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衛星
【內容摘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最終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這一要求,教師必須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優化和更新課堂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本論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研究切入點,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具體的教學策略進行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是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門德育學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背踔械赖屡c法治正是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這一學科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確保學生在有效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解析
1.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涵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就初中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來說,其核心素養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1)道德意識:主要是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逐漸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情感、意志和信念等,使得初中學生對自己健康和生命負責,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感恩心等;(2)道德行為:初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包括文明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良好習慣等;(3)法律意識和法律行為:主要是在具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得初中學生逐漸成長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1]。
2.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特點
在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即:(1)教學形式多樣化:面對學生的差異性,單一化的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滿足課堂教學需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小組學習、情景表演、項目學習、游戲學習、生活化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教學內容廣泛性:面對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應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借助信息技術這一工具,積極挖掘相關的教學資源,并以視頻、音頻等形式,將其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資源;(3)孕育過程持久性: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還要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而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2]。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
1.圍繞核心素養,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在核心素養下,要求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分析與探討,還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優良的道德行為等,確保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面對這一要求,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應緊緊圍繞這一目標,科學設置課堂教學目標。
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結合學情、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等,科學設計教學目標,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體現教育的功能。例如,在“預防犯罪”這一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就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形成強烈的法律意識,并正確運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利。另外,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還必須要遵循“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結合”的原則,將大目標轉化為小目標,并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實現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3]。
2.創設真實情景,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面對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和手段,難以滿足這一教學要求。據此,教師在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時候,必須要依據建構主義研究結果,緊緊圍繞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立足于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等,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情景體驗中,感知知識,并獲得情感和思想上的升華,最終促使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例如,在“關愛他人”這一部分知識教學中,教師就結合教學內容和核心目標,選取社會上的熱點話題“扶與不扶”的事件,教師從網絡中搜集到相關的視頻、資料,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借助視頻的形式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有效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這一情景中,產生關愛他人的思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開展生活化教學,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立足于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生活中的素材和案例,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生活化、生動化。如此一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促使學生在生活化學習中,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教學中,教師就結合了學生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案例開展教學,通過“公交車上究竟給不給老人讓座”的生活化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展開討論,進行角色演繹,從多個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思考和分析,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此一來,通過生活化案例的融入,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4]。
4.拓展教學廣度,落實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下,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必須要立足于教材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不斷拓展教學的廣度,以達到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視野的目的。一方面,教師在拓展教學廣度的時候,可結合教學內容,搜集與其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并將這些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將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生產秩序等相關資料融入到課堂上,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對社會秩序這一概念形成深刻的認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在拓展教學廣度的同時,還必須要立足于初中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如與美術知識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審美素養;與歷史知識、語文、音樂等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科知識進行分析,最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5]。
5.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上,而是引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在實踐活動的參與、體驗和感悟中,深化理論知識,并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可借助校內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升旗活動中安排講話、在雷鋒紀念日組織學生開展學習雷鋒活動等;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并在實踐中喚醒自身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等,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生活中需要法律”這一部分內容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借助社會實踐的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到“生活中的法律”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在調查中分析“生活中哪些行為是違法的?”如此一來,學生在實踐中,有效地喚醒了自身的法律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法律素養[6]。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門德育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面對這一要求,教師必須要立足于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拓展教學廣度、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等,不斷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侍崇貴.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0(11):37-38.
[2]吳探春.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漢字文化,2020(3):142-143.
[3]饒紹剛.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20(5):68-69.
[4]孔琛.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258.
[5]韓俊琦.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9(33):14-15.
[6]張亞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N]. 貴州民族報,2019-09-02(A03).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杭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