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佳
摘要:20世紀初的美國,不但在政治與經濟上處于世界的前沿地位,同時在音樂方面的發展也十分迅速,許多音樂家愿意并熱衷于創作帶有美國精神的音樂作品,阿倫·科普蘭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對科普蘭鍵盤音樂進行研究與探索,不但能對他的創作風格與技法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能通過其作品探尋到當時美國音樂發展的歷程。
關鍵詞:科普蘭 ?鋼琴 ?音樂創作 ?作品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070-04
阿倫·科普蘭(1900—1990),20世紀美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公認的美國音樂的拓荒者。他的作品不僅對美國音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在保持民族風格的同時又融入了20世紀現代作品技法的特征。這些具有“美國精神”的音樂在世界范圍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中,鋼琴作品雖非科普蘭最常使用的創作形式,但在20世紀的鋼琴音樂中卻能獨樹一幟。
一、科普蘭不同創作時期中的鋼琴作品
科普蘭的創作生涯分為五個發展階段:1916年—1921年,1921年—1929年,1929年—1935年,1935年—1947年,1947年—1970年。但這五個時期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有時會存在時期與時期間的“交融”。
(一)第一時期——早期習作時期
在科普蘭1921年夏天去巴黎學習之前,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在這一時期,科普蘭學習了最基本的音樂技能,他師從多位著名音樂大師,其中R戈德馬克對他影響最大。因戈德馬克對現代作曲技法持保守態度,所以科普蘭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并未帶上抽象音樂與現代音樂的風格,但此時的學習為其在巴黎能站穩腳跟打下了堅實基礎。
科普蘭此時的創作在廣義上來說都可以算是鋼琴作品,但大部分都是采用鋼琴與弦樂或是鋼琴與聲樂的合作形式,純粹的鋼琴獨奏作品只有6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諧虐幽默曲:貓和鼠》(1920)。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才華與創作技術,并讓科普蘭借此嶄露頭角,在巴黎樂界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幾乎都未出版,其中得以問世的鋼琴作品除《貓和鼠》外,還有《三首情緒音樂》(1920—1921),但也是總時間不超過5分鐘的小品,另外的《音樂瞬間》(1917)、《華爾茲隨想曲》(1918)、《十四行詩》(共兩集1918,1919)則名不見經傳。這些鋼琴小品可以看做是作曲家對自己創作生涯的一種初步性的嘗試與探索,所以采用的都是歐洲傳統的音樂創作手法。
(二)第二時期—嚴肅音樂與爵士因素的融合
從1921年抵達法國一直到1929年,科普蘭先是跟隨P·維達爾學習,然后師從于著名音樂教師納迪亞·布朗熱。學習的內容包括歐洲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還有對法國鋼琴音樂的研究。相信就是在這一時期,科普蘭開始對創作“美國式”的音樂。
此時的科普蘭受拉威爾、德彪西、米約,特別是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響,在節奏方面積極吸取爵士風格,但其對于爵士風格的兼收并蓄并非止步于此?;氐矫绹院?,他對當時興盛的爵士樂非常感興趣,在作品中運用爵士樂富有情調的黑人節奏和旋律,《鋼琴協奏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從這一時期開始,科普蘭的創作體裁開始逐漸多樣化,交響樂、室內樂、芭蕾舞劇音樂等均有涉獵,純為鋼琴創作的作品開始變得稀少,僅6首,其中最長的《帕薩卡利亞》(1921—22)也只有6分鐘,較為短小的《感傷的旋律》(1926)甚至只有1分鐘,基本也都是些小品性質的作品。
爵士樂在當時仍屬于新生事物,而科普蘭在其創作中就開始使用,足可見其探索精神。但由于在音樂創作方面的探索與嘗試,創作類型轉向多元化,對于鋼琴創作的關注就顯的微不足道了。不得不說,雖然他不再偏向鋼琴鍵盤的創作,但每一時期他的代表作品中都包括鋼琴作品,可見他對鋼琴音樂創作的深刻理解。
