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新
慢性病全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由于慢性病治療難以很快見效,對健康損害嚴重,病人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敏感心理? 人患病后,注意力轉向自身,主觀感覺異常,感覺異常敏銳,甚至對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的聲音都能聽到,心中總想著自己的病,而對其他事物很少關心,容易被別人誤解為自私或冷漠。
抑郁心理 生病屬于負性刺激,勢必影響病人的情緒,看什么都不順眼,好發脾氣。病情越重,病程越長,這種異常情緒反應越嚴重,不僅容易被人誤解,而且也不利于病體康復。
依賴心理? 由于不斷受到親人的關懷與照顧,病人會變得被動、依賴性增強,本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動手;情感變得脆弱,甚至幼稚,像個孩子似的,總希望親友多照顧、多探視、多關心自己。
猜疑心理? 病人往往會變得神經過敏,疑慮重重,聽人低聲談話,就以為是談自己的病,對醫護人員和親友的好言相勸也常半信半疑,甚至無端懷疑醫護人員給自己開錯了藥、打錯了針。這不僅會對醫患關系起破壞作用,也不利于病人安心養病。
焦慮心理? 許多病人入院后會感到緊張,特別是看到周圍的病人死亡時,會產生恐懼心理,怕疼痛、怕開刀、怕變殘、怕死亡。這對康復極為不利,會削弱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使機體免疫力降低。
自責心理? 是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現的另一類型的心理反應。這些患者感到自己給家庭和他人帶來負擔,甚或失去生活信念,容易產生抑郁、自責自卑、退縮等不良情緒,甚至有自殺行為。
慢性病患者要充分認識上述不良心理的表現和危害,學會管理自己的負性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情緒,促進疾病早日康復。家庭成員要善于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對患者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消除負性心理,讓患者多了解現代醫學的發展和康復的可能性。也可以通過別的患者治療成功的經驗,來幫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