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星
摘要:古人認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可以獲得人生智慧的體悟,自然具有與人類相似的價值觀念及道德品性。伴隨著中國藝術史的發展,從北宋到南宋,山水畫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即從寫實再現轉向自我表現,中國山水畫的主流從關注外物轉而關注內心之道。在自然中獲得人世間對道義的認識與人格的感悟,人將精神多寄付于自然山水。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水以靈動、綿延、隨和的精神特征。水,也成為了生命永恒、道德澄明的象征。同時,水也是美的象征,如:山水畫中水面行舟,水岸丘壑,茂密的樹林隱于煙云之中,情景交融。
關鍵詞:山水畫 ?馬遠 ?《水圖》 ?水隱喻 ?美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039-04
在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水是最具活力的隱喻。水的意義并不只局限于它的各種變形,水給萬物以生命,是所有生命的總源泉。在古代中國有關水的神話傳說或文獻記載中,包含著文明、文化的色彩。在世界任何文化傳統中,“山水”在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沒有中國這樣重要。水的形式是復雜多變的,創作者通過觀察和分析水的形態、水的內在力量創作出不同的繪畫作品。水是中國詩人、畫家寄托思想取之不盡的客體形象。萬物都需要水養育,水是生命的象征。時至今日,人們日常生活及農業種植也都以水為基礎,而過去的中國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國家,種植和收獲的季節解咒深深根植于傳統的陰歷中。①因此,“雨水”是人民生存或生命本身不可或缺的元素,農民仍然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職業。
一、宋元山水畫中的水隱喻
中國繪畫中對自然山水的關注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如馬家窯文化中彩陶瓶身的水波紋,象征著奔騰不息的水流。在中國繪畫傳統中,成就最為輝煌的是宋元山水畫,其藝術造型精美絕倫、人文意境鮮活。在記載早期繪畫的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無數的例子相信圖像具有神奇的功效,而具有和諧感和秩序感的山水畫隱含的吉祥圖被認為可以表達某種預想結果的愿望。山水畫的興起與發展受到道家觀點和思想所影響,早在南北朝時期道家詩人和畫家之間頗為流行,他們面對著自然風光沉思自省,受到啟發后醉心于藝術創作,將自然山水作為研究對象,經過理性分析,將畫面中的自然以獨特的視覺語言形式展示出來,并對其中隱喻的審美與哲學等思想做出新的闡釋。
伴隨著中國藝術史的發展,山水畫在兩宋之間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即從寫實再現轉向自我表現,中國山水畫的主流從關注外物轉而關注內心之道。在自然中獲得人世間對道義的認識與人格的感悟,人將精神多托付于自然山水。大自然是令人敬畏的,也是最深不可測的。古人認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可以獲得人生智慧的體悟,自然具有與人類相似的價值觀念及道德品性。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水以靈動、綿延、隨和的精神特征。水,象征著生命永恒、道德澄明。同時,水也是美的象征,如:山水畫中水面行舟,水岸丘壑 ,茂密的樹林隱于煙云之中,情景交融。“自然觀”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核心之一。W.顧彬在《審美意識在中國興起》一文中寫到:“隨著六朝而起的自然觀,變成了部分的精神療法。自然不僅提供了一種藏身之處,也提供了一種撫慰人心的藥物、一個宗教沉思的處所、一個哲學思考的機會。中國的士大夫選擇一種審美的生活方式來解決他們的政治、社會和個人問題。中國的審美意識和風景觀念,也是從相同的背景中演化出來的”。②山水畫中自然的思想也對文人與畫家的自然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馬遠《水圖》中“水”的核心意蘊