(三)第三時期—“抽象音樂”時期
“抽象音樂”以1930年創作的《鋼琴變奏曲》為標志,直至1935年為止。在這段時間內,科普蘭的創作興趣開始轉向抽象的、具有結構性的音樂,之前的爵士樂因素銷聲匿跡,出現的是一種技術表現和邏輯推理更加突出的音樂構思。音響和結構方面也更為樸素,并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當時剛出現的12音技法的運用。例如《鋼琴變奏曲》中,樂曲的主題只有11個音,全曲就是由這個主題和20個變奏以及一個結尾構成,充分吸取了12音作曲技法。
這一時期科普蘭的鋼琴作品非常稀少,具有代表性的除了《鋼琴變奏曲外》,尚有《星期日午后音樂》(1935)和《少年拓荒者》(1935),這兩首曲子的演奏時間共2分30秒,合稱《兒童鋼琴曲2首》。
(四)第四時期—“實用音樂”與戲劇音樂時期
20世紀3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和經濟危機加劇,社會隨之變化,藝術創作也相應發生改變。因此,從1935年下半年至1950年,科普蘭不再著眼于那些晦澀難懂的高深作品,而是開始創作大量通俗易懂的“實用音樂”與戲劇音樂,更加關注作品所能表達、反應出的社會意義,同時努力從民間音樂中汲取養分。
這一時期科普蘭創作的作品廣受歡迎,具有代表性的有管弦樂《墨西哥沙龍》(1933—1936)、芭蕾《小伙子比利》(1938)、《阿巴拉契亞的春天》(1943—1944)和《鋼琴奏鳴曲》(1939—1941)。
在這個期間,鋼琴獨奏作品幾乎沒有,除《鋼琴奏鳴曲》外,《我們的城鎮》《羅狄歐》等鋼琴作品都是根據同名電影或芭蕾舞劇的配樂改編而成,雖說奏鳴曲依舊是經典之作,但由于作曲家本身的創作重心早已不放在鋼琴方面,所以數量稀少也可以理解。
(五)第五時期—“現代音樂”時期
1950年,以《鋼琴四重奏》為標志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科普蘭的創作開始出現一種跟隨世界范圍潮流的反叛性,他開始大量使用12音技法創作大型作品,體現了當時美國社會的一種緊張但充滿希望和戲劇性的狀態。同時,他也沒有放棄通俗作品,甚至在這些作品中能看到他對他早期音樂語言的一種留戀。
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鋼琴四重奏》和《鋼琴幻想曲》(1955—1957)均用12音技法完成,而她70年代代表作中的鋼琴曲《晚間思緒》(1972)和《仲夏夜夜曲》(1977)卻又回到了傳統音樂的浪漫動聽。可以看到此時已經是一位遲暮老人的科普蘭,在探索音樂創作“美國化”的同時,也在回顧自己的平生,所以才能有兩者兼顧的創作風格。
二、科普蘭主要鋼琴作品中的音樂風格轉變
由于科普蘭的五個創作時期中都有極具代表性的鋼琴作品問世,可以說科普蘭的鋼琴創作風格豐富多變,甚至無法讓人察覺到這些作品是出自同一位作曲家之手。
(一)《貓和鼠》
樂曲從頭至尾貫穿上下行移位和雙手快速交替,裝飾音音型的夸張對比和滑奏手法,生動描述了貓鼠大戰的場景。作品的和聲效果豐富,并且頻繁離調,通過夸張的強弱對比來描繪貓、鼠的音樂形象。大部分旋律音型以及裝飾音用來展現貓的活力,托卡塔音型則用來表現老鼠的機敏,前者的音樂形象顯得更為氣勢十足,而后者則顯得圓潤靈活。
這首作品是科普蘭第一創作時期的代表作,也是其最先出名的作品,作品短小精致,詼諧動人,樂曲中依舊保留著傳統音樂的創作特點,可以說是比較中規中矩的一部作品。
(二)從《鋼琴協奏曲》到《鋼琴變奏曲》
《鋼協》是第二創作時期中的鋼琴代表作,而《鋼變》是第三時期的代表作,在他的創作生涯中,這兩個時期的風格轉變是較為明顯的。其中《鋼協》在1927年由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后飽受非議。此時科普蘭的創作風格已不再遵循傳統音樂的條條框框,開始轉向尋找自我的個性與美國精神的體現。這部《鋼協》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爵士樂風格的代表作品,并且吸取了美國民族音樂的素材;能看到明確的和聲走向,主音與屬音也只是暗示性的,少數地方無限延長近似下屬和弦的一個單一和弦,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具有突破性的創舉。
《鋼變》是科普蘭的第一部大型鋼琴作品,在當時,這種抽象性的作品是很難被理解的,而12音寫作技法的運用更是被視為異端,可以說他在創作的探索方面更為大膽,也更為激進?!朵撟儭氛宫F的“禁欲主義”式的冷酷,使科普蘭的創作風格從第一期的傳統與第二期的爵士中脫身而出。樂曲利用抽象的寫法,將旋律與和聲融和,形成一種難以言喻的音響效果。全曲結構簡練,聲響節約,雖然還能看出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巴托克等人的影子,但更多的是科普蘭本人的創新精神,尤其是樂曲的每一個變奏所展現出的原創性,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美國城市生活的多變與復雜。
