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國 楊坤 封廣才 張美銘
摘要:劍河縣近年來將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進行打造建設,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發展瓶頸問題。文章就劍河縣食用菌產業生產組織形式的現狀進行歸納總結和研究分析,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生產組織形式;公共服務;劍河縣
劍河縣地處貴州省東部,黔東南州中部,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縣總面積2176平方公里,轄11鎮1鄉1街道,180個村(居),2017年年末戶籍人口27.07萬人。自2017年以來,該縣牢牢把握產業發展“八要素”, 用好“五步工作法”,以打造省級食用菌菌種研發、制種和種植基地為目標,采取一些列舉措發展“一縣一業”食用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發展現狀
劍河縣全力推進“四園八區”(即展報、南岑溝、南高、五河五岔等四個食用菌產業示范園,八個鄉鎮種植區)食用菌菌種研發、生產和種植基地建設。截止2018年底,種植大球蓋菇1300畝、羊肚菌500畝、茶樹菇1200萬棒、其它品種500萬棒,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3600 萬元,解決1100余人就業,產業覆蓋農戶1200余戶、惠及4600余人。
二、生產組織形式研究分析
(一)宏觀化調控和統籌化引領相結合
1. 高度重視,統一規劃。劍河縣切實把“一縣一業”食用菌產業作為扶貧主導產業來抓,制定完善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和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對食用菌的發展方向、規模速度、土地利用、利益聯結、生產銷售、市場對接等進行宏觀調控和引導,把發展食用菌產業列入全縣年度工作考核,做到獎優罰劣。
2. 強化領導,健全機制。縣、鄉兩級成立黨委、政府為雙組長的劍河縣食用菌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食用菌產業工作專班和產業發展協調指導中心,專抓食用菌產業發展。制定相關聯系會議制度,形成了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和縣長、局長、鎮長、村長、組長共同抓落實的“四書五長”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食用菌發展組織領導體系。
3. 黨政主抓,系統推進。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先后帶隊到云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進行招商考察調研,對接企業和項目,積極引進江西榮通公司等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入駐劍河,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做到具體抓、抓具體,強力推動食用菌產業實現“裂變式”發展。
(二)專業化生產和全域化布局相結合
1. 堅持龍頭企業帶動。大力扶持以劍榮菌業有限公司為主導的龍頭企業和以劍河珍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主導的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深加工企業在組織生產、外聯市場、內聯農戶、承擔風險、延長產業鏈等方面示范作用,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實現規模化、工廠化、標準化、產業化、專業化生產經營。
2. 堅持基地示范引領。按照“示范園區(基地)+專業小鎮”思路,共投資5.2億元,高標準、高起點打造南高、南岑溝、五河五岔、展報4個食用菌標準化、專業化示范園區(基地),指導柳川、南明等8個鄉鎮各建設1個以上食用菌濕簾大棚生產示范基地,每個鄉鎮建成一個食用菌冷鏈倉庫、配置一臺物流車,著力構建“四園八鎮”全域化食用菌產業布局,初步形成覆蓋全縣、打破季節限制、一年種植兩季半雞樅菌、三季香菇的發展格局。
3. 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產業經營模式。通過企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益和擴大牽動輻射效應,以駐地鎮、村貧困農戶為主要對象,聯合菌菇種植大戶,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組織農戶入股入社,參與產業化專業生產,形成完整的食用菌生產鏈,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等整個食用菌產業鏈在縣內閉環。
(三)利益化聯結和扶貧化導向相結合
1. 推行“工廠化種植”模式促進就業。依托食用菌工廠化種植基地從栽培、管理到采收、分揀、加工都需要人工操作的勞動密集型性質,促進貧困群眾向產業工人轉變,實現農業工業化、農民工人化,實現貧困群眾就地就業增收脫貧。
2. 推行“閑田種植模式化”用足土地資源。利用冬閑田種植大球蓋菇,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菌種發放、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認證、統一保底收購、統一保險、統一菌棒回收“八統一”模式,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有效破解“冬閑田”、“冬閑人”和“冬閑天”等產業發展難題。
3. 推行“林下仿野生栽培”盤活森林資源。充分利用劍河森林資源稟賦,發展大球蓋菇、猴頭菇、灰樹花、靈芝、銀耳等林下仿野生食用菌。通過3年時間發展到1萬畝以上,既盤活森林資源,又可以帶動1萬余人增收。
4. 推行“飛地扶貧”模式促進產業覆蓋。采取“飛地扶貧”模式,對深度貧困村、貧困戶進行全覆蓋,讓生產條件較差、不具備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能共享食用菌產業發展紅利。積極引導鼓勵將閑置學校、民房等資源二次利用,大力發展食用菌庭院經濟,實現“資產變資源、樓房變廠房、戶主變富主”三變發展。
5. 推行“文旅化”模式促進產業升級。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和杭州淳安縣對口幫扶資金集中打造岑松鎮南高食用菌產業園、革東鎮五岔食用菌產業園、岑松鎮高速路口食用菌產業園、岑松鎮干俄食用菌產業園。
(四)產銷化對接和市場化營銷相結合