馬遠在中國繪畫史上極富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高,作品富有創新特色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畫家。他的畫作在觀念層面上富于自我表現的特征,在形式層面上用筆和造型相對簡練。馬遠摒棄了氣勢恢宏的全景式山水景觀敘述,選擇將視角轉向于林木樓閣山水中的局部,其以簡約的特征將南宋山水畫的范式之變向前推進了一步,也打破了傳統山水畫中多以山勢為畫面主體道局面。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水圖》卷為馬遠傳世之作,絹本淡設色,共十二段,每段縱26.8cm,橫41.6cm。作品除第一段因殘缺半幅而無圖名外,其余圖名分別是:“洞庭風細”“層波疊浪”“寒塘清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滄海”“湖光瀲滟”“云舒浪卷”“曉日烘山”“細浪漂漂”。《水圖》全卷畫作共有十二段。十二幅作品專注于描繪水,除了一兩幅有極少篇幅有關巖石江岸外,其它篇幅則通過對水的不同姿態的描繪,生動而又細致地描繪了江滔、河流、湖泊、海洋的水在不同天氣、地域狀態下的變化形態,表現出多種不同的意境和情趣。如第二段,洞庭風細。細密柔婉的波浪,逐漸向遠方淡化,最后融匯成水天一色。湖面微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飄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馬遠多采用截景式構圖,通過靈動多變的線條,清淡透明的墨色,將水活躍充滿生機的形態靈活地展現出來,體現了作者的精心構思;畫筆法變化多端,手法因景情而異,表現得盡善盡美,盡得畫水之理。此卷《水圖》為中國山水畫中“水”形象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視覺途徑,在無數中國“水”形象的畫作中處于中心地位。
在南宋時期,實景創作是畫家慣用的手法,畫水技法已經高度完備。畫作上的景色或者通過形象,或者通過命名,都能與實景一一相對。《水圖》所畫內容亦是有著實景的指代。《水圖》為十二部分,而《左傳·哀公七年》有“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故“十二”是法天之作,而且用到了“天之大數”。而“水”亦指大禹治水之“水”,寓意天下之“州”。所以,《水圖》即指代當時的十二州。宋寧宗通過年號“開禧”向世人表明,他與先祖有同樣的政治抱負:統一天下,而這個理想國的視覺化就是馬遠的十二《水圖》,這便是其政治隱喻。
《水圖》通過線條的描繪展現出韻律之美,以此來體會天地之間節奏的變化規律,從而能與天地同化,而唯其如此,才能化人。觀察水的形態,了解水,細致入微;觀其自然和諧有序,動與靜,正是中國繪畫審美中最核心的思想。美國學者艾蘭(Sarah Allan)在其著作《水之道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本喻》一書中寫道:“水”這一本喻對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構建作用,從《老子》《論語》等儒道學說中以“水”為原型的隱喻中找到中國古人建立的獨特思想體系。中國山水畫用山水來囊括宇宙。《水圖》以水為主體,同時也是畫的主題。這些作品折射出文人畫家面對河流沉思以及把水視為理解宇宙的途徑,這是一直延續并影響到后代的傳統。如山水畫的稱謂所表示的那樣,它大多數從湖泊與溪流中找到源泉。這類繪畫傳統上包括一個人或者一座房子或茅舍之類的人類居所的符號,以山水相映的自然風景畫面為背景。人與自然被描繪為置于宇宙之中,山水意指永恒與變遷;中國山水畫不是敘事性的,也并非基于某一文本。山水畫中的無名氏,被放置于山河所代表的時空之中。③
宋代畫家對水有了一定的觀照和表現,這與山水技法成熟有關,也與宋代山水畫地位勃興和提高、畫科門類的進一步細化相關,尚與地域差異和南宋宮廷的特殊審美趣味緊密相關。這一不朽的山水畫風格,從10世紀上半葉開始在11世紀中葉達到了頂峰。中國山水畫,其創作意圖是為了靜思,卻揭示了藝術家對某種自然秩序的理解。宋代山水畫的構思與發展表現出一種關于自然不朽的思考模式,在風景畫中,思想必須先于畫筆。比如在范寬的繪畫中,有強烈的觸覺和直覺寫實感,具有表意上的清晰度,這正是中國山水畫寫實藝術傳統的獨特之處。
三、宋元山水畫中水隱喻的美學精神
宋元時期是中國山水畫道成熟與鼎盛時期。水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和道德觀念。老子的《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人是從屬于自然界的,人應愛護自然并找到自然發展的規律利用好自然,促使自然更加和諧有序地發展。“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萬物,使萬物得到它的益處,卻不與萬物發生矛盾和沖突。“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知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天下之至柔能量能穿越最堅硬的物體,這柔和的力量能穿越萬物。老子認為,這樣柔和的能量,活躍在萬物之中,生生不息,互動平衡,永不停息。倘若這柔情是水,那究竟水的內在有多大能量呢?這樣無形的能量流向和諧,完全超出人的意志控制范圍。山水畫中以水為題材最具代表性,實則蘊含了以生命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命題。儒家“山水比德”思想的體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孔子更是把山水比喻成人,其藝術理念始終是以人為主體出發,認為智者就像水那樣機智靈動,而仁者如山一般寬容莊重。