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偉
作家路遙的一生,創作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大約三十余篇,除了發表在本省的《陜西文藝》、《延河》、《文學家》、《長安》等屈指可數的幾家文學雜志之外,大多數刊登在外省的文學刊物上。大家眾所周知、耳熟能詳的,有北京的《當代》、上海的《收獲》、廣東的《花城》、山西的《黃河》、江蘇的《鐘山》、上海的《小說界》等享譽中國文壇的大型文學名刊。然而,有一家西北地區的文學月刊盡管被路遙的讀者鮮為知曉,但卻是成名之前的路遙最看重、最崇敬、最感恩的文學刊物。
這家在路遙成名之前,最早發現路遙文學創作才華、最早刊登路遙短篇小說、最早邀請評論家評論路遙作品的外省文學刊物就是甘肅省文聯主辦的《飛天》文學月刊(當時的刊名叫《甘肅文藝》)。
正是這家叫《飛天》的文學雜志,在路遙早期的小說創作中,將當時在國內文壇處于寂寂無名、默默無聞狀態的路遙創作的短篇小說《在新生活面前》刊登在1979年1月開年第1期刊物的頭題位置,并且在年末的第十期刊物上邀請評論家給予重點評論。做到了不但“扶上馬”,而且還“送一程”。
一
1978年夏天,路遙創作完成了短篇小說《在新生活面前》。這是一篇他花費了很多心血、十分看重的作品,字數超過萬字。此前,路遙盡管發表了幾篇小說,但都是刊登在本省刊物上,影響甚微。這次,他決定向外省刊物投稿,力求通過在省外刊物發表作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使更多讀者認識自己。
選來選去,他決定將這篇小說作品投給《甘肅文藝》。那時,在全國的省級文學刊物中,該刊盡管地處西北邊疆、地處文壇邊緣,但是卻因為擁有一個精誠團結的編輯團隊和一批愛崗敬業的優秀編輯,并發表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成為了廣大作者推崇、廣大讀者追捧的國內一流文學刊物。
大約是當年的9月上旬,《甘肅文藝》編輯部的小說編輯李禾收讀路遙寄來的小說《在新生活面前》之后,頓時被這篇具有特別新意的小說吸引了。盡管,那時的路遙尚無名氣,更無影響。但是,李禾編輯卻毫不計較其名氣的大小,反而更看重的是他的作品優劣。就這樣,在經過總編楊文林的審閱之后,路遙的小說被采用了。鑒于這篇小說內容比較新,手法比較新,可以說充滿了令人感覺耳目一新的新意。所以,編輯部決定將路遙這篇短篇力作作為“重點作品”、作為“開年佳作”,用九個頁碼刊登在1979年1月出版的第1期上,并安排在這一期上的小說頭條位置予以隆重推出、重點推介。同時,由畫家張海如為小說畫了兩幅精彩生動的插圖,做到了文圖并茂。
1979年1月,在新出版的《甘肅文藝》第1期上,路遙的短篇小說《在新生活面前》占據了刊物的十分之一版面問世了,呈現在中國文壇,呈現給廣大讀者。
《在新生活面前》是一篇立意新穎、主題深刻、人物鮮活、語言樸實的短篇佳作,講述了機械廠鐵匠曹得順老漢面臨單位改制,工作改行的現狀,在短暫的痛苦、困惑、迷茫、徘徊之后,毅然棄舊圖新,毅然脫胎換骨,重新面對新時代,面對新生活,面對新工作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可敬可愛可親的老工人敢于迎接新時代考驗、敢于迎接新生活挑戰的強者形象和勇士風范,為中國當代文學畫廊新增添了一位前所未有的新人物、新典型。
對于路遙來說,這是他在外省文學刊物上發表的第一篇小說作品,極具特殊的意義和特別的價值。因此,當收到編輯部寄來的兩本樣刊的時候,他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喜悅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信天游……
二
而路遙卻高興得太早了!他不知道,好戲還在后面等著他呢!