由此可見,這兩個時期中,科普蘭的鋼琴音樂風格已經突破了傳統音樂的局限,開始努力探索自我個性,無論是第二時期的爵士樂風格還是第三時期的抽象性風格,對于當時的鋼琴音樂創作,無疑是注入了新鮮血液。
(三)從《鋼琴奏鳴曲》到《鋼琴四重奏》
科普蘭第四個創作時期的代表作品是《鋼琴奏鳴曲》,此時由于受到社會風氣影響,科普蘭開始寫作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鋼琴奏鳴曲》就是在這一前提下,運用慢—快—慢這種典型20世紀奏鳴曲形式寫成的作品,無疑是20世紀中一部較為重要的鋼琴獨奏作品。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表現出忐忑不安的跳躍節奏和搖擺不定的節奏組合,該奏鳴曲中,采用鐘聲效果的終曲,達到了恍惚節奏型的終端;而在第一樂章中則以兩個強烈的動機作為開始,一個作為開始動機運用在主旋律線上,另一個則建立在奏鳴曲形式上;第二樂章則是帶有爵士風格的一種搖擺節奏,靈感來源于作者早期的創作思想。
由此可見,這首奏鳴曲不但是科普蘭應時代要求而創作的較為易懂的鋼琴作品,同時也是他在某種程度上對于過去的思考與懷念,而《鋼琴四重奏》則是一種新的創作探索,利用12音寫作技法和多架鋼琴的合作來營造出一種特殊的、前所未有的音響效果,意味著他重新回歸到了現代音樂的創作理念上。
在這兩個創作時期,科普蘭不僅兼顧了社會大眾所需要的通俗性作品,也堅持了自己對于鋼琴音樂創作的探索,從而能將自己早期與中期的創作風格相融合,但他的通俗性鋼琴創作并不是單純回歸傳統音樂創作理念,而是在保持自我創作個性與“美國式”音樂理念的同時將旋律寫作的較易理解罷了。
三、結語
在科普蘭長達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追求歐洲作曲技法與民族風格的結合,在其眾多的作品中,雖然鋼琴作品并非主要創作體裁,但他在這方面卻有極高的藝術成就,是20世紀不可多得的優秀鋼琴作品。他在深受法國音樂創作影響的同時,充分吸收德、奧古典音樂創作的精髓,并借鑒西方現代音樂創作的抽象變現方式,將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國文化通過音樂語言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在其中后期的鋼琴音樂創作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他的鋼琴音樂中,不但有美國民族文化的通俗性與民族性,同時也反映出美國現代社會實驗音樂流派創作的主流,使其成為美國音樂風格探索歷程上的一座豐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一人的創作風格變遷,就能反映出當時整個美國音樂風格探索的歷程。
何平曾指出,科普蘭的成功歸功于他富于個性的風格,即“美國精神”和時代特點。他以技術手法為個人風格的載體,展現了“美國精神”,并將當時仍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西方現代創作技法融入其中,成為當時音樂探索的先鋒。這對我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不能不說是一個啟發。
參考文獻:
[1]何平.科普蘭——美國音樂的象征[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04).
[2]何平.科普蘭音樂作品年表[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01).
[3]何平.科普蘭音樂作品年表(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02).
[4]WilliamW·Austin.何平譯.科普蘭作品的風格[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5(01).
[5]高紅.科普蘭及其主要鋼琴作品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何平.科普蘭和他的音樂創作(上)[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01).
[7]何平.科普蘭和他的音樂創作(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