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強 丁樂
近年來,寧波認真落實《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寧波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的實施意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基本構建起了具有寧波特色的普惠金融體系,也形成了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寧波模式”,有效促進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
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是有效抓手。近年來,寧波從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開發失地農民的“養老貸”產品,使農村弱勢老年群體享受到低成本的融資服務;開發“多權一房”的農村金融創新產品,為缺少抵質押物的農民提供普惠金融支持;開發“匠人貸”“人才積分貸”“藍領通”等小額信用貸款產品,為產業工人提供金融支持。這些創新型金融產品不斷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讓更多個人、群體獲得金融服務,從而提升了普惠金融成效。
提升金融服務便利性是有效途徑。寧波通過金融建檔立卡、構建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臺、完善城鄉金融基礎設施等,大大促進了金融供需的有效對接。比如,寧波通過推廣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標準化建設和社區銀行網點建設,實現了助農金融服務點100%覆蓋金融空白村、便利化服務覆蓋城鎮重點人群;通過引導吸納各類金融主體參與,為包括移動支付在內的移動金融產品供給提供技術平臺,助力打通金融服務“最后100米”。
政府銀企共同發展是最大合力。普惠金融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和銀企共同發力。近年來,寧波各級政府牽頭推進基礎性平臺型項目建設。比如,上線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務平臺。該平臺自2018年底上線以來,已采集入庫17個政府部門和公用企事業單位、64家金融機構的9.9億條信息,覆蓋各類市場主體250余萬個(截至2020年7月末),成為覆蓋小微企業、建檔農戶、創業創新主體和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普惠金融服務平臺。普惠金融離不開銀行這一主體,銀行發揮好雁陣的帶頭作用,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就能夠不斷完善。工行、建行、農行、光大銀行等市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小微金融業務設置了獨立的信貸計劃、獨立的信貸管理體系和單獨的資金平衡與運營機制,核定專項資金計劃,納入全行資產負債業務規劃統一管理。
今年8月出臺的《寧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寧波將實現融資服務、數字支付、風險防控和金融知識教育四個全覆蓋。這實質是要通過改革探索形成一整套包含政策、制度、技術等在內的系統性數字普惠金融解決方案。該方案的有效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范本可以參考,必須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探索前行,進而在多重目標下實現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寧波可通過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以降低普惠金融服務成本,拓展獲客渠道資源,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個性化服務并顯著提升智能風控水平,同時也要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數字普惠金融的行為監管、審慎監管體系,以及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公平準入、公平競爭的制度安排,規范數字普惠金融行業的準入標準,健全風險提示和披露機制。寧波也要增強普惠金融服務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監督參與主體守法、合規、有序地開展業務,引導金融在回歸本源、擴大優質金融服務供給的同時堅持普惠初心,切實避免以算法模型導致“嫌貧愛富”“重大輕小”等算法歧視問題。寧波還要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來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和風險教育,重點關注老年人、低收入、低學歷、農民等群體,正視他們因為金融知識和數字知識欠缺、對于數字化金融服務一知半解,容易陷入金融詐騙、信息泄露風險的痛點,綜合運用各種媒體工具,對他們加強金融風險意識、財產安全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的培養,提升服務群體的金融素養和數字素養,等等。
(作者單位:寧波市社科院)
責任編輯:姚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