1. 黨政主要領導帶頭推介宣傳。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產銷對接作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進京參加CCTV7舉辦《產業扶貧在行動——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大型公益活動》,向全國推介宣傳劍河食用菌,帶頭到杭州市等對口幫扶城市開展食用菌招商、展銷、推介、洽談等活動。
2. 精準對接搭建銷售平臺。全力引導公共機構和市場主體參與劍河食用菌產業營銷,精準對接生產基地與市場主體供需,積極搭建“農企對接”“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銷售平臺,做到以銷定產,以銷促產。
3. 大力完善產銷對接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縣域倉儲冷鏈、交通、電商等產銷對接基礎設施,疏通運輸網絡,著力打通產銷對接“大動脈”。
(五)全產業鏈化生產和生態循環化利用相結合
1. 推動產品精深加工。成立劍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工業園區第五棟廠房作為食用菌深工加示范點,研發雞樅菌活性飲料、雞樅菌菌油等科技產品。同進,引進和培育企業,大力開發各類食用菌產品,將食用菌附加值提升至30%以上,實現生產、加工一體化,進一步激發食用菌產業發展活力。
2.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對食用菌廢棄菌棒和包裝菌袋,由縣政府進行生態環保監管,縣直有關部門負責監督指導,企業通過就地加工制成生物燃料顆粒、就地加工制成有機肥料、就地加工制成再生養料等方式,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利用率達90%以上,每年可節約燃料費1000余萬元,轉化生產肥料總價值可達300余萬元。
3. 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由政府牽頭和指導,龍頭企業負責具體處置,通過5類專業生產車間(回收—處置—加工—包裝—銷售)進行資源轉化的方式,形成“政府+企業+專業生產車間”的全產業鏈模式,有效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確保食用菌產業綠色環保可持續。
(六) 要素化保障和服務化管理相結合
1. 強化基礎保障。強化資金投入力度,整合流轉土地資源,保障食用菌產業壯大發展。目前,累計投入4.72億元用于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全縣39塊200畝以上連片耕地優先用于發展食用菌產業。
2. 強化技術服務。與省內外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引進仿野生和野生撫育食用菌種植技術,長短期結合發展。在每個鄉鎮組建一支技術骨干團隊,對產業發展實現24小時服務和監測,全面掌握食用菌發展第一手資料。
3. 強化風險保底。印發年食用菌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大球蓋菇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實施方案,由公司出資投保,購買食用菌市場目標價格指數保險,讓菌農安心種植食用菌,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三、食用菌產業建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1. 劍河縣是國家貧困縣,又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縣級財力有限,沒有足夠財力對食用菌產業建設進行更大的投入及扶持,對食用菌產業“接二連三”有一定的影響。
2. 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公司(合作社)種植技術指導人員不夠專業、變換頻率快不同程度存在,技術標準不統一,導致合作社種植情況五花八門,影響種植成效和品質。
3. 實施項目的合作社或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有時候未能按技術人員要求進行操作,如稻草鋪蓋、灌溉、采摘等,導致菌種受凍、缺水,影響出菇進度。
4. 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目前通過量化扶貧資金大力發展食用菌大棚項目,入股貧困戶按一定比例享受分紅,如此不勞而獲,非貧困戶意見較大,沒有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同時存在“養懶漢”嫌疑。
5. 食用菌流通體系不規范,產品深加工企業少,廠房設備設施、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銷對接還需加強,銷售市場還需擴大。
四、對策與建議
1. 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強化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加強招商引資,通過借助外力和自身發力相結合,管好用好各類資金,確保安全有效。
2. 加強科技推廣,強化科技支撐。以龍頭企業為載體,組織技術人員加強技術培訓,普及食用菌栽培技術,鞏固食用菌栽培技術,種植技術人員結合生產,編寫各種食用菌技術培訓手冊或制定地方標準及生產、加工標準,統一技術標準,提高栽培質量和成效,提高產品競爭力。
3. 強化龍頭帶動,輻射帶動栽培。通過龍頭企業的引領,深化“企業+合作社+農戶創業”帶動利益聯結模式,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推廣新技術,可以采取補助性的方式,由貧困戶自籌每畝三分之一的底料,財政扶貧資金補助三分之二,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積極性和增強項目管理責任心,有效杜絕不勞而獲問題。
4. 優化利益聯結,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優化利益聯結方式,如開發公益性崗位,一方面通過產業基地優先聘用建檔立貧困戶參與務工,另一方面是逐步探索將以戶為單位進行分紅調整為以人為單位進行分紅,對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不能直接享受分紅,可以到產業基地務工或者在村內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服務獲得收入,對無勞動能力或有勞動能力的在校生予以分紅。通過以上方式或者探索其他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避免社會矛盾或“養懶漢”情況。
5. 建強基礎設施,強化產銷對接。進一步完善縣域倉儲冷鏈、交通、電商和深加工等產銷對接基礎設施,不斷強化品牌意識,強化宣傳力度,進一步擴大銷售市場,切實解決銷售難題。
參考文獻:
張斌貝.對隨州市食用菌產業調整和提升的建議[J].農民致富之友,2017(07).
(作者單位:張躍國、封廣才,黔東南州扶貧開發技術指導中心;楊坤、張美銘,劍河縣扶貧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