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改革開放這顆璀璨明珠登上了歷史舞臺,42年來,在黨的帶領下,我國持續推進和深化改革開放,綜合國力迅速提升,民族面貌煥然一新。新時代回顧改革開放為我國帶來的累累碩果,重溫其對中華民族之偉大意義,對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繼續譜寫改革開放華麗新篇章、促進民族復興早日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偉大意義
新時代下,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具有民族復興的里程碑意義,從民族復興的角度重新明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再度強調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只有深刻明確改革開放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才能在新時代更好更深地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一、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必然選擇
從我國自身來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國在獨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由于缺乏經驗而導致認識上出現偏差,反右派斗爭出現并逐漸擴大化,導致1957年左傾錯誤思想的涌現與泛濫。這種政治左傾思想迅速蔓延,很快發展成為經濟上的左,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席卷全國,嚴重挫傷了我國經濟。1962年毛澤東又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并于1966年發起了文化大革命,由此引起的全面內亂使計劃經濟的弊端日益凸顯,我國經濟形勢日益嚴峻乃至瀕臨崩潰。至此,中國迫切需要一場改革來解放生產力,拯救中國經濟,結束和扭轉社會混亂局面。
就國際環境而言,在我國受左傾思想影響而一再發動錯誤運動的同時,西方國家和我國周邊一些國家利用新科技革命帶來的大好機遇緊鑼密鼓地發展經濟,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由此進一步擴大。面對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改革開放成為我國趕超國際發展步伐的必然選擇。
1978年12月18日,針對左傾錯誤思想對我國發展造成的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了深刻反思,做出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的正確決定,改革開放的偉大序幕也由此正式拉開。
二、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經濟方面,改革開放使我國面向世界的大門大大敞開,在對內積極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雙頭驅動下,全國上下的建設積極性迅速被調動起來,經濟建設進程加快,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42年來,我國農業、工業都穩定而迅速地發展,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等各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政治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快速提高的生產力,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不斷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創新發展,完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深入推進法治建設。經過42年的探索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人民民主權利切實得到保障,民主形式不斷豐富。
文化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民眾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為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國堅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增強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斷發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內涵,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社會方面,我國社會建設事業在改革開放后全面發展,基礎設施成績斐然,民生保障日益完善。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貧困狀況逐步消除,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愈加健全,人民生活質量切實提高,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生態方面,改革開放后,保護環境始終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不斷更新發展理念,積極倡導節能減排、實施垃圾分類等環保措施,持續推進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生態環境治理效果明顯,人民生態意識顯著增強。
三、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具有偉大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時而生,近代以來長期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自此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在黨的領導下終于走上了正確的革命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由此正式開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在戰火后重獲新生。為使新中國盡快恢復正常運轉,我國制定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和一系列恢復社會正常發展的政策措施,并開始在國際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改變我國歷史發展方向的同時也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由此奠定。
1978年,黨在深刻認識到左傾錯誤思想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嚴重破壞的基礎上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左傾錯誤進行了全面深刻的反思和糾正,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定,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一次意義重大的歷史轉折,偉大的民族復興新征程由此開啟。“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1],這不僅僅是習近平同志對改革開放所作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改革開放性質作出的新概括,其內涵值得我們深思。
(二)改革開放是黨帶領中華民族趕超時代的重要法寶
作為五千年文明古國,古代中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技術等方面,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占據著領先地位。清朝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使我國錯失了兩次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致使我國社會發展與世界脫軌,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鴉片戰爭打響后,面對堅船利炮,清政府無力應對,西方列強肆意侵略,中華民族飽受戰亂之苦。為了挽救危亡的中華民族,各界仁人志士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中華民族現代化的探索之路。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維新派的資本主義改良道路、以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等,皆是中華民族在探索民族振興道路上的有益嘗試。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便自覺擔負起實現民族獨立與振興的艱巨任務,新中國成立后便迅速投入到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加強,不僅積極引進外資,學習先進科技與管理方法,對一切社會有益文明成果都抱以謙遜、包容的態度進行借鑒吸收,促進了我國發展。2001年,我國準確把握發展大勢,積極加入世貿組織,快速趕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如今,我國綜合國力強盛,民族自信心極大增強,在努力發展自身的同時著眼于全人類的共同進步,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說,并以“一帶一路”為平臺,積極推進全球化進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因此,改革開放是黨帶領中華民族趕超時代的重要法寶。
(三)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近代以來,由于列強入侵,我國戰亂不斷,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華民族危亡一線。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的使命,帶領全國人民頑強抗爭,歷經磨難建立起新中國,使中華民族“站”了起來。
改革開放解放了我國生產力,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黨的十三大審時度勢提出了“三步走”戰略,此后,黨的十五大對“三步走”戰略進行了再次豐富,將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和實現小康作為首要目標。經過中華民族的不懈努力,這兩個目標已經提前實現,中華民族“富”了起來。
中華民族不僅要富起來,還要強起來。黨的十八大在中華民族富起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九大基于我國各項發展成就,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因此,正是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四、小結
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其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要求新時代我們必須更加堅定地深化改革開放,繼續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才能早日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韓慶祥.論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J].前線,2018(12).
[4] 石建國.認識改革開放偉大意義的三重視角[ J].中國政協,2018(23).
[5] 陳靜.多維度認識改革開放的里程碑意義[J].奮斗,2019(01).
作者簡介:趙雁飛(1996—),女,山西高平人,法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