對于路遙的這篇小說,《甘肅文藝》編輯部是格外重視的。刊登小說僅僅是第一步動作,接下來,還有更大的動作。
1979年8月,《甘肅文藝》編輯部特約青年評論家、《文藝報》記者雷達撰寫一篇文學評論,重點是評論《甘肅文藝》一年來發表的優秀小說作品。
1979年10月,在《甘肅文藝》第10期上,編發了雷達的文學評論。
在這篇題為《勇于探求,深入開掘——談十篇小說漫筆》的文章中,雷達對路遙的《在新生活面前》及其他九位作家的小說給予了熱情洋溢的論述和推介:
最近,有機會讀到了《甘肅文藝》近一年多來發表的短篇小說,并著重閱讀了其中的十篇作品《落葉無聲》、《白雪》、《媽媽的眼淚》、《站在瑩哥的墳前》、《葬悔》、《鹽》、《獻禮》、《梨園春雨》、《冰橋》、《在新生活面前》。應當說,這十篇作品的思想藝術水平參差不齊,每篇本身也是瑕瑜互見的。然而,你卻不能不承認,它們有一股強烈的打動人心的力量。這力量來自哪里?來自作品中真實深厚的泥土氣、感情飽滿的人物,來自作者對生活發自內心的愛憎激情,來自他們忠于生活、面向人民的勇氣。我覺得,十篇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擺脫了“四人幫”的創作模式,回到了革命現實主義的軌道,恢復了文學與生活、文學與人民的血肉聯系,敢于說真話,抒真情,傾吐人民群眾的感情和心曲,提出人民迫切關心的社會問題。比起全國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還不夠成熟。但是,它們以自己獨特的生活內容、鮮明的地方色彩,令人耳目一新。這些作品敘說的,是這些年來西北人民所走過的曲折而艱辛的道路,他們的淚水和憤怒、希望和抗爭。這樣的作品是應該充分肯定,并認真總結其成敗得失的。作者們大都是年輕的文學新人,但同時又是真理的勇敢的探求者、生活礦藏的開掘者,這些作品(我僅僅抽出了其中的十篇)便是他們探求和開掘的初步成果……
事實上,很多作者已經在探索怎樣深刻反映新長征生活的問題了。《獻禮》、《梨園春雨》、《冰橋》、《在新生活面前》等幾篇小說,就是側重于表現從昨天向今天轉變中出現的新矛盾的作品……
《梨園春雨》、《冰橋》、《在新生活面前》三篇小說,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當前生活中的新問題。作者們忠于自己直接從生活中觀察的感受和認識,形諸作品,便獨特新穎而不落俗套……
《在新生活面前》力圖給我們揭示這樣的思想:向習慣了的舊生活告別是艱難的,特別是與小生產的習慣和心理告別,就更加痛苦。小說通過不甚識字、大半生打鐵的曹得順老人,在設備更新、鐵匠工房取消,他可能被安排當門房的情況下,經歷的內心苦悶和對新生活的追求,反映了新的技術的使用引起的現實關系的變化,歌頌了緊跟時代步伐前進的新人。曹老漢是不甘落伍的,他終于在曾經是自己手下學徒的指教下,開動了神秘的車床,臉上泛出幸福的光采。小說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由于這畢竟是個嶄新的課題,作者沒有來得及作更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因而人物形象缺乏血肉,作品缺乏豐滿的細節,思想大于形象。但作者勇于探求的精神是可貴的。
據考證,《甘肅文藝》刊登的雷達的這篇文章是最早評價路遙小說的評論文字。這篇文章的發表,對于路遙來說,毫無疑問起到了巨大的激勵作用,激勵他在后來的文學創作中越寫越多,越寫越好。直到寫出了傳世的經典小說《平凡的世界》,成為中國文壇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家。
責任編輯 閻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