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農業大學退休教授王澤霖向本校捐款8208萬元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1月7日,該校宣傳部工作人員周紅飛告訴記者,王澤霖工作以來多次向學校捐贈大筆款項,但從未對外聲張。此次捐出畢生科研轉化結余的8208萬元,其實也是在2019年就已經轉到學校賬上。
據介紹,學校會根據王澤霖的意愿,將他捐贈的8208萬元全部用來建設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P3實驗室)。目前,已著手啟動相關工作。
“億萬身家”來自禽病防疫科研轉化
記者了解到,王澤霖此次捐出的8208萬元,并非科研項目經費,而是將自身科研成果授權給企業獲得的回報。
據校方介紹,王澤霖自1984年調入河南農大之后,便開始從事禽病防疫的相關科學研究,而且很早就與企業合作,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將服務生產所取得的收益投入科研,形成良性循環。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集約化養殖業興起,但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病等禽病頻發,種雞場、蛋雞場使用的疫苗主要依賴進口。王澤霖卻在沒有向國家申請經費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先后獲得3項發明專利和12個新獸藥證書,徹底攻克了新型高效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種重大禽病防疫難題,同時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由于這些技術創新都緊跟產業發展需要,其成果轉化率達到了100%,先后被國內20多家生物制品廠用于規模化生產,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2005年,王澤霖研發的5個獸藥證書一次性獲企業轉讓經費500萬元,在校內外引起轟動;2014年初,得知王澤霖團隊要進行新疫苗的研發,4家企業提出資助1950萬元,以期獲得該項成果的優先使用權。
據統計,35年來,王澤霖及其創辦的獨立法人實體獲得的成果轉讓費和合作到賬經費累計近億元。按照高校鼓勵科技創新的相關規定,這些盈余中的80%應由王澤霖決定如何分配,這也正是其“億萬身家”的由來。
生活中的“摳門老人”
周紅飛告訴記者,盡管曾以科研發明創收近億元,王澤霖本人卻異常簡樸,不僅至今仍住在幾十年前建成的舊樓中,在生活中甚至經常被形容為“摳門”,例如能步行就不坐車,能坐公交就絕不叫出租車。
王澤霖是在和農戶打交道過程中逐步轉向疫苗研究,開始的時候很艱苦,河南農學院(河南農大前身)在場地方面已經給了很多幫助,具體做起來還得靠他自己。1984年,王澤霖初到學院,學院提供了兩間實驗室,但是科研經費嚴重不足,儀器設備十分落后,生產、科研難以開展。當年他和學生去出差,5毛錢租個涼席就在火車站廣場睡一晚上,這就省下好幾塊錢住宿費,這些錢就能多買一個試管。在這種情況下,王澤霖決定帶領同事自籌資金,摸索出一條服務生產結合的路子。剛開始的時候,王澤霖騎著自行車到鄭州周圍的雞場逐個詢問他們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向他們提供幫助。通過走訪、講課、辦班這樣一種模式,逐漸積累了一些起步資金。也正是在和農戶打交道過程中,王澤霖將禽病防治的研究重點集中到疫苗研究上。但如果是教學科研需要經費,王澤霖卻堪稱“揮金如土”。他用1985年至1995年間賺到的400萬元,逐步為學校蓋起了兩座實驗樓,購買了當時省內高校最先進的高速離心機、低速大容量離心機、濃縮機、凍干機等先進儀器設備。
2012年,王澤霖為學校捧回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王澤霖有兩個新藥證書被兩家上市公司收購,按照相關協議,公司需要將每年銷售額的8%作為專利使用費,連續支付12年,這又是一筆千萬級別的收益。但他主動將其中分給自己的部分全部捐出,在農大設立了青年科研創新基金。
這一次,王澤霖又將畢生科研轉化所得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農大,希望建設高水平的P3無菌實驗室,讓學校有能力獨立研究和生產疫苗。
因為王澤霖是國家二級教授,又有社會兼職,他一直工作到2015年才正式退休。目前,他已經無需承擔教學或科研任務,但仍然經常為合作企業提供咨詢,熱心解決技術轉讓后的相關后續問題。
(摘自《南都周刊》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