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仁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基礎和命脈,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它見證著人民群眾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承載著城市開放圖強、一步步邁向繁榮的印記。一個面向未來、勇立潮頭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必定要把交通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設高水平交通強市,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寧波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一座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開放城市。從歷史的維度看,過去一個時期,寧波交通事業發展成就斐然,不少領域位居全國前列,先后摘得全國綜合運輸示范城市、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等桂冠,并成功入選交通強國試點。特別是21世紀以來,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繞城高速、甬臺溫鐵路、杭甬客專、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用,老百姓出行更為便利,物流更為暢通,寧波也由此告別交通末端,基本確立了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公、鐵、水,海、陸、空”,多種運輸方式的融合貫通,使得寧波與外部世界有了更好的聯結,也為城市綜合實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那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寧波還要不要花大力氣搞交通強市建設?答案是肯定的——寧波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寧波交通發展的作用就有多重要。著眼承擔和服務國家戰略,寧波交通發展的使命依然任重道遠,交通強市建設還要續寫更多篇章。比如,空港就是寧波的一條“短腿”,其與城市地位、經濟總量、人口規模極不相稱。再如,鐵路也是寧波的一塊“短板”,密度僅為4公里/百平方公里,真正意義上的高鐵線路只有一條。還有,港航服務業發展的層次和能級與一些國際知名港口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等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破解。
從所扮演的角色看,寧波是“一帶一路”支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我們今天要致力于打造的交通強市,目標就是要通過“強”交通,或者說通過交通的“強”,不斷鞏固寧波的區位優勢,增強城市輻射力,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展示“重要窗口”形象。而交通要成為支撐城市發展的“硬核力量”,必須放眼未來,強化規劃引領,加強基礎建設,提升產業能級,提高治理效能,通過在供給方面做好“增”的文章,更好地發揮“先行官”的作用。
路網要“增聯”。交通貴在“通”,通而后能達,這包括城市內部交通和外部重點方向的聯結,以及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銜接。要繼續大力推進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加快提升路網密度和通達速度。特別是要針對對外通道能力不足,與長三角重點城市連接還不夠順暢的問題,加快推進滬嘉甬鐵路、滬甬通道、杭甬高速復線、沿海高鐵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力爭到2035年實現寧波都市圈之間30分鐘,到上海1小時、長三角主要城市3小時的目標。
資金要“增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項目離不開資金等要素保障。交通重大項目建設,具有投資規模大、資金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對此,一方面,各級要完善集中財力辦大事的財政政策體系,統籌資源搞建設。另一方面,要堅持政府有為與市場有效相統一的原則,研究綜合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措施。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債、專項資金的額度,主動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運營,拓寬交通項目的建設資金來源。
項目要“增儲”。交通項目從謀劃、規劃到實施,一般都要經歷一個比較漫長的周期。推進過程中,中間環節多,不確定性因素多,要想項目早落地、早建成,超前謀劃非常重要,這有賴于做深做細項目前期,打好“提前量”。因此要緊扣國家戰略布局,緊盯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貼現實民生需要,集中各方智慧,謀劃儲備一批重大項目,確保“推得出、跟得上、能落地”。
品質要“增優”。要立足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快推動交通運輸由“走得了、運得出”向“走得好、運得快”轉變,推動綜合交通產業由“低小散”向“高精新”轉變,推動公共交通由“基本適應”向“適度超前”轉變,努力構建品質交通、綠色交通、智慧交通。
治理要“增效”。始終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強化改革創新和克難攻堅,及時研究破解城市交通發展當中的痛點、難點、熱點,推動交通治理由“傳統粗放”向“精細智慧”轉變,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更多的“寧波方案”“寧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