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有了文化禮堂,解決了資金問題缺師資怎么辦?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文聯組織可以扮演啥角色?針對以上問題,寧波市海曙區文聯結合深化群團改革,從2018年開始,在全省率先推動所屬文藝家協會與農村文化禮堂“文藝結對”新模式,積極探索文聯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的新途徑,走出了一條充滿海曙特色的文化事業發展新路子。
怎么結?
針對農村文化禮堂在“建管育用”方面存在的缺師資這個普遍問題,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海曙區文聯就聯手區委宣傳部開展基層調研,籌劃如何進行幫扶。基層缺師資,文聯又具有文藝人才集聚優勢,正好可以實現資源對接、短板彌補。于是,海曙區文聯決定以所屬的11個文藝家協會為單位,對農村文化禮堂開展“菜單式”、一對一“文藝結對”幫扶。首先,海曙區文聯選擇海曙區設施較好但師資最為缺乏的首批26家文化禮堂作為結對對象。其次,把這些文化禮堂的基本情況以及結對項目需求進行全方位記錄,發給各個文藝家協會,讓他們選擇意愿結對對象,同時將文聯所屬的11個文藝家協會基本情況和藝術師資力量發給26家文化禮堂,讓他們選擇意愿結對的協會。最后,根據雙方“菜單式”雙向選擇結果,由文聯進行總體平衡調配,最終確定結對名單。目前,根據文化禮堂需求以及協會所能承受的能力,區文聯每個協會基本上都要結對2—3家文化禮堂。
2018年初,結對名單確定下發后,26家文化禮堂“樂開了花”:師資問題終于解決了。11個文藝家協會也“熱情高漲”:他們第一時間來到結對文化禮堂進行交流對接,第一時間與村里簽訂了“文藝結對”幫扶協議。
由于這樣的結對模式受歡迎,2019年初,海曙區文聯又吸納鎮鄉(街道)文聯下屬的59個文藝家協會一同加入與農村文化禮堂的“文藝結對”中來,進一步擴大了“文藝結對”的覆蓋面。
如何幫?
結對簡單,如何幫才是核心。海曙區文聯根據文化禮堂的需求以及所在村的特點、村級文藝團隊建設情況進行了“幫什么”的目標設計。在正式結對之前,海曙區文聯再次匯聚結對雙方意愿,給“文藝結對”提出了“1234”的具體幫扶目標要求。“1”即培育一支團隊。海曙區文聯將結對幫扶期限暫定為三年,三年里,文藝家協會要幫助結對村帶出一支在村鎮有影響力的團隊,或者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文藝項目。“2”指協會每年組織協會會員到村里開展至少兩次文藝采風。“3”指協會每年到文化禮堂舉辦三堂以上的文藝講座。“4”指協會每年到文化禮堂開展四次以上的藝術培訓。同時要求文藝家協會把“1234”的具體幫扶任務寫進與村文化禮堂簽訂的結對協議里。
有了具體目標任務,“文藝結對”就有了具體方向。兩年多來,各個協會的“文藝結對”也結出了具體“花果”。比如區作協為結對的深溪村小學生開設了文學經典誦讀和作文講座;區美協組織畫家到結對的前虞村開展美術培訓,并先后組織了五次實地寫生,精選培訓成果和會員寫生作品在村文化禮堂、鼓樓、市委黨校等地巡回展出,聯合寧波財經學院藝術學院與村里共同舉辦“前虞村杯”文創設計大賽,助力當地農產品設計及營銷;區書協到李家坑村文化禮堂開展村民書法培訓,協助創作民風家風書法作品;區戲協為結對的惠民村文化禮堂舉辦戲劇培訓;區音協幫助民樂村創作村歌,為結對村村民開設音樂課堂、公益講座,進行考級輔導;區舞協多次深入石塘村、聯豐村輔導村民編排舞蹈節目;區攝協組織會員在桓村村、龍峰村舉辦村民攝影講座,組織專題攝影創作;月湖詩社與梅梁橋村文化禮堂結對,組建了桃源詩社,舉辦朗誦講座、文藝交流,同時挖掘桃源書院文化,開展詩歌創作普及工作;區民協積極協助蜃蛟村舉辦“第三屆古林米食文化節”,指導蜃蛟村制訂歷史建筑桂花墻門維修保護規劃等。
怎樣續?
結對名單定下來了,怎么幫確定了,如何進行項目評估、如何實現長效可持續,人員和經費保障是根本。為此,海曙區文聯制定了“文藝結對”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辦法規定:各文藝家協會在“文藝結對”工作中,要做到分工明確、責任落實,每個協會都要安排一位副主席和一名聯絡專員具體負責“文藝結對”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與結對村聯絡員開展工作交流,及時聽取結對意見,了解結對村文化需求,推動協會與村文化禮堂結對后的常態互動。對“文藝結對”工作,各個協會每年都要在協會理事會層面進行總結。結對所需經費由區委宣傳部和區文聯以項目化采購方式予以保障。
開展文藝家協會與農村文化禮堂“文藝結對”,從送文藝變成長效結對幫扶,是區文聯深化改革,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從單一的“文藝圈”中走出來,扎實推進文藝工作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使區文聯在鄉村振興中進一步找到了作用發揮的“新方位”,這在全省區縣(市)文聯系統中還是首創。它不僅符合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加強群團改革的有關精神,更符合中央對文藝工作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因此,這個項目一經推出,便引起了市、省和中央媒體的關注,經新華社、《經濟日報》等媒體深度報道后,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最為關鍵的是,結對雙方都實現了“雙贏”:一是城里優質文化資源送鄉下,切實幫助解決了農村文化陣地長期缺乏優質師資問題,從而受到老百姓歡迎,助推了鄉村文化振興;二是拓展了文藝家協會向基層延伸的工作舞臺,為文藝工作者進一步腳踩堅實大地、汲取創作營養、施展文藝才華、實現藝術價值搭建了新平臺。
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