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芳 秦夢琪

多項經濟指標持續領跑全省、在“全球二線城市”排名中晉級進位、摘得“國際花園城市”桂冠,2019年,濟南市用不斷蛻變的城市實力、活力與魅力,印證著打造“四個中心”這張不變藍圖的成色。而作為全市經濟中心建設的牽頭部門,更不斷為此堅守定力,付出腦力、心力與推力。
“2019年,是充滿‘變的一年,一年來諸多變化、變數和變局,對濟南市的發展拋出新課題、提出新考驗,” 濟南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黨組書記謝堃感慨:“新形勢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加緊迫、國際貿易形勢趨于復雜,需要沉著思變,面對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任務和區劃調整的歷史契機,需要主動求變。” 風前始覺蒼松勁,2019年以來,濟南市發展改革委著力打造謀大局、觀長遠、抓落實、務實效的干部隊伍,在提升省會戰略位勢、提升產業結構能級、提升區域統籌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工作進展。
數字,一向是發展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
2019年以來,濟南市發展改革委瞄準區域性經濟中心建設的20項主要目標和45項重點任務,狠抓落實、步步為營,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省會經濟。當年前三季度,濟南市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三項增速分別居全省第2位、第1位和第2位,GDP增速已連續11個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以上,實現近年來最長時間的領跑。全市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達到11.5%,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對全省的增量貢獻率達到21.3%,均創近年來最好水平。
“省會的經濟龍頭正在加速揚起,濟南正站在時代的最強風口,”謝堃介紹說,濟南市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交匯疊加的歷史機遇期,憑借愈發強勁的發展勢頭,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步履更加堅定,“要御風而行、乘勢而上,更要深謀遠慮、定好航向。”
圍繞提升省會位勢能級,濟南市發展改革委推動謀劃一系列重大戰略。起草《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戰略路徑規劃》行動計劃,發布階段性研究成果。開展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戰略路徑研究,建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指標體系,對照“家底”明確優勢、查找不足,提出對策建議。根據區劃調整后全市產業布局的變化,研究《濟南市產業空間布局規劃》,起草《關于加強產業布局市級統籌的意見》,謀劃構建以十大千億產業為主體,以新智造、新服務、新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力求明確各區縣主導產業定位、前沿產業布局和重點產業集聚區功能定位,推動塑成核心引領、高效銜接、錯位協同的產業功能格局。
運籌帷幄更需施策精準。總部經濟的集聚度同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息息相關,對此,2018年年底,市發展改革委推動出臺了含金量頗高的支持總部經濟發展專項政策。2019年重點抓政策落實、抓宣傳發動,全市已累計認定總部企業140家。受此鼓舞,已有數十家新零售、智慧出行、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總部型企業同發改部門對接落戶事宜。
“目前,我們正在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新的國家戰略,謀劃我市的重點政策、重點區域、重點事項,力爭實現‘長河奔流同‘泉涌若輪的同頻共振,” 謝堃介紹說,發改部門正圍繞黃河安瀾長治久安、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動能轉換先行示范、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等領域,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推動打造引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濟南樣板。“率先打造黃河下游城市群,爭取上升為國家級重點城市群,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奠定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東主要是看怎么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看怎么優化產業結構,怎么繼續起到領頭雁、火車頭的作用”。以此為遵循,同步實施騰籠換鳥和筑巢引鳳,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奏出又一曲強音。
“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必須統籌兼顧增量崛起和存量變革,” 謝堃認為,“既要推動舊動能騰出指標、轉出空間供給新動能發展,也要通過新業態、新的市場配置機制提高存量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增減并重、吐故納新的快循環。”
