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鋒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仍在持續。我們整個國家已形成全社會動員,全力打贏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在具體傳染機制和防治、特效藥物開發和救治方法仍未全面清晰到位的情況下,一方面,世界部分地區和國家對疫情產生擔憂,這可以理解。而另一方面,尤為可貴的是,不少國家都表態全力支持中國抗擊疫情的行動。比如疫情暴發以來,鄰國日本就從政府到民間都傳遞出支持的聲音,還及時援助了大量口罩、防護衣等醫療物資。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經“走出國門”,造成甚于17年前那場非典疫情的外溢影響,原因在于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員往來較之2003年已呈現歷史性跨越,各領域雙向互動的頻率和規模都非那時所能比。
其一,2003年時中國出境游人數不到2000萬人次,海外務工人員24.9萬人;到了2018年,中國出境游人數已達1.49億人次,短期和長期海外務工人員超過1000萬。今天的中國已是國際游客市場最大的出行群體和消費群體。改革開放的中國是高速融入全球化進程的中國,是在國際交往和競爭中不斷發展和壯大的中國。平時就有的巨大出入境人數,加上2019年元旦和假期后海外游的“新年熱潮”,使中國人境內外往來達到一年中的一個“高峰時刻”。
結果就是到今年1月中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加速增長時,距離2019年12月8日最早發病病例的出現,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中國今天便利的空中和陸路交通、國民出國旅行的便利和大規模國際互動,造成與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完全不同的“國際化”態勢,這恐怕是難以避免的。
其二,當年非典疫情肆虐有一個時間和地域上的發展周期。非典是2002年11月首先在廣東部分地區出現病例,經過在廣東、香港甚至臺灣的傳播,最后北京成為重災區,2003年3月集中爆發。非典雖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確診病例,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當時報告,全球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前三位是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占據全球非典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的91%。
當前這場疫情的國際傳播形勢較之非典顯然更趨復雜。但今天,中國傳染病科研、預防和控制能力也非2003年可比。當時,世衛組織根據中國內地和香港、加拿大、美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13個實驗室通力合作的研究結果,宣布病因為SARS病毒。但現在,中國自己的醫學界就已及時證實,這次武漢爆發的疫情是“新型冠狀病毒”,不同于國際醫學界已確認的SARS或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國際化”再次表明病毒性傳染病是人類從古至今的共同敵人,它也是對世界經濟與和平生活方式的重大威脅,更是需要各國加強合作、攜手應對的重大挑戰。新冠病毒疫情的管控和最終克服,不僅是中國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不僅是中國的責任,也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當然,一些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表達同情和支持,并不意味著沒有其他負面情緒和雜音。比如日本同時也出現了所謂“口罩都被中國人買光了”的抱怨;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均有民眾情緒化地請愿,要求阻止中國人入境。這也提醒我們,在加強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時,我們也須高度關注其涉外影響。
通過戰勝此次疫情,中國將在傳染病的醫學診斷與救治,以及未來更為嚴密、及時、到位的防范體制機制建設上,為人類抵御傳染性病毒做出新的貢獻。這當然是一個重大考驗,但同時也是一種動力。目前的當務之急無疑是有效應對疫情,為此,中國社會各界需要高度團結、凝聚。這個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升級治理機制和能力,同時也需盡快為“后疫情時期”中國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加以規劃和行動。
世衛組織已對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的公開透明和國際合作態度予以肯定,并稱中方同意世衛組織派遣國際專家團隊前往中國支持疫情防控。中國和國際社會團結在一起,將使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行動更加專業化、職業化和人性化,進而更加及時有效地遏制疫情蔓延及其“國際化”。▲
(作者是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