板的感覺,行筆不僅顯得更加有力,節奏也顯得非常緩慢,最終的線條也顯得更加質樸。
也正是有了獨特理念的指導,他的隸書有了他個人的風格。當內部的線條和字有了變化之后,往往能夠讓內部的字變得更加勻稱,他的隸書給人一種質樸的感覺。他的富于變化的寫法也讓隸書擺脫了呆板的感覺。
3.4 獨具一格
金農是清代著名的隸書學家,從小家境就非常殷實,個人收藏和閱歷也非常豐富。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他對書法的鑒賞能力非常強,這也為他后期的書法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金農一生創作的作品都是以隸書為主的,間或創作草書、楷書或其他不同的字體。他對隸書的理解也是令人驚嘆的。從他后來創作的作品中,我們充分感受到藝術是如此超越和卓然,更給后世的書法家以啟迪。從長期的實踐看,金農的隸書甚至在書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他所創作的《范石湖句隸書軸》將細致發揮到了極限,在結合其他人的書法范例之后走上了自成一派的道路。
4 結束語
中國文化各方面都是相互聯系和滲透的。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清代的隸書發展最為成熟,其受到漢隸的影響,不僅后期的隸書顯得飄逸靈動,更直接彰顯時代特征。因此,清代的隸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一掃之前單一低迷的書法風氣,達到了又一個繁榮的境地。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漢隸對于清代隸書的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