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麗
【內容摘要】信息素養涵蓋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以及社會責任等多個要素,是當前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培育方向。在實踐教學當中,信息技術教師應當著眼于學生的主觀需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質為契合點,構建一個內容豐富、方法獨特、模式新穎、科學完善的課堂結構,為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保駕護航。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結構?信息素養教學策略
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逐步邁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不僅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務,而且也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現代化、智能化、自動化發展進程。因此,在初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學科,能夠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信息素養的提升,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一、突出知識重點,開展趣味教學
初中信息技術學科包括文字編排、網頁瀏覽、軟件應用、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等多方面內容,知識覆蓋面廣,輻射范圍大,對于剛剛接觸信息技術知識的初中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如果一味的采取“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極易失去學習興趣,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當中,教師可以運用趣味教學法,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初識word 2003》的單元知識為例,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如何使用word 2003進行文字編排、圖片插入、輸出打印等,其中文字編輯與排版是重點學習內容,為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word 2003的相關應用知識,并快速編排出word文檔,教師可以選擇兩名學生代表同時進行上機操作,其中一名學生利用鼠標的拖拽與點擊功能編輯一篇300字的文檔,另一名學生則利用電腦鍵盤的快捷鍵編輯word文檔,比較一下哪一位學生用時最短。例如使用鼠標編輯文檔的學生當遇到文字全選的情況時,將鼠標的光標移至文本的首字位置,然后按住鼠標左鍵開始拖拽光標,一直拖拽到文本的最后一個字,全程用時需要3~5秒的時間,當遇到文字復制、粘貼、保存的情況時,學生利用鼠標逐一點擊文檔當中的相對應的功能小標,全程用時在10秒鐘以上。而另一名使用鍵盤快捷鍵的學生,在文字全選時只需要按ctrl+A鍵就可以完成操作,全程用時僅需要1秒鐘的時間,在復制文字時按動ctrl+C的組合鍵,粘貼文字時按動ctrl+V的組合鍵,保存文件時按動ctrl+S的組合鍵,全程用時也僅僅需要3~5秒的時間[1]。兩名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文字編輯方法,但是在編輯時間上面,快捷鍵操作占據了絕對優勢。
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方法,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快速吸收和消化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點,同時,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活躍學生的創造創新思維也大有幫助。
二、設計操作任務,提升信息能力
與其它基礎性學科相比,信息技術學科實踐性強,對學生的操作能力要求較高,而且整個教學過程也完全在上機操作狀態下進行。過去,教師常常參照教學大綱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教學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主導,忽略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教學進度,模仿教師的教學演示進行上機操作,以至于經常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思路,采取任務驅動模式,事先給學生設置一個實踐操作任務,使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結合所學的信息知識,完成教師設置的任務。這種方法既能夠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文檔的修飾》為例,本單元涉及到的知識點包括改變文字的字體、字號;改變文字的字形、改變文字顏色、綜合設置文字效果等,當教師結束本堂課的授課內容后,可以整合文檔修改的相關知識點,為學生設置一個實踐操作任務。例如,“請同學們根據所學內容,制作一個宣傳條幅,要求條幅的字號為80號,字體為黑體加粗,顏色為紅色,字間距為0.6磅。”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個人潛力,教師首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合作小組,比較一下,哪一個小組用時最短,任務完成質量最好[2]。
當各小組進入到實踐操作狀態后,教師可以扮演輔助教學的角色,對各個小組的操作過程進行巡視檢查,查找出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予以糾正。例如有的學生在設置字號時,點擊word的字號欄時發現,并沒有80號字,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鼠標的光標放在字號欄當中,然后利用鍵盤輸入80這個數字,再按回車鍵,文字的字號就變成了80號。在調節字間距時,有的學生找不到字間距調節功能界面,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需要調節間距的文字全選,然后點擊鼠標右鍵,在功能界面中找到“字體”,點擊“字符間距”,接下來找到“間距”,選擇“加寬”,最后在后面的功能框當中調節到0.6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操作任務。當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將標準答案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客觀公正點評。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識,同時,對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也將起到積極的促動作用。
三、融入生活情境,增強信息意識
信息技術與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實踐教學中,如果教師脫離實際,以灌輸理論知識為主,忽略了生活實踐的重要性,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結合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點,創建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活常識,這對學好信息技術學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信息技術已經在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幾乎遍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選取某一個生活場景,同時引入信息技術,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信息素養的提升也將大有幫助。
以《網上資源搜索》的單元知識為例,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啟動搜索引擎、分類搜索、關鍵字搜索、資源查找的技巧等,重點學習內容是如何在互聯網上快速、準確的查找到所需資源。為了將教學過程生活化、具象化,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本單元知識點,學會如何上網,如何有效利用網絡資源[3]。首先教師將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當前,一些初中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為了打游戲,廢寢忘食,荒廢了學業。而且部分學生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用來購買游戲裝備,常常背著家長,偷家里錢,甚至發展成為惡性的搶劫案件。請同學們根據這一真實案例,結合本人平時的上網習慣與個人喜好,說一說,如何才能養成一個健康上網的良好習慣。”
當教師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即刻進入到課堂討論狀態,討論時間結束,教師可以選擇學生代表發表個人見解。學生甲:“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即合理安排好上網時間,利用多余的時間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或者學習一些書本上沒有的實用知識,以豐富自己的閱歷和學識。”學生乙:“應當克制自己的情緒,經受住網絡游戲的誘惑,自覺遠離網絡游戲,平時,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索一些健康的網絡資源,例如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歌賦、神奇的自然界、新聞實事報道等。”當學生回答完畢,教師指派一名學生來到講臺前,向學生們演示如何搜索健康的網絡資源。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曲直,逐步養成一個健康上網的良好習慣。同時,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更易于學生接受,既能夠鍛煉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且也緩解了教師的教學壓力。
結語
信息素養是學生未來發展進程中一項必備的專業技能,尤其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與學生應當清醒意識到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夯實學生的信息知識基礎,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型人才注入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陳秀.初中信息技術課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32):99-100.
[2]楊潔.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情感讀本,2020(11):48.
[3]王俊.聚焦核心素養,優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127.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鳳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