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荷娟
摘 要:陶瓷是中國璀璨文化的瑰寶,展示了古代先民的智慧與文明。為了幫助外國觀眾更好地享受陶瓷盛宴,桂林博物館推出了中英陶瓷名稱說明牌,但館內陶瓷名稱譯文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從目的論的視域研究桂林博物館陶瓷名稱譯文存在的問題,探究導致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期為今后陶瓷名稱英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陶瓷英譯;桂林博物館;目的論
0 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博物館作為典藏、展示及研究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是世界人民了解一個國家、民族文化、歷史與文明的重要窗口。①近年來,桂林博物館推出的中英文陶瓷名稱說明牌既有利于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播,也為世界各國人民開辟了一條了解中國陶瓷文化的新路徑。陶瓷名稱英譯精確與否,直接影響外國觀眾對中國陶瓷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桂林博物館陶瓷名稱英譯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以桂林博物館的陶瓷珍品名稱英譯為研究對象,從目的論的視域研究譯文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導致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方法和建議,從而更好地幫助觀眾了解中國陶瓷文化,推動中國陶瓷文化在交流之路上更行萬里。
1 功能目的論
目的論由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家提出來并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萊斯(Reiss)提出的功能翻譯理論批評學②;第二階段是弗米爾(Vermeer)提出的目的論③;第三階段是曼塔里(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第四階段是諾德(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④。
目的論包括三個原則,即“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忠實性原則”。首先,“目的性原則”是指譯翻譯會有不同的目的,應根據翻譯的特定目的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以實現翻譯目的,進而更好地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原文的內容。其次,“連貫性原則”包括兩個層面的連貫,即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前者是指譯文的段與段、句與句、詞與詞之間的連貫,譯者需要在譯文中選用目的語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達方式,努力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最后,“忠實性原則”是指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忠實性問題,譯者要譯出忠實于原文的譯文,但不是機械地逐字對應翻譯,而是要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確保譯文通順流暢。
陶瓷名稱翻譯的目的是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陶瓷名稱蘊含的文化內涵,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陶瓷文化交流。譯者從目的論的視角開展翻譯,促進文化的中轉。⑤
2 陶瓷名稱英譯存在的問題
2.1 譯名不統一
陶瓷名稱中存在的一詞多義,大多數名稱尚未有固定譯本。例如,“青花雙龍戲珠紋帶蓋梅瓶”和“青花雙龍趕珠紋梅瓶”,兩個陶瓷名稱中“梅”的意思一樣,但譯文不一致,第一個譯為“plum”,第二個譯成了“prunus”。譯者應通過考察,根據實物的實際情況確定到底是“plum”還是“prunus”。
2.2 誤譯和表達錯誤
誤譯是指在譯文中對陶瓷名稱的翻譯用詞不當,不能在譯文中表達出陶瓷名稱的文化內涵,甚至會產生誤解。例如,“黑釉梅瓶”和“青花”的譯文分別為“blackglazed”“blue-and-white”,這兩個譯文都存有錯誤。維基百科中的“青花”的表達是“blue and white”,三個單詞之間沒有連字符;而在英文中通常釉彩的表達形式為“顏色-glazed”或者是“顏色glaze”。因此,正確的譯文應為“black-glazed”“blue and white”,或者是“black glaze”“blue and white”。再如,“哥釉青花赭彩堆粉松梅鶴紋梅瓶”中的“粉”不是指“粉末”,而是指“粉色”,所以譯為“powder”是錯誤的,這里的“粉”可譯成“overgalze coluored”;“哥釉”是指哥窯的瓷器,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而譯文“Ge type”對應的中文意思為“仿哥窯,即模仿哥窯而制的瓷器”,因此,譯文與原文意思不符。
2.3 拼寫錯誤
“素胎帶蓋陶梅瓶”的譯文“potter prunus vase with lid”中的“potter”一詞意思并非“陶瓷”,而是“陶藝家,制陶工人”,顯然是將“pottery”錯寫成“potter”。拼寫錯誤不僅難以達到翻譯傳播文化的目的,還會導致尷尬局面,令讀者困惑不已,甚至有損博物館的名聲。
3 譯文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3.1 中西思維及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文心理和價值觀念。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本民族中有著非凡意義的語言表達,可能在另一種語言中意義不大,甚至可能是禁忌語。①同時,文化背景差異使人對事物產生的聯想和情感觀念會迥然不同,倘若譯者在翻譯時未將上述差異考慮在內,會導致翻譯錯誤。
3.2 譯者的能力和態度問題
陶瓷名稱英譯中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譯者職業素養和道德素質不高,雙語表達和理解能力有限,對陶瓷文化了解不透徹,知識面較窄。此外,翻譯過程是從理解到分析再到輸出(表達)的過程,在輸出的過程中,譯者態度不嚴謹、校對不認真也會導致陶瓷名稱譯文質量低下。因此,譯者在翻譯陶瓷名稱時,不應望文生義,應認真地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遇到不懂的詞匯要求助于專業人士,參考平行文本的翻譯,以防造成誤譯。
4 陶瓷名稱英譯建議
4.1 翻譯技巧
譯者可用“音譯/直譯+注釋法”,保留原文文化信息,傳播文化,促進文化交流。注釋是對音譯內容進行補充說明,能夠使觀眾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了解陶瓷文化。因此,這樣的翻譯方法具有一石二鳥之功效。
4.2 譯者素質與態度
譯者應不斷拓寬知識面,增強能力素質,提升翻譯水平,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翻譯工作。譯前認真分析原文的重難點及文化詞匯和專名;譯時認真查閱資料,參考平行文本;譯后認真地反復校對,以避免出現拼寫錯誤和漏譯、誤譯等問題,實現陶瓷名稱譯文的統一。
5 總結
本文通過分析桂林博物館陶瓷名稱譯文中存在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陶瓷名稱的譯文特點,并給出相應的翻譯建議,希望能夠為今后陶瓷名稱英譯提供理論上的借鑒,提高博物館陶瓷名稱譯文質量,進而發揮好博物館作為文化交流之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