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恒
摘要:中俄兩國地理位置毗鄰,交往歷史久遠,一直以來都是彼此重要的經貿戰略合作伙伴,雙方致力于打破以往經貿合作總額小、起點低的局面,共同開啟經濟貿易合作新篇章。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俄方積極做出回應,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兩國的進一步深化合作尚且存在較多不利因素,有礙于“一帶一路”的更好落實。文章將重點分析兩國合作中面臨的現實挑戰,以期能夠為雙方實現互惠互贏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俄合作;現實挑戰
一、前言
近年來,中俄兩國在經濟政治兩方面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兩國地理位置毗鄰,在國際上兩國都幅員遼闊,人口總數眾多。加強中俄兩國的多方面合作,不僅能夠促進我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維護戰略資源安全,而且有利于應對世界多極化的局勢,提升中國國際地位。自2013年習近平訪俄及下半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俄開展大規模經濟合作的時機已經到達。特別俄羅斯在與歐洲國家的關系出現各種問題之后,其深知保持與中國長期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于俄羅斯維持當前國際地位,應對歐美制裁,穩定國內經濟政治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2016年俄羅斯總統訪華更是將兩國全面合作關系推向新的歷史起點。盡管中俄合作有著眾多的優勢,但是我們不得不客觀地承認中俄經貿的深入發展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內部阻力與外部壓力。當前學者們對于中俄貿易問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合作的發展前景與積極意義,針對中俄貿易深入發展的阻礙因素分析較少。本文將從“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新挑戰這一角度出發,針對阻礙中俄貿易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為下一步加強經貿合作去提供新思路。
自20世紀蘇聯解體,俄羅斯獨立以來,就陸續有學者開始研究新政治關系下中俄兩國的經貿合作問題。陸南泉(1996年)在分析為何中俄兩國當時政治關系良好的前提下,經貿合作卻難有深入發展的原因時指出,兩國自身國內經濟發展不足,商品結構不合理,合作協議突變等因素限制了經貿合作。由此可看出當時的政治及經濟情況與現在有很多相似之處,即政治關系良好,經貿合作有所進步卻難以推向新的高潮。陳泊昊(2016年)在分析新形勢下中俄合作研究時指出,雖然當前各方因素促成中俄必須加強合作,但兩國商品結構,俄方法律體制等問題也限制了兩國的進一步合作。本文將依托于“一帶一路”的背景,分別從中俄兩方合作的交易因素和合作機制兩個角度來剖析新形勢下的現實挑戰。
二、經貿合作中交易因素的問題
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若想深入分析中俄在經貿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首先從交易因素這一關鍵主體出發,在當前兩國的經濟形勢下,在交易因素方面主要是商品結構和投資環境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首先,兩國的商品結構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自身能源資源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發展需要,而與中國接壤的俄羅斯遠東地區資源又極為豐富。因此,作為經貿合作的能源供給方,俄羅斯主要向中國出口能源與自然資源,如各類化石燃料、木材、鋼鐵等。同時中國也充分發揮自身勞動力人口眾多,且相對工人薪金較低的優勢,主要向俄羅斯出口輕工產品與農產品,如服裝、箱包、農副產品等。但是中國以粗放加工產品大量換取俄羅斯重要資源能源的初級貿易方式引起俄羅斯各方利益體的不滿。而且在雙方的經貿合作中,信息不對等、資金鏈斷裂等問題時常出現。俄羅斯的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落后于中國企業,高附加值產品缺乏市場等問題頻發。其次,俄羅斯投資環境方面的問題,由于俄羅斯法律法規不完善,雙方的經濟貿易經常出現一定的磨擦與糾紛。并且由于一些企業與個人不遵守法規,導致了中國企業受損嚴重,俄羅斯的投資環境越來越被詬病,一大批中國企業不愿與俄羅斯企業繼續合作。俄羅斯法律法規的較大不確定性,也經常導致與俄羅斯長期合作的企業措手不及,雙方的貿易經常會被各種突然出現的制度關卡中斷。腐敗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執法的不透明與不公正及一些官員徇私舞弊的行為更是嚇退了中國的企業與商人。
三、合作機制的問題
當兩方合作出現問題時,并非是單方面的過錯,本文從中俄兩方面來探究問題所在。首先,中方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的發展,積極尋求與各個經濟體間的長效合作機制,試圖建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命運及利益共同體。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制定了一系列對外合作的新制度。雖然雙方都致力于尋求擴大貿易合作,并簽訂一系列合作協議,但雙方尚且缺乏能夠使兩國長期進行穩定經貿合作的保證。中國與俄羅斯都處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兩國都需要不斷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投資環境。中俄雙方目前缺少一個信息交流和協調矛盾的有效平臺,雙方的貿易也同樣缺乏一個長期的計劃,來保證彼此合作的穩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經常會出現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損害了兩國的共同利益。其次,在合作機制中,俄方經濟衰退的問題也不可忽視。2014年烏克蘭危機使得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能源之戰愈演愈烈,美國與歐盟迅速對俄羅斯做出的多方制裁,使得一直以來過渡依賴歐洲的俄羅斯經濟出現嚴重問題。同時國際油價的下跌也令依托于能源發展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盧布貶值、通貨膨脹加速、財政赤字飆升、收支平衡被打破,種種危機的浮現都導致了俄羅斯的國際貿易能力的下降。根據俄方官員提供的數據,美國及歐盟的多方制裁導致俄羅斯每年虧損約400億美元,而油價暴跌每年給俄羅斯帶來的損失大約是900億~1000億美元。俄羅斯復雜的經濟形勢將導致其經濟結構難以快速做出有效調整,導致對未來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在高新技術領域和巨大工程項目的合作產生消極影響,增加進一步擴大合作的不確定性。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對于經濟的發展與合作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前極其荒謬的“中國威脅論”正在切實影響中俄兩國的深入合作。盡管中國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不斷加強,但是俄羅斯國內仍存在“中國威脅論”的惡意散播。這些內容大多是關于中國在遠東地區的經貿問題與人口和領土問題。經貿問題指出中國的商人搶占俄羅斯人的就業機會,會影響俄羅斯民族企業的發展,但是中國企業與俄羅斯企業的合作向來是互惠互利的商業合作,有利于改善俄羅斯的商業形式,促進中俄雙方的共同發展。人口與領土問題指出中國在東北地區的人口總數遠遠超過俄羅斯遠東人口總數,大規模的東北人前往俄羅斯經商,俄羅斯居民的人口壓力頓增,但是中國一直來奉行絕不擴張絕不搞霸權主義的政策,自始至終致力于世界和平與人類共同進步。一些顯而易見的荒謬言論影響到俄羅斯群眾心目中中國的形象,也容易動搖俄羅斯向東看的決心。
四、總結與展望
本文主要是從中俄合作交易因素及合作機制兩大方面來總結阻礙中俄兩國經貿進一步合作的因素,主要問題集中在:中俄的商品結構、俄羅斯投資環境、俄羅斯經濟衰退、“中國威脅論”等問題。雖然當前中俄兩國良好的政治關系是經貿發展極大的推動力,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時刻保持對新挑戰新障礙的警惕,致力于雙方貿易商品結構的改善,科技的發展,法律和制度環境的優化,加強雙方政治互信,解決各方阻礙因素以期促進兩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進步,以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南泉.中俄經貿關系若干重要問題的探討[J].太平洋學報,1996(04).
[2]陳泊昊.新形勢下中俄經貿合作發展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6.
(作者單位:大連市金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