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漢
數字鄉村是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作為寧波的中心城區,海曙認真落實省委、市委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有關工作要求,在全市率先制定實施數字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數字鄉村建設。2017年3月,海曙區成功申報全國第一批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優質高效水稻大田種植數字農業技術集成示范項目。這是當年華東地區唯一入選的試點項目,目前在全國僅有的3批19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中,與海曙區同類型的只有6個。
海曙區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實施現狀
2017年以來,在寧波市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海曙區按照數字農業試點項目要求和規劃設計方案,依托現有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集聚優勢,分步實施、積極探索,推動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水稻產業中集成應用,努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水稻大田種植數字農業技術集成應用解決方案和產業化模式。
組建高水平團隊。寧波市農業農村局和海曙區政府分別成立專門的領導和實施工作小組,研究重大政策、重點工程和重要舉措,督促落實各項任務,形成工作合力。成立由浙江大學、北京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對數字農業建設規劃方案的設計和優化、項目的建設和運行進行全程跟蹤并提供技術支撐。以全國示范性農機專業合作社——海曙糧人糧機專業合作社為實施單位,以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古林鎮蜃蛟片現代化生態農業綜合區為項目實施地,分兩期實施,共涉及土地面積10900畝。
推進標準化建設。配置北斗精準時空服務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高效精準新型農機具、北斗地基增強基站、農機高精度自動作業與精準導航系統等。配置農業生產過程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水田精準整理與作業系統、播種監視系統、病蟲害防控系統等。配置精細管理及公共服務系統,主要包括農機具遠程在線監測裝置、農機監測與協同精密作業服務集成系統、農情監測與決策平臺、培訓展示系統等。
強化資金保障。為確保試點項目順利推進和成功實施,落實2572萬元項目前期規劃建設資金,其中除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740萬元外,海曙區財政配套了1200萬元,不足部分由海曙糧人糧機合作社自籌,古林鎮政府給予兜底保障。
海曙區數字農業試點項目深化方向
海曙區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將圍繞示范、突破、帶動作用發揮,以效益的目標、科技的頭腦、品牌的意識、服務的理念、融合的方向深化各項建設,努力在促進區域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一套水稻大田種植數字農業技術體系,率先成為體現浙江建設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提升稻米附加值。建立隆平高科駐海曙古林工作站,借助隆平高科在水稻種植方面的優勢,試種優質秈米稻種,增加墑情監測體系中土壤養分、重金屬含量等對稻米品質影響較大因素的分析,建立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數據可分析的水稻生產質量安全體系,做大做強古林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配套建設了設施設備和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配備5臺大型烘干機,并從中國水稻研究所引進技術先進的“1+N”疊盤育秧設備,具備單季滿足1萬—2萬畝水稻機插供秧能力。下一步,將利用這些設施設備為周邊農戶提供育秧、稻谷烘干服務。同時,項目區將整合農機、農藝和信息化人才,成立農機裝備維修中心,設立農機服務大廳,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機和信息化裝備的維護維修服務。此外,與相關技術支撐單位合作,成立數字農業培訓中心,開展水稻大田種植數字化農業培訓示范服務,促進周邊農戶與數字農業的有效對接。
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實現節本營利是試點項目成功和全面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下一步,試點項目將發揮數字農業技術集成應用平臺的展示、科普、查詢、宣傳等功能,通過游客服務中心、特色旅游體驗區、生態休閑步道和景觀河道等設施建設,整合周邊古村落文化、天勝農牧精品園、科研科教基地、生態種植基地等資源,探索開展農業科技展示、觀光休閑、鄉村運動、農事體驗、科普科研等文旅活動,走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從而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和農民致富。
加快提升農民適應數字農業發展能力。大田種植數字農業科技含量高,系統集成難度大,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從業人員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而且,海曙的試點項目是全國第一批,無經驗可借鑒,缺乏既懂水稻種植,又懂農機、農藝和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下一步,將邀請農機、大數據、科研院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為該項目提供針對性智力支持。同時,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加快培養一批適應數字農業發展的高素質新型農民。
海曙區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借鑒意義
海曙區數字農業試點項目針對南方地區水稻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地塊碎片化導致農機機械化效率低下、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和后繼乏人、生產成本高等突出問題的破解,實現水稻生產的精確感知、精準操作、精細管理,改變了過去農業生產憑農民積累的經驗和手藝進行生產管理的傳統。海曙區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基本實現生產智能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和服務在線化,對寧波和長三角地區的優質高效水稻大田種植數字農業技術集成推廣具有較大的示范帶動意義。
經濟效益方面。通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和農業機械化,勞動力用工成本減少10%,單產提高2%,畝均凈利潤增加5%,整個項目區綜合效益每年增加約120萬元。
生態效益方面。肥料、農藥、灌溉水使用量減少8%—10%,全面提升了水稻生產的安全水平。建立秸稈、農用廢棄物處理機制,建設農業廢水處理中心,有助于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的風險,改善生態環境。
社會效益方面。通過實施水稻種植數字農業集成示范,促進了農藝、農機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將帶動周邊區域水稻種植自動化、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海曙區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張逸龍