此外,“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面對滾滾流逝的黃河水時感慨時間和生命的短暫。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宗炳認為自然山水中蘊含著萬物之“道”的自然規律,賢明之士只有在無功利的純粹審美的狀態下才能體悟到山水的自然之美。南朝王微在《敘畫》寫道:“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因此進一步認為山水畫是由實用繪畫轉變為欣賞繪畫,由物質繪畫轉變為精神繪畫之樞紐。④由上述宗炳與王微的見解得出山水畫重在表現畫家藝術上的思想和體悟,突出了這一時期山水畫藝術美學精神的高度。
水的物理屬性不僅只有純凈平靜清澈柔軟的一面,溫度降到足夠低結冰抑或變成雪花都是以美的方式存在的。哲學之水的內涵在人格魅力的拓展中,更顯張力。水也具有彈性,在面對逆境時,他們堅強,人們面對逆境時,也必須堅定不移。水是生命力的象征,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又把水與人的不同秉性和氣質結合在一起, 從而給水賦予了人格的魅力。
四、結語
中國山水畫數千年發展歷史中,宋代山水畫在主要世界藝術成就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也許在其它任何時間或者地點,人類對于環境的反應都不會像宋代山水畫這樣被以視覺的形式美妙而敏銳地記錄下來;當然在宋代之前或者之后,中國的畫家們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完美的境界。正如花草可以象征著道德美德,贊美自然風景意在贊美國家治理良好,荒郊野地也可以暗示著政治鼓勵或者抗議,花園則可能是理想世界的象征。因此,風景的視覺圖像都是文化和畫家修養的反映。宋代大師塑造的圖像是永恒的:藝術的基礎是人類自身對于宇宙與萬物的關系以及創造自然觀的存在本質——多樣豐富而又深刻的歷史被包含在山水畫本身的藝術結構中。⑤南宋馬遠山水畫風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但繼承五代北宋至禮堂一系列北方山水畫的深厚藝術意蘊,也開啟了南方山水畫新風貌。馬遠將院體畫和文人畫交融一體,極具個性且有強烈的主觀因素的構圖亦有抒情寫意的意境,筆墨精簡,對后代山水畫發展影響甚遠。繪畫與心靈融匯貫通,山水之美與人的精神追求聯系在一起,而山水畫也并非僅是視覺圖像的再現,更重要的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映射。山水畫的發展為中國哲學的形成構建了精神內涵支撐。宋元時期的山水畫發展為中國古代山水畫道巔峰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成為山水畫的典范,山水畫技法巧妙,構圖別出心裁,更重要的是將山水畫的精神融于筆墨之中。山水畫中水的變化無窮,意境豐富。而水在中國文化中賦予了典型的象征意義和道德精神。水象征著君子和圣人高尚的道德準則,儒家以山水比德:“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道家喻以水之至柔至善的秉性:“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儒道的融入又給自然審美觀念提供了新的思想資源。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象征,也是古代中國文明的視覺圖像。“山水”一詞承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美]艾蘭(Sarah Allan)著.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M].張海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徐曉力.從山水觀念道山水圖式[D].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
[3]王云磊.北宋山水畫中的自然觀[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4]李漫.宋元山水畫的云水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8年.
[5]《Along the Border of Heaven Sung and Yuan Paintings from the C.C.Wang Family Collection》Richard M. Barnhar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6]《Cultivated Landscapes》Chinese Paintings from Collection of Marie–Helene and Guy Weill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