濟南市發展改革委持續推進東部老工業區企業搬遷改造,2019年新完成7家東部老工業區企業搬遷關停,累計已完成73家。2019年積極爭取3810萬元的中央預算內資金,為老工業區項目建設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積極盤活存量資源,從2017年濟鋼集團關停鋼鐵產線,到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7.6億元,“無鋼的濟鋼”初步實現華麗轉身。發改部門繼續促成濟鋼與中科院空天院合作,注冊成立齊魯研究院,是近十年來國家級研究單位在濟南市首次新設的實體研究機構,與濟鋼迅速合作成立防務公司,有望打造新的千億級產業。目前,行波管試驗線項目已啟動建設,空天信息科技館完成主體框架施工,準備迎接全省重點項目觀摩檢閱。
濟南市發展改革委作為全市十大千億產業發展的牽頭部門,不斷健全落實各產業“1名市領導牽頭,1個專班推進、1個智庫支持、1個規劃引領、1個聯盟(協會)助力、1個基金保障”的“6個1”推進體系。2019年以來,圍繞十大千億產業,推動印發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等6個產業專項規劃,協調相關部門針對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民宿、文化創意等產業細分門類,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并兌現全市重點平臺型企業的扶持資金。
頂層設計譜曲,項目建設合拍。經過包裝策劃,申報17個項目入圍全省首批50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入選數量、獲支持資金均位居全省首位。目前,2019年全市270個市級重點項目已基本完成年度投資計劃,10個省級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72個先期開工及新開工的省新舊動能優選項目也全部開工。發改部門積極爭取資源指標、關鍵政策向重點項目傾斜配置,調度67個重點項目用地需求,結合500畝重點項目預留指標計劃,保障項目盡早開工,爭取到省重點項目專項用地指標,確保綠地會展中心、酚醛高端復合材料項目等省重點項目建設啟動。開展金融支持新舊動能轉換暨重點項目推介活動,32個項目獲得金融機構支持,涉及投資額1474.3億元。
石墨烯改性超級電容、超低溫空氣源熱泵研發、智能化差速器、放射腫瘤科研基地……一批占據前沿、精準補鏈的新動能項目竣工投產。超算中心一期項目主體建設僅用108天,創下項目建設的“濟南速度”,成為打造超算產業生態的引爆點。山東國際會展中心啟用,有力突破全市會展業載體不足的瓶頸,助力濟南邁入“10萬平方米+”一線會展城市行列。全市首個“拿地即開工”項目——費斯托全球生產中心建成投產。
在培育高精尖的產業門類的同時,濟南市發展改革委積極支持全市占比較高的服務業增活力。推動出臺全市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配套政策,針對全市15個服務業門類,在鼓勵企業提升規模、鼓勵服務業聚集區和平臺建設、支持創新成果研發應用、引導消費升級等方面,提出22條扶持措施。推動社會事業與服務產業融合發展,指導全市家政服務行業提升服務質量和供給能力,引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學科開設、實訓基地建設、承接企業人才繼續教育方面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推動濟南市獲批全國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示范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同步提高產業品質與城市品質。

2019年9月,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正式盾構掘進。2021年完工通車后,其將加強濟南北部新城與主城區聯系,加速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實現中心城市的引領輻射,形成城市群的交融協作,通達的交通網絡是最基本的支撐保障。2019年以來,濟南市發展改革委積極推進“米”字型高鐵延伸,濟萊高鐵、鄭濟高鐵和黃臺聯絡線實現開工建設。經過協調爭取,建設4F級國際機場的總體規劃獲國家民航局批復,商河縣的通用機場建設項目獲省級批復。空地一體、高快結合的交通網絡,將賦予濟南更強的區域統籌能力。
作為新世紀以來全省最重要的行政區劃調整,濟南、萊蕪融合后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勢頭。謝堃認為,這源自于濟南市面對區劃調整的新課題,沒有局限于簡單的物理疊加,而著眼于產業共振、資源共享和生態共建,實現了規模效應、協同效應的“化學反應”,“既是‘山川相連,更要‘郁乎蒼蒼”。
2019年12月11日,山東重工(濟南萊蕪)綠色智造產業城項目正式簽約。項目總投資1535億元,是近年來山東在工業領域投資最大的項目之一,更將成為全市汽車、鋼鐵兩大支柱行業融合發展的典范。2019年以來,針對原萊蕪地區的優勢鋼鐵工業,市發展改革委支持汽車產業在萊城區、鋼城區加密布局,推進新能源和整車制造項目的立項申報工作。研究利用鋼鐵工業的余熱資源,推進“萊熱入濟”長輸供熱管網項目,既能填補其他區縣熱源缺口,更可提高熱源地資源附加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項目可研報告初步編制完成。此外,還牽頭協調推進原萊蕪地區在市政重點工程建設、城市建設管理職責、財政政策支持等領域的制度銜接事宜,推動出臺了支持萊蕪區、鋼城區在內的5個區縣發展的專項扶持政策,運用全市縣域經濟發展資金重點支持6個財政困難縣域11項財政性投資項目。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謝堃認為,在優化區劃設置方面,濟南已經先行先試,下一步,重點要在壯大省會經濟圈方面發揮龍頭作用。“我們將按照全省經濟圈發展部署,建立市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 推進區域合作開發和區域內要素資源科學配置,打造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從而發揮省會經濟圈對黃河下游區域的核心引領作用和連接南北、承東啟西的戰略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