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言
將要過去的 2019年,日本有兩個數字特別引人注目。一個出自 6月的金融廳調查報告,政府經過嚴密計算后,發現今后每個日本人的養老大概要虧空 2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30萬元)。輿論嘩然,政府無奈將這個報告廢了,不接受這份報告,不承認報告的存在,不解釋為何會出這樣的數字。
還有一個數字是評論家大前研一提出來的:“日本人因為對養老非常不安,不敢花錢,結果離世的時候太有錢了,很多的人去世時賬戶上存著 3000萬日元(約人民幣 200萬元)。”這個論調,大前很多年以前就有,只是最近這一年重復了幾次而已。
人生百年,這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并不是異想天開的事。和中國不同的是,日本 70歲的人還在一線做體力活兒的不少。比如日本的出租車司機,平均年齡該比中國的高出 30歲到 40歲。去看看大樓里的清潔工,跪在地上擦馬桶的工人,大都白發蒼蒼,不少人的歲數大概在 70以上了。相關數據顯示,日本人從健康狀況轉為臥床不起,從臥床不起到臨終的這段時間,放在全世界來看也是特別短。
完善的醫療條件,讓每個人的健康(工作)時間拉長后,需要他人照護的時間就會變短。大部分老人并非因為生活所迫而去勞作,而勞動卻是能夠延長健康生活的一個因素。大街上免費做清掃的人不少,博物館里免費為觀眾講解的服務人員很多。
那么,是不是從 65歲退休到 90歲或者 100歲離世,大部分日本人缺了 2000萬日元呢?日本政府已經不承認 6月金融廳做的相關調查,這個數字也就無從考證了。從日本國稅廳的調查數字看,日本人中接受遺產后需要上稅的人,只占 8%。換句話說,9成以上的人就算是給后代留下了遺產,這點遺產也算不上是財產,至少不夠上稅規模。大部分日本人離世的時候,并沒有什么財產留下。
大前研一在編造數字嗎?似乎也不是。《朝日新聞》在2019年 12月 11日報道了一家調查企業給出的數字:退休及投資教育研究所在 2016年對 5000名繼承了家人遺產的人做了調查,他們基本上平均從上一代那里獲得了 3500萬日元的資產。
一個比較宏觀的數字也能佐證 3000萬日元這個數字。日本個人在銀行的存款總額為 1800萬億日元,而存款人中 6成以上是 65歲以上的人,算下來是 1080萬億日元。65歲以上的人在日本總數為 3000萬人多一些,平均下來確實每人有 3000萬日元。大前研一說的并不錯。
如果日本人像媒體描述的瑞典人或者意大利人那樣,離世前將所有積蓄花干凈的話,日本應該有一個相當活躍的市場,但情況似乎不是。政府的一些機關炒作“人生很長,存款很少”,估計是想讓民眾存更多的錢,民眾自己管理自己老后的生活,在經濟上不要過于依靠政府;等輿論嘩然,看到風頭不對了,便趕緊收回了自己的“調查”結果。
到底是缺少 2000萬日元還是富余 3500萬日元?如果讓一個不諳世故的小學生去計算一下的話,他可能立即得出實際多出 1500萬日元的結論,認為這是個極為簡單的算術問題。但養老可真不是能夠用數字表現的事,每個人不一樣,每個時間段也不一樣,是個絕對不能去